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古城的几幅对联,足以传世!

.

今天让我们看看莱州遗存古对联

纵观莱州历史,上下几千年,莱地中心始终在掖县,特别是从西汉到民国初年的两千多年间,有1800多年政府所在地都设在了掖县。渐渐地,莱州成了掖县的代称,1988年,掖县彻底更名为莱州市。

莱州古邑,历代是郡国府州县的治所,至明清时期仍辖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县、胶州、高密、即墨等二州五县。古城规模宏大,曾有众多古建筑,包括城墙、城楼、牌坊、府第、庙宇、祠堂、道观等,绝大多数毁于近代战争或大跃进、文革等。

萊州府圖(清)

(1)城垣:

莱州府城池图(乾隆二十三年)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大城重新修缮,城门建有城楼和箭楼,四处角楼分别是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城下城壕用砖石砌了驳岸,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

点击看完整视频哦.

.

☝ 点击上图看完整视频☝

城墙护城河长3000米,城垛1212个。城门有四座,分别为东城“澄清门”,西城“武定门”,南城“景扬门”,北城“定海门”。四门之上,早年挂有知府胡天佑题写的匾额,分别为:东门:日出蓬迎;南门:云峰拱秀(因南门外远眺风光秀丽的云峰山);北门:蓉岛翰林(因北门可见北海芙蓉岛);西门:山环福禄(因西门斜对福禄山)。

四座城楼悬挂楹联,东西南北门分别为:

旭日晓生祥,晖映谯门,城郭万家迎淑气;
高墉东控险,势磐沧海,山河千载壮雄图。

万国关情,谈樽俎,控鲸鲵,娱客云霞过雉堞;
西成在望,省雨旸,勤稼穑,近人星斗下檐楹。

衢于冠盖之冲,问俗观风,不数仲宣能作赋;
地据阴阳之盛,筹边备境,宁夸庾亮漫登楼。

飞翼薄层霄,治行高悬,万里风云生北极;
丽谯凭大海,与图永铸,三山涛雨嘉群鳌。

(2)府署:

(日本侵略时在县政府门前拍的照片)

莱州府署是明洪武元年所建。一进衙门大门,大门两旁的黑扁泥金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对面是一块硕大的照壁,照壁正中,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贪”的硕大图像异常醒目。

“莱州署”金字匾额高悬仪门上端正中,台前有元代石狮一对端守大门。府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在仪门的两侧各有一个边门,东一边的俗称“生门”,平时人们多从这座门出入;西一边的俗称“死门”,判了死刑的人犯从这道门送出去斩首。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大堂、三事轩、和衷坊、四知堂、知府宅,左右院有经历厅、照磨厅,同知宅,推官宅等等。
知府大堂前竖有戒石坊,正面额书道:公生明;两侧书道: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门内西为杨公祠,大堂后建有警示官员要清廉为官的四知堂,堂前婆娑树影里掩映着一座硕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有万历三十四年莱州府知府阎士选撰《东汉莱郡太守杨先传》,正碑左右还有两通环状矮碑,左碑文为:


言行仿之古人则德进,
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报应念之子孙则事平,
受享虑之疾病则用俭。

右碑文为: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
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
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
逞能以诲遘,不若韬精以示拙。

知府大堂是府衙核心机枢,面阔三间,歇山九脊,翘角飞檐,前为卷棚式,四根大红楹柱支撑着错落的云头斗拱,红柱之间为落地槅扇,檐角脊端皆饰吻兽,高峻威严,气势宏大。这里是知府宣讲圣谕,教化百姓,接见官吏,举办各种重大典礼活动和公开审理判决案犯等,都在这里进行。大堂的门楣楹联甚是醒目: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正中两边柱子上刻的楹联是:
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
尔如责己,须知恕彼即便宜。

大堂后边紧接是二堂、三堂……往往知府要从大堂退堂来到二堂,二堂审理的往往是一般性案件,多为一些民事纠纷。公案上只摆放黑令签,没有了大堂的红令签(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红令签是动刑签,黑令签是访拿签,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等,而红色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
二堂有楹联道: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府衙三堂也称“官邸”,是知府处理内务的地方。三堂的楹联是: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特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3)县衙:

县衙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实际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所以,县衙又叫衙门。掖县署在府署东,今工人文化宫所在地,明初建,正统十年(1445年)修。格局与府署相仿,只是规模略小。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御书坊、大堂、宅门、未信堂、内宅门、退思堂、卧室等。
掖县县衙“登闻鼓”的东首有两块石碑,上有楹联曰: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已;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要是有人无缘无端伐鼓,知县就要动刑处罚伐鼓人,以防备刁民任意告状的劣行泛滥。“登闻鼓”的西边还有两块石碑,有警语曰: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告戒人们不要越级上诉。过仪门往北十米甬道中有一石坊,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穿过月台即是县衙大堂抱厦(卷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一进抱厦,有左右明柱对称而立,上面镌刻着一副楹联:

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
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

额枋上挂一牌匾,上书嘉靖年间莱州知府胡仲谋题写的三个大字:“亲民堂”。即所谓的公堂、正堂、正厅,“亲民堂”的“民”字上多了一点,是取汉字谐意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

大堂往北即为二堂,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外悬一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下联“愧”字少了一点,而对比大堂亲民堂的“民”字多了一点,言外之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疚之意。巧妙的寓意足够历任官宦枕典席文警钟长鸣的 。

(4)街巷:

莱州古城有九街十八巷,明清建筑风格的古院落、店铺数千余间,主要街巷有翻经巷、仓后街、福禄街、钱行街、县门首街、仓口首街、东门里大街、小十字口东街、丁字街、单家胡同、大十字街、鼓楼后街、青罗观街等(莱州华银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地处小十字口东街以西、鼓楼街以东)。所有街道均为石板路面,宽5-6米,交叉口5米左右,总长4000多米。

在莱州古城掖县全境,寺有妙觉寺、稽古寺、资圣禅寺、万里沙寺、法云寺、明宝寺等近十所;观有青罗观、禄山观、先天观、延真观、元都观等七处;庙有城隍庙、关帝庙、八蜡庙、东海神庙、玉皇庙、东岳庙、十王庙、观音庙等上百处;阁有海神阁、泰山阁、火神阁、观音阁、文昌阁等十余处;院有福禅院、观音禅院等;宫有万寿宫、斗母宫、灵虚宫、太清宫、王母宫等十余处;坛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等;祠有遗爱祠、先贤祠、杨公祠、毛公祠、朱公祠等。古城中主要有灵虚宫、十王殿、千佛阁、节孝祠、忠昭祠、文庙、遗爱祠、乡贤祠、关岳庙等。这些古建筑数量庞大,对联无数,不再一一叙述。

(5)、祠堂庙观举要:
①青罗观。殿前有四根楹柱,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楹联,外联为:
斗极星辉,瑞霭氤氲于北阙;
真君益算,祥光缥缈于南天。
内文为:
八十载老须眉,历穷甲子;
万千言陈道德,理极人天。
主殿中间是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的王重阳的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北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的神像。
②城隍庙。城隍庙背靠北城楼,庙北门正对城头。于隆庆朝重新缮修的城隍庙,“殿宇恢闳,碧瓦丹檀,雕刻精美,规模宏大,甲于胶东。”庙宇坐北面南,占地有十五亩,南北五十丈长东西二十丈宽,是全城最大的庙宇。庙宇的山门、前殿、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次分明,卷棚出厦,飞檐凌空,画梁雕栋,古朴典雅。
③忠烈祠。衙在南门外,建“朱太守庙”,门前立跨街石牌坊。额刻:忠烈坊。石坊横档,镌刻有:明太常寺卿朱万年殉难处。石坊左右两柱,镌刻对联:
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
朱公祠进大门西行十丈有仪门,仪门内,东有官厅三间,为官员祭祀小憩场所,有匾书:先型在望。西有祠堂一座,皆坐南向北。仪门北为正殿,正殿门联为:
孤城八月流血汗,万家七夕吊忠魂。
正殿中有朱万年血染泥土和仅存一截残臂塑起的一尊泥像,但缺一臂。正殿四壁有朱太守率军民守城御敌绘画四十幅,亦称“军容图”。祠门后大书楹联:
可知节比睢阳,至今三十载,雨雨风风,犹时见攒刃中怒目张须之状;
莫怪泪如岘首,试看亿万家,老老幼幼,亦孰非围城内呕心吐血之遗。
朱公祠曾因地震而毁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莱州知府柴望重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应士民一再呼吁,海防参议丁蕙令莱州府及所辖的掖县、平度、即墨、潍县、胶县、昌邑等六县捐资,于“朱公祠”北侧,为徐从治、谢琏修建了“二忠祠”,又称“徐谢祠”;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掖县知县张思勉主持重修,将“朱公祠”“二忠祠”合二为一,中通外分合称“忠烈祠”。“二忠祠”大门向东,仪门向南。正殿祀祭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二抚塑像并坐而立,门楣楹联赫然入目: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正殿前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东配殿祭祀总镇杨御蕃、参将彭有谟,二人塑像并坐而立,门楣楹联为:

气雄雄夫机深百变,突围树帜投闻出奇。

西配殿祭祀莱州府同知寇化、通判任栋,和掖县知县洪恩照,三人塑像并坐而立,楹联为:

裹疮临战立重围,共扫妖氛奏凯归。

虽然莱州府古城是当年东莱郡 、东莱国、光州、莱州、莱州府、登莱青道的治所,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现在人们已经看不到当年莱州府古城的风貌,只能从一些文化古迹、老照片和历史资料中来领略当年莱州古城的文化、美景和繁华了!

素材来源于公众号:莱州华银硬度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