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痴情于太行,与太行对话三十载

艺术造诣是衡量一名画家成就的重要标杆。贾国英的精工山水画是传统与现代技法、墨法、设色的优化结合体,构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与艺术感染力,勾人魂魄,充满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魅力,在当今画坛上打造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


贾国英:1962年生,字琼,润垚斋主,曾署一峰。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贾国英工作室导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特供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民协民族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 

清初画家石涛有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贾国英先生的作品得益于他对太行自然山水的真切与深切体验,他登太行、驻太行、画太行、痴情于太行,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来自太行山水对于他的撼动。

黄宾虹先生有诗曰:“妙合自然趣,人工费剪裁,昔年游览地,都上画图来。”贾国英与太行对话三十余载,跋山涉水、独自享受着巍巍太行给他带来的创作,他佳作频出,受到业内众多大家的肯定,同时也得到国内外藏家的关注和追捧。

贾国英先生用彩所为,始于画学理论的研读和思考。清代张式《画谭》指出:“王右丞曰:'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上与'尚’同,非上下之'上’。后人误会,竟认水墨为上品,著色为下品矣。右丞谓画以水墨而成,能肇自然之性,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故著色画亦以水墨画定,然后设色。

而皮相者遂以水墨著色分雅俗,殊不知雅俗在笔,笔不雅者虽著墨无多亦污人目,笔雅者金碧丹青,辉映满幅,弥见清妙。”从中受到启发的贾国英先生,对中国水墨画自盛唐肇兴以来画坛逐渐产生的一种贬低用彩、忽视色彩、不敢用彩甚至干脆放弃用彩的“唯水墨论”的状况深感遗憾。

在他看来,用彩本是丹青题中应有之义,色彩与水墨岂有高低贵贱之分?于是,他精心梳理了中国山水画自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刘松年、钱选、仇英、袁江、袁耀等名家以来的用彩传统,感慨于此中的辉煌与衰败,并注重从中汲取有益于其青绿山水创作的技法性和语言性的诸多元素。

不仅如此,贾国英先生还结合自己的笔墨实践,对宗炳“以色貌色”和谢赫“随类敷彩”这两种色彩观和西方艺术注重光影的风景色彩美学论述,他潜心体会。在他看来,“以色貌色”中的“貌”字与“随类敷彩”的“随”字,都有参照的意思,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主观自觉地对所要描绘的景物进行归纳概括,如此方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

由这一认识出发,他一方面在辛勤的采风过程中仔细观察山体、水流、云雾、植被等具体物象的客观色彩,尤其留意寒来暑往风雨晴晦中物象的色彩过渡和变化情状。

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他结合着对色彩学的研习心得和对色彩变化规律的谙熟,透过山川景物本身的客观性色彩,迁想妙得,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完成对色彩进行高层面的超越、整合,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山川景象本身色彩与画家主观色彩完美结合。他画太行山,就典型地印证了这一点。

太行山,跨度极大,地质复杂,四季分明,景象怡人。贾国英先生以之为自己的主要题材,屡屡登上太行山,对此山四时美景关照不已,着意体会其伟岸丰碑与色彩变化的缤纷烂漫,追求太行山光水色的秀美描绘与诗性升华。

从他的一幅幅太行佳作来看,贾国英先生以情景交融和诗性点化为美学意旨,敏锐地抓住此山色彩变化与色阶过渡的微妙参差,充分汲取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

以设色结合深厚娴熟的墨法、笔法与景致的立意、光线效果,将无限宏阔、变化有致的太行景色表现得如诗如歌,宏丽清新,大美气派,显示出敷色技巧的丰富性、体量性,可谓传统与现代技法、墨法、设色的优化结合体,既悦人耳目,又容易引发人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贾国英先生青绿山水的用色倾向,还力求表现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关注,表现对浓浓绿色的渴望,对大自然原生和谐的爱慕,对天籁无声境界的倾心,更有着对当下中华泱泱大国气派的创作冲动和盛世感怀。

可见,他用彩的大气,不仅指的是画面形式美感的大气,更有主题表达的大气。其有序置陈的审美意象润泽通透、和美富丽、璀璨堂皇,突破了传统的错金镂彩、雕鐀满眼,在古雅设色中显然置入了一种讴歌盛世、反映时代进步的丰碑精神。

贾国英先生的工笔青绿山水,汲古出新,蕴涵着色彩的纯粹性、写意性、抒情性以及装饰性,可以说他实现了青绿山水画写实、写意与装饰意趣的完美结合,从实用鉴赏角度适应了现代生活审美趋势对人文雅居的需求。

其画作,既有以传统青绿技法为基础的再创造,也有借鉴传统青绿色彩进行的现代图式构成,由此拓宽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展示出一种独特而巧妙的用彩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