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any丢了根骨头,LVMH屁颠儿屁颠儿地捡了起来。”

Knowledge is Power

本文的题目,引用的是外媒对于LVMH和Tiffany收购案的一句评论,所以请诸位喜欢LVMH或Tiffany的小伙伴不要太介意。

这次收购案在经历了种种神奇的曲折之后,终于以$131.50/股的价格收官。比起去年双方达成协议的价格($135/股),LVMH在收购Tiffany的事儿上省了大概4亿美金左右(从162亿降到了158亿)。

九月份LVMH突然宣布单方面取消收购Tiffany,Tiffany马上将LVMH告上法庭,然后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指责了好久,直至最终通过“非直接商谈”敲定了最终的收购价。这个过程被外媒“调戏”了好一阵子。有媒体指出,这出“闹剧”演完了,但两边都是输家。

为什么呢?因为LVMH费了这么大的劲,连CEO的面子都搭上了(之前Tiffany曾经对LVMH的CEO Bernard Arnault进行过“评论”,后来Bernard有了个绰号叫“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cashmere),结果拿到的“折扣”还不到3%。这4亿美金对于你我而言确实很多,但对于LVMH而言,很有一种事倍功半的“笑果”。

华尔街日报的看法是:LVMH挽回了脸面,但没挽回几个钱儿。(原文:LVMH Saves Face but Little Money)

而Tiffany那边呢?很多人是反对Tiffany降价的,因为公司又是发财报又是表态说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结果还是降了价让人给收了,听上去有一种自己打脸的“快乐”。外界也有评论说,Tiffany这次是主动找到了LVMH,主动降价求收购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传说而已,真正的内幕外界并不清楚。

不管怎样,对于一个曾经长期和Costco、Swatch、eBay等一众大佬打官司的公司而言,Tiffany在短短两个月内就给自己打了个折卖掉,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金融时报记者 James Fontanella-Khan 就说:“事实上很少会出现双方达成协议又重新商量的情况,因为那些协议的条款通常都极为严密。”但是Tiffany降价求收购已经成为事实,也许会成为业内一个长期的笑话。

不过说来说去,商业社会里,脸皮这玩意儿究竟值多少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用来讨论“脸皮的重要性”的,只是就这场收购案跟各位小伙伴做一个小小的汇报。

通过这个事件,LVMH和Tiffany的公众形象都打了个折扣。前者变得不那么遵守诺言,后者变得有些过分爱钱。(不过从Tiffany发给高管的金额来看,这公司确实是比较缺钱的)

现在外媒都在猜测,LVMH收购Tiffany之后打算怎么干。在中国市场上助推一把?扩张线上渠道?重新规划线下店铺?大部分人都认为LVMH会将Tiffany这个品牌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相比Tiffany而言,LVMH更善于运作品牌。

之前LVMH的管理层曾经就未来做过不少的”规划“,但经历了这个事件之后,能相信他们的”豪言壮语“的人已经不那么多了(引自Rob Bates)。尽管很多分析师都觉得LVMH是一个好老板,但这次一闹,人们反而觉得,这个老板从一开始就喜欢压榨自己的下属/伙伴,当真是有点儿可笑。

文末,我们引用JCK评论中的两句话:这场本应顺利的交接,却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别看大灰狼怒气冲冲,其实他只不过是在呼吸着灼热的空气。

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