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 — 传统文化与商业化之间是兼容还是驳斥?

兼容与驳斥

第10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0. 10

摄影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70mm F2.8 L IS USM

图片数量  /  34张

如果问你,广州市最完整的、也是最长的一条骑楼街,在哪里?或许不少人屡经此地,却未知其“架势”,它就是被大家称为“广州最美老街”的恩宁路。

那如果问你,广州首个非遗街区,也是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是哪里?或许有更多人曾经到此一游,却未尽知其内蕴,它就是 永庆坊。

永庆坊在2016年之前,叫做“永庆大街”,是恩宁路上一条并不那么起眼的街巷。牌坊内,老旧低矮的竹筒屋整齐的排列在窄巷两旁,长辈们拿着大葵扇一边乘凉一边谈天说地,小孩子穿着裤衩在巷子里乱跑,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简单......

竹筒屋

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呈长方形,一条陡直的狭窄的木楼梯通上用混凝土砌成的楼房,上面住人,下面做店铺,是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

出行方式:

广州地铁1号线/6号线黄沙站B出口 → 蓬莱正街 → 恩宁路 → 永庆坊牌坊

踩着麻石地板,穿过“永庆坊”牌坊,映入眼帘的永庆大街充满了艺术时尚的气息。无论是墙面上的艺术装饰还是大小不一的广告招牌,都让人难以与曾经的残旧破败联系在一起。

内街中一些广州老字号的加入,如莲香楼、点都德,抢眼鲜艳的颜色以及“网红化”的装修风格,让“老”,在永庆坊更多是只留下了魂。

陶陶居更是以“时光隧道”的方式,用缤纷的色彩告诉着人们,即使百四载,仍可以持续焕发着新鲜的气息。在入口的隧道上,随手一拍都能是大片。

“隧道”内部,展示着从1880年开始正式在广州营业,到2020年期间,不同时间段陶陶居所发生的大事件。(没有去过陶陶居的小伙伴们,可以阅读往期文章:22家!173张照片!寻觅超过半个世纪的广州“老”味道!

文创店在永庆坊比比皆是,年轻人更多是冲着它们的可爱和有趣,他们很少去关注这栋建筑或者这条街道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但真正展示广府文化的店铺,却较为稀罕。老一辈来到永庆坊,更多是去历史建筑中看看、拍拍,他们很少去关注文创店中,那些讨好眼球的事物。

永庆坊牌坊内有多座被登记为保护文物单位的民居,其中一连三座红砖民居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其建于民国时期,正立面为红砖砌筑,侧立面和背立面以灰砂砖砌筑,其中一个大门上带三角山花券拱,天台上还建有梯屋,整体大气简约。

凭借着武术宗师、功夫巨星的名声,李小龙祖居使得永庆坊更加深入人心。该建筑是李小龙父亲 — 四十年代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所建造的一座“西关大屋”,由于李小龙在此没有长时间的居住,因此它与李小龙并无多大关系。

由于李海泉后来移居香港,将此屋出租,后期改建较为严重,因此,如今所看到的祖居,基本只保留了房屋的主体,内部原装修构件已基本不存在。房屋内展示的是李小龙生平的介绍和电影片段等,但内容略显得有些单薄,而关于李海泉的介绍几乎是廖廖数字。

恩宁路是广州粤剧、南拳等民间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除了八和会馆外,永庆坊内的銮(luán)舆(yú)堂在业内也是鼎鼎有名的,是八和会馆旗下八分堂之一,也是粤剧武打演员的行会组织,在全球粤剧戏班中,只有广州和香港两地有此组织。每年,粤剧戏神华光诞会馆举行迎神赛会巡游礼时,銮舆堂作为起始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八和会馆

是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仝人的行会组织,会馆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77号)

在乡愁广场上,遇见了真正能体现广府民俗文化特色的“鸡公榄”。卖榄人将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并叫卖道:“鸡公榄,有辣有甜有不辣” 。鸡公榄曾在四十年代的西关流行,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小吃,很受欢迎。如果你曾经看过广东本地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那一定对鸡公榄有所认识,因为里面的角色鸡公福,就是卖鸡公榄的。

鸡公榄

用上好的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深受老广的喜爱。

永庆坊一期占地面积并不大,而如今正在建设的二期将会更大,有部分地方已开放给人们游览,但相对一期而言,目前所见到的二期,更多只是一种商业的延伸。被誉为“上海最美书店”的钟书阁,不定时快闪的“公路咖啡”,恩宁公啡、喜茶、今崎烧、华为,还有广彩、广绣、醒狮、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等等,但其实探店后发现,在传播广府传统文化的,也许就只有恩宁公啡(粤语餐牌以及其相应的出品,确实是一大卖点)以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了。

夜幕降临后,永庆坊稍微有点冷清,而走出牌坊,恩宁路上更是人烟稀少......

传统文化的商业化之路

被冠以“打造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的永庆坊,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其微改造是成功的,让传统历史建筑得以重新焕发光芒,让本土文化输出增加了一个窗口,让部分原住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又感觉这里有些现象略显尴尬。除了为数不多的非遗文化工作室以及展示本土人文、饮食文化的店铺外,大量的网红茶饮店、首饰店、餐饮店、服装店、小酒馆等等,他们所展示的商品文化,都与“西关”乃至“广府”几乎毫无关系,犹如是披着青砖瓦屋的外衣,卖弄着“格格不入”的噱头。作为一名老广,可能是怀着“打造西关历史文化”的期待,希望在这里更多品尝本土的美食、体验本土的手艺、品味本土的衣着以及欣赏本土的表演,但原来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Shopping”的地方。

在这里,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是靠修葺过的传统建筑,更多是需要将扎根于本土的生活方式与艺术特色等融入到整个街区当中。传承与商业化既可相互兼容又可相互驳斥,市场运营理所当然离不开利益的支撑,如何将传统文化商业化,值得管理者们谨慎思考与执行。如果有一天,更多的人进来不只是单纯的打卡拍照,而是真正的体验感悟,当他们走出牌坊后,能说上一些广府文化,那这个“打造西关历史文化”的使命才能说初见成效。

传统文化的商业化之路, 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1

END

1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