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政府对外企“交出”副食品贸易权,是被迫放开,还是主动为之?!

一直以来,“精明且傲慢”的埃塞人一直为本土贸易权洋洋得意。近日,埃塞政府决定允许外资企业从事包括小麦、食用油和糖等基本食品的进口,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这标志着埃塞政府向外企开放了副食品贸易权。
这是穷则思变,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根据埃塞法律规定,一直以来,埃塞政府通过招标来购买小麦、食用油和糖,并以补贴价格发放给民众。食用油进口被国有企业或少数当地私营企业主导,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作为衡量总体生活水平的指标,埃塞俄比亚通货膨胀率连续第五个月攀升,创五年来最高水平。根据中央统计局(CSA)最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年化率达到了20.8%。
特别是蝗灾高发以及降雨推后,导致了粮食减产,最终致使粮食供不应求。此外,由于外汇持续短缺,美元兑比尔汇率飙升,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民以食为天。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稳则社会稳,民生稳则“票源”稳。
为稳定食品市场,保障埃塞民众日常需求,埃塞财政部拟邀请有兴趣向埃塞供应小麦、食用油和糖的外资企业提交建议书,由埃塞国家银行、财政部、贸工部和投资委员会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将在对建议书进行评估后,制定符合条件的候选企业名单,并向这些企业颁发在当地市场批发基本食品的许可证。
未来,赢得竞标的外资企业将能够通过政府渠道向当地市场批发小麦、食用油和糖。
时代在变,潮流无阻。总之,对于时刻彰显“自豪”的埃塞人而言,选择在这一时机下,开放副食品贸易权更像是一次治国理政战略的转变,而并非仅是“招蜂引蝶”的行为。或许这也为埃塞贸易改革或接下来阿比式经济改革试点“探路”。
也就是说,接下来,埃塞当局很有可能会迎来愿意基于改革开放前提下的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融合发展的“国际幕僚”,且各方在实现埃塞团结、改革和繁荣道路上查漏补缺的同时,再度在东非最大市场上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战略均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