士燮割据交州,为何最后归降孙权,而不是刘备或者曹操呢?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在徐州、兖州、豫州、冀州、荆州、扬州、凉州、益州等州郡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当然,因为注意力都在中原之地,这导致地处东南的交州,经常被人们忽略。彼时,交州包含了今广东、广西等地,虽然交州的地域十分辽阔,但是,因为人口稀少等原因,交州显然不能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基础上,割据交州的士燮,在名气上自然比不上曹操、孙权、刘备等诸侯。

士燮是交州本地人士,于公元137年出生。因此,士燮出生的时候,东汉还是比较强盛的,和东汉末年的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公元187年,士燮被朝廷册封为交趾太守。公元195年,交州刺史朱符被杀。趁着这一机会,士燮任命自己的兄弟执掌交州的郡县,从而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不过,到了公元210年,士燮却带着兄弟归降了东吴。那么,问题来了,士燮割据交州,为何最后归降孙权,而不是刘备或者曹操呢?
一
具体来说,士燮在归顺孙权之前,其实也和曹操有过联系。比如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就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册封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授予他总督交州七郡的权力。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自己忙于和中原之地的诸侯展开较量,根本没有机会入主交州。因此,提前拉拢士燮,避免其倒向其他诸侯,就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面对主动示好的曹操,士燮也是投桃报李,派遣使者带着贡品前往许都,也即在名义上,士燮是臣服于东汉王朝的。而就曹操来说,只要士燮名义上归顺朝廷,自己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但是,士燮最后还是没有跟随曹操,这显然和赤壁之战存在直接的关系。
公元208年,曹操已经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张绣等诸侯。在此背景下,荆州自然成为曹操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并且,刘表正好在公元208年病逝,这对于曹操来说,显然是一个大好消息。面对曹操派出的大军,刘表的次子刘琮放弃了抵抗,这促使荆州的大部分郡县,一度落入到曹操手中。
众所周知,荆州和交州唇齿相依,如果曹操将荆州完全占据的话,交州自然也会被蚕食的。不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给了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并丢掉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县。对此,在笔者看来,赤壁之战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州的归属。

三
公元208年,等到曹操撤退到中原之地后,士燮即便想要归顺朝廷,也会被客观条件所制约。因为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士燮之间,正好隔着孙权和刘备。士燮如果倒向曹操,那么他必然会遭到孙刘联盟的迎头痛击,而就曹操来说,即便想要支援士燮,也无法跨过孙权和刘备,将兵力输送到交州一带。
所以,在笔者看来,士燮选择归顺孙权,可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换而言之,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孙权和刘备,甚至消灭了这两位诸侯,那么,士燮无疑会在之后彻底倒向曹操,甚至还会在背后偷袭孙权、刘备。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背景下,败给了孙权和刘备组成的联军,这应该让士燮也没有预料到。

另一方面,公元209年,刘备率军攻占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又在周瑜病逝后,从孙权手中借来了南郡之地。到了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在荆州站稳脚跟了。那么,士燮为何不考虑投奔刘备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刘备的整体实力,依然比不上孙权。
三
自公元200年开始,孙权不仅巩固了自己对于扬州的占据,还将势力覆盖到了荆州。况且,在赤壁之战中,也是东吴一方出力最多。所以,在士燮看来,刘备这位后起之秀,并不是值得依靠的对象。况且,在公元210年,刘备还没有进入益州,并夺取刘璋的地盘,这促使刘备集团的发展前景也不是非常明朗。

当然,公元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并和刘璋爆发了益州之战。公元214年,刘备击败刘璋,平定了益州。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刘备又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到了这个时候,刘备一方的实力,已经不输孙权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最后,在笔者看来,因为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重点提及了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州,这促使刘备根本没有关注割据交州的士燮。反之,孙权则对交州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公元210年,当交州发生内乱的时候,孙权立即派遣步骘担任交州刺史,前往交州平定内乱。面对步骘率领的大军,士燮没有选择抵抗,这促使前者顺利接管了交州。

不过,因为士燮兄弟在交州的势力堪称根深蒂固,所以,孙权也没有急于掌控交州,而是册封士燮为左将军,允许他继续割据一方,这无疑是比较务实的选择。公元222年,士燮又被孙权册封为卫将军。但是,公元226年,90岁的士燮去世后,孙权则是毫不留情地除掉了士燮的儿子,从而真正完成了对交州的占据。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后,交州彻底成为了东吴的后花园,促使吴国的疆域面积要大于夷陵之战后的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