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桐时光︱呱啦话记
雨桐时光︱呱啦话记

幼儿牙牙学语,皖北老辈人唤作呱啦话。
石雨桐是在七个月左右,开始呱啦话的。开始,她呱啦的是“ba-ba-ba”的音。且是连着呱啦出来的。直逗得她爸爸一蹦老高。
——女儿刚开头喊的是“爸爸”,他当然乐呵了。雨桐的妈妈,在一旁好像只能“吃醋”。
这样呱啦了没几天,雨桐又换篇儿了。她把“ba-ba-ba”的音扔一边去,发出了“nai-nai-nai”的音。

这一回轮到雨桐奶奶高兴了。她跟我老是谝:“桐桐会喊奶奶了,咋不叫爷爷?还是跟奶奶亲呀!”
这话听起来,嘴上不说,跟着傻笑,其实内心里也多少有些酸溜溜的。
可是雨桐的奶奶高兴没几天,雨桐呱啦话又有了新花样。这回桐桐呱啦的是“ma-ma-ma”的音。
孩子自小跟妈妈亲。这是定数,也是合乎学说话的逻辑的。据说全世界的婴儿,第一个学说的话,就是“妈妈”——这个音节容易发声,母子母女之间肌肤相亲,耳濡目染,先学会喊妈妈,理所应当啊。

八个多月时,雨桐已能把“妈妈”的音,发得很准确了。想睡觉的时候,喊“ma-ma-ma”;饿了的时候要吃的,也喊“ma-ma-ma”;想下楼去走亲戚——雨桐妈妈的奶奶家就在楼下不远——的时候,更是“ma-ma-ma”个不停。
常常,雨桐妈妈下班回来,一进门,先是一声招呼“石雨桐小朋友——”不论雨桐在干什么,总是扭着头朝门口看。见到妈妈进门,就是笑,继而嘴里“ma-ma-ma”地叫着,两只小胳膊抬起来就要过去。
——桐桐的奶奶说的是:就跟小燕子一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