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的0期到4期
你这个问题太长了,愁人哦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心房和心室不停歇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则是触发收缩反应的始动因素。本节需要阐述的问题是:引起心脏收缩活动的兴奋来自何处?为什么心脏四个腔室能够作协调的收缩活动?为什么心脏的收缩活动始终是收缩和舒张交替而不出现强直收缩?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心肌兴奋和兴奋传导的特征。兴奋和传导是以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因此,首先叙述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然后,根据生物电现象分析叙述心肌兴奋和兴奋传播的规律和生理意义。心肌细胞的类型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并不是同一类型的,根据它们的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型:两类心肌细胞分别实现一定的职能,互相配合,完成心脏的整体活动。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工作细胞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也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与相应的特殊传导组织作比较,传导性较低。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哺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传导系统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非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组织,起着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分布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不同类型的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所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末梢浦肯野纤维网(图4-5)。〖房结:位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连接处,主要含有P细胞和过渡细胞。P细胞是自律细胞,位于窦房结中心部分;过渡细胞位于周边部分,不具有自律性,其作用是将P细胞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播到心房迹房室交界:又称为房室结区,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特殊传导组织,是心房兴奋传入心室的通道。房室交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功能区域:房结区:位于心房和结区之间,具有传导性和自律性。结区:相当于光学显微镜所见的房室结,具有传导性,无自律性。结希区:位于结区和希氏束之间,具有传导性和自律性。房室束(又称希氏束)及其分支:房室束走行于室间隔内,在室间隔膜部开始分为左右两支,右束支较细,沿途分支少,分布于右心室,左束支呈带状,分支多,分布于左心室,房室束主要含浦肯野细胞。图4-5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和兴奋传导速度SAM:窦房结AM:心房肌AVN;结区BH:希氏束PE;哺肯野纤维TPF:末梢浦肯野纤维VM:心室肌传导速度单位m/s浦肯野纤维网:是左右束支的最后分支,由于分支很多,形成网状,密布于左右心室的心内膜下,并垂直向心外膜侧伸延,再与普通心室肌细胞相连接。房室束及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作用,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关于是否存在心房传导束的问题,争论很多。60年代,Janes提出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区之间有三条由浦肯野细胞构成的心房传导束,分别称前、中、后结间束,其兴奋传导速度比一般心房肌为快。但是,近20年来的研究未能证实心房内有形态结构上不同于心房(工作)细胞的特殊传导组织组成的心房传导束存在;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在右心房的某些部位(如卵圆窝前方和界嵴处)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因此其传导速度较其它部位心房肌(这些心房蓟右心房壁上腔静脉开口卵圆窝所形成的孔穴所分割,形成断续状)为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房室交界处的所谓优势传导通路,心肌细胞,如心房饥心室饥浦肯野纤维,称快反应细胞,所形成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向周围心肌传播的特性称心肌传导性;指标是传导速度。窦房结的之所以成为正常的起搏点,主要是因为什么?心脏起搏的基础是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多种离子电流参与了起搏和除极的过程,其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了解它们的具体机制对于认识心脏起搏的原理和调控非常重要。一、概述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谐调地收缩和舒张交替活动,实现着心脏泵血功能和血液循环。一直以来对心脏起始搏动部位的研究以及对心脏起搏调控的研究就是生理学家及心脏病学家十分关注的课题。过去人们只能采用微电极插入起搏区域内进行电位记录,当时心脏起搏电位被简单地归为由3种因素控制:①缓慢舒张期除极斜率。②最大舒张期电位。③阈电位水平,前两者被认为是K 通道依赖性的,而后者被认为与胞外钙离子浓度([Ca2 ]o)变化有关。近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膜片钳技术的应用,以及近十年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电生理学上的应用,人们已明确过去传统的对起搏原理的解释过于简单。现代研究已证实窦房结在结构和功能上并非一匀质组织,心脏起搏由窦房结优势起搏点引起,起搏细胞离子电流不是一种单一的离子通道电流,这些离子流的形成与变化与起搏除极和心率关系密切。因此,对其特性的研究与了解是阐明心脏起搏与调控的关键。本文对窦房结的电生理特性,起搏机制及调控进行讨论。过去人们简单地将心脏的自律性归结为3种因素。事实上,多种离子参与了心脏的起搏和自律性。二、心脏的自律性及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心脏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挥节律性兴奋(称为authymcity,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这一特性是由心脏组成的特殊性决定的。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根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它们一般不能自动产生节律兴奋,主要执行收缩功能,又称为工作细胞;另一类是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房室结、房室束细胞和浦肯野纤维网,它们除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外,还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这类细胞又称为自律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活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律性,但这一系统中不同部位心肌的自律性存在差别。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兴奋频率最高(约100次/分钟),末梢浦肯野细胞纤维网自动频率最低(约25次/分钟),而房室结交界(约50次/分钟)和房室束(约40次/分钟)介于二者之间。正常情况下,并非每种起搏细胞都能产生主动的冲动,由于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兴奋频率高于其它部位,它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饥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的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目前已经明确,窦房结中心区的细胞具最大的起搏除极速率,最早发生兴奋,这个区域的细胞是产生起始冲动(Initiateimpulse)的优势起搏细胞。优势起搏细胞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nmalpacemaker)。对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其它部位而言,由于优势起搏细胞的兴奋冲动频率高,其它部位细胞本身的舒张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受到从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来的兴奋的激动作用而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窦房结的抢先占领(capture)作用,这种作用使心脏其它特殊传导系统的自身的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而只能成为潜在起搏点(latentpacemaker)或称辅助起搏点(assistedpacemaker)。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还通过超速驱动压抑(oversuppression)而实现,即窦房结高频率的兴奋刺激,促使潜在起搏细胞按窦房结的兴奋频率发生兴奋(超速驱动),而当窦房结的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要经过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律性。心肌细胞必须达到阈电位方能发生兴奋,那么自律细胞如何会自动发生兴奋呢?事实上,自律细胞与心肌其它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存在明显区别(图1)。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是在4期。在工作细胞,4期的膜电位是基本稳定的。而在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达到最大复极电位(maximalrepolarizationpotential)之后,4期的膜电位并不是稳定于这一水平,而是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则产生新的动作电位。4期自动除极是自律性的基矗概括而言,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具以下特点:①最大复极化电位(-60~-70mV)和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较小;②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约70mV),时程较长(约7ms),去极化速率较慢(约10V/s);③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0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期;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快(约0.1V/s)。图1显示心室肌与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动物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存在较大差异,表1对多种哺乳动物窦房结单个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特性作了概括和比较。APA:actionpotentialamplitude.MDP:maxiumdiastolicpotential.APD50:50%repolarizationofactionpotentialduration.Vmax:maxiumrateofriseinphase4.CL:cyclelength(seeSatohH.Reference2)Fig1.SchematicdiagramofAPpropertiesindifferentregionsoftheheart.(seeSchramG.et,al.reference3)窦房结起搏细胞离子流主要分为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三、窦房结起搏细胞离子电流及其在起搏中的作用窦房结细胞(自律细胞)与心室肌细胞(非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是在4期(图2)。4期自动去极化是窦房结起搏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矗起搏细胞在3期复极化的净外向电流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后,在4期又出现一种逐渐增加的净内向电流,使膜内的负电位值逐渐变小,膜便逐渐去极化。认识这一过程中细胞离子电流及其与起搏性除极的关系是了解起搏与调控机制的关键。起搏过程中进行性内向电流的产生因起搏细胞的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变化,即内向电流逐渐增强,外向电流逐渐减弱,或两者兼有而形成。目前已明确没有一种离子电流是惟一负责起搏活动的电流,很多离子电流都参加了舒张期除极的产生,现就此过程中涉及的电流特点及其与起搏的关系分述如下。Fig2.Actionpotentialpropertiesinventricularsinoatrialnode.(据夏强,罗自强,姚泰.参考文献10)(一)内向电流及其在起搏中的作用起搏性除极中发挥作用的内向电流主要有内向背景电流,Na /Ca2 交换电流,钙电流及超极化激活电流。1.内向背景电流(inwardbackgroundcurrentIb,Na)早期常规微电极研究即已发现家兔窦房结细胞存在Ib,Na,或称漏电流(leakagecurrent),该电流可能由Na 负载。窦房结细胞的Na 敏感性内向电流于1992年被Hagi-wara等分离并直接测得。在生理条件下其反转电位为-20mV,在-50mV时,其电流密度约为0.7pA/pF,在起搏电位范围内,它可提供幅度约为50pA的内向电流。不过对此电流是否存在仍有争论。例如DiFrancesco在窦房结细胞起搏电位范围内未观察到此电流的存在。也有人认为Na 和Cl是其主要成分。内向背景电流参与起搏得到以下事实支持:在窦房结计算机模拟实验中,当背景内向电流被消除后,起搏活动停止。虽然背景内向电流幅度可能很小,但当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容为60pF,舒张期除极电压变化速率为0.05V/s时,一个大约30pA的内向电流就足以产生起搏性除极。由于窦房结优势起搏细胞膜的阻抗非常高(1~5GΩ),因而非常小的跨膜电流就可显著地改变膜的电位水平和(或)除极速率。当膜电位为-60mV时此电流大约为10pA。如果它与动作电位复极后的外向电流衰减相结合,必将引起舒张期除极。2.Na /Ca2 交换电流(sodium-calciumexchangecurre,INa/Ca)在窦房结起搏细胞内存在生电性INa/Ca,其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在膜电位低于-50mV时它都可产生明显的净内向电流,当窦房结细胞内Ca2 浓度为100nmol/L时,测得INa/Ca的电流密度为0.1μA/μF。如果细胞膜电容为40pF,此电流可达4pA,此表明INa/Ca对起搏除极有重要作用。在整个舒张期除极范围内,Na /Ca2 交换提供了一种背景的、非时间依赖的内向电流,因此,它和Ib,Na一起,伴随着IK的衰减参与起搏电位的产生。近来的研究还表明通过T-型钙通道进入细胞的Ca2 可以触发肌浆网(SR)释放Ca2 (Ca2 火花),后者可促进INa/Ca,从而进一步驱动除极。Ca2 火花-INa/Ca系统对起搏的意义正在被认识。3.钙电流(calciumcurrent,ICa)在多细胞窦房结标本上,从-40mV保持电位除极即可记录到一种缓慢内向电流,最初将其命名为Isi(slowinwardcurrentsecondaryinwardcurrent),该电流显示对TTX不敏感,依赖胞外Ca2 ,在无Na 的台式液中可持续存在,能够被Ca2 电流的有机阻断剂和无机阻断剂抑制,因此表明此电流为ICa事实上窦房结起搏细胞存在两种类型Ca2 通道,即L型和T型Ca2 通道。此两型通道的电流可以从两个不同水平的保持电位(holdingpotential)给予除极脉冲而分开。保持电位-40mV时,除极可记录到缓慢衰减的内向电流(ICa,L),它从-30mV起开始失活,约 10mV完全失活,-40mV开始激活,约 10mV达最大激活。而瞬时钙电流(ICa,T)是低阈电位激活的快速衰减的钙电流,激活电位约为-70mV,失活快(20ms内),ICa,T从-90mV开始失活,-40mV完全失活,其激活电位约-50mV,0mV完全激活,因此它与ICa,L几乎无重叠。Ni2 可用来分离这两型电流,低浓度(40μmol/L)Ni2 即可阻滞ICa,T而对ICa,L无影响,此外,0.1μmol/L胺菊酯也可用来区分它们。ICa,L和ICa,T都参与起搏活动。ICa,L是很重要的起搏细胞存在的电流,因为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几乎与ICa,L阈电位在相同电位水平,它是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的主要电流,在起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中有重要作用,Ca2 拮抗剂使自发性动作电位中止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Mangoni等发现小鼠窦房结表达的(Cav1.3)L-型钙通道有较低的激活阈电位,缺失该通道基因的小鼠不仅出现明显的起搏频率降低,而且易发自发性心律失常,说明Cav1.3编码的L-型钙通道在窦房结舒张期除极中确实有重要作用。在窦房结舒张期除极中,由于ICa,T的激活范围正处在舒张期自动除极电位的范围内,它肯定参与前1/3起搏性除极。在Ca2 浓度为2.5mmo1/L的台式液中,ICa,T电流密度为(2.6±0.8)μA/pF,几乎为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的10倍。当用40μmol/LNi2 阻滞ICa,T后得到负性变时效应。这种效应是由于ICa,T被阻滞后,起搏电位后2/3舒张期除极速率减慢所致。故可以认为ICa,T对整个舒张期除极都有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起搏电流。4.超极化激活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urrent,Ih或If)If是一个被超极化电压激活的非阳离子选择性内向电流,其右下标注f表示funny,因为此电流具有奇特的不寻常的特性。在心脏,它一般只存在于有自动节律活性的细胞上。窦房结细胞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If。在超极化电压范围If的存在使细胞内向电流非常明显。If的不寻常特性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它的电压依赖性与钠、钙通道不同,它因超极化电压而激活,激活电压在-40/-50mV,落在起搏除极电压范围(-60~-45mV);第二,它对Na 和K 混合通透,其完全激活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在接近-10/-20mV时反转,反转电压之后,随电压增加,这一通道对K 、Na 混合通透;第三,该通道胞内面C-端有cAMP的结合部位,因此通道受细胞内cAMP的调控;第四Cs 是其相对特异性的阻断剂,但该通道对Ba2 不敏感;第五,它有极小的单通道电导,当细胞外液中KCl和NaCl浓度都为70mmol/L时,其单通道电导为1pS,此电导值对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而言是相当小的。关于If在起搏中的作用仍有极大争论。认为If在起搏中不起主要作用的观点有:第一,因为完全激活If的电压需要更负的超极化电压(超过-70mV),以及更长的刺激时程(大于1s),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最大舒张期约-60~-70mV,动作电位复极50%(APD50)时程约80~300ms,因此If对自发性活动产生较小影响;第二,当用2mMCs 阻滞If后窦房结细胞并不停止自动搏动,且仍对自主神经调节发生反应,说明If对起搏不是必须的。第三,在家兔、豚鼠和小鼠窦房结细胞,超极化脉冲可显著激活If,而在大鼠和猴,同样的刺激却很少激活If,而且没有If的细胞仍然可以产生自发搏动,因此认为If似乎对调控起搏除极速率有意义,而对调控起搏除极的产生意义不大。然而,现在几乎已经肯定,窦房结起搏细胞舒张期除极时已有一定量的If激活,此电流量的大猩因细胞内Ca2 的变化而异。当[Ca2 ]i为10-7mol/L时,If激活曲线位于-40~-80mV之间,表明在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位范围内If可贡献一实质性稳态内向电流,从而参与起搏性除极。而且目前已证实不能自发搏动的细胞都缺乏If,因此不管怎样If在引起自发搏动的舒张期除极中应该发挥了作用。新生鸡胚心室肌细胞有很强的自发搏动,同时也能观察到显著的If,而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伴随细胞搏动性逐渐下降,If减少、消失。5.其它内向电流有研究表明持续性非选择性内向电流(sustainedinwardcurrent,Ist)也是窦房结细胞的一种特殊电流,对钙通道阻滞剂敏感,与ICa,L非常相关,在-65mV(或更正膜电位)激活,去极化过程中很少失活。有人认为该电流是一种nicardipine敏感的、有13pS电导值的Na 电流,是一种引起舒张期除极的关键离子电流,主要存在于有起搏活性的窦房结细胞中,它的激活对起搏除极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多数动物窦房结细胞上都不存在内向整流钾电流(inwardrectifyingcurrent,IK1),然而大鼠和猴的窦房结细胞却存在明显的IK1,不过实验表明IK1对起搏除极有很小的或几乎没有作用。除此而外,有报道尽管在兔窦房结只有1/3的细胞存在钙激活性氯电流(Ca2 -activatedCl-current,IClCa),但这种电流在起搏循环中是被激活的,心肌细胞的Cl的反转电位约为-50mV,因此在起搏除极期,IClCa的激活产生内向除极电流,而在窦房结动作电位2、3期则产生外向复极化电流。外向电流与内向电流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二)外向电流及其在起搏中的作用起搏性除极中发挥作用的外向电流主要有延迟整流钾电流以及钠-钾泵电流。1.延迟整流钾电流(delayedrectifierpotassiumcurrent,IK)IK是一种时间和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它是引起复极化的电流,并在每次动作电位后可以调节静息电位。这种电流在动作电位3期时被显著激活,复极达-40mV时开始失活,致使K 外流进行性减少,具延迟整流特性。最新研究表明有3种延迟整流钾电流存在,即超快(IKur)、快(IKr)和慢(IKs)3种类型。窦房结细胞的IK由IKr和IKs组成。IKr在200ms内迅速激活,而IKs在1~2s内缓慢激活。Ikr的抑制可导致更正的最大舒张期电位和更长的动作电位时程,因此窦率可被IKr和/或Iks调控。当用0.2~1μmol/L的E-4031(IKr的特异性阻断剂)阻滞IKr后,动作电位上升速率降低,时程延长,MDP减小,起搏电位斜率减小,并使起搏周期延长。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动物IKr和Iks起的作用可能不同,较小的动物(如鼠,兔等)有较快的窦率,这可能由IKr驱动;而大动物(猪等)有较慢的心率,则由Iks驱动。这些结果说明窦率可能由IKr和/或Iks调控。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以Noble为首的心脏电生理学家就提出用心脏起搏的外向钾电流衰减学说来解释心脏起搏机制。然而我们知道,外向电流的衰减并不直接引发起搏性除极,那么外向电流IK在起搏性除极中怎样发挥作用呢由于对这一电流的了解以及其它电流的认识,起搏机制已比较明确。IK是一种复极电流,此电流在舒张期衰减,当它的衰减重叠在一稳定的内向背景电流之上时,必然得到一进行性增大的净内向电流,从而导致舒张期除极的发生。当最大舒张期电位为-60mV时,IK衰减的时间常数约为200ms,因此它在调节起搏细胞200~300ms的舒张期间隔上必然产生明显作用。2.钠—钾泵电流(Na-Kpumpcurrent,INa/K)起搏细胞内存在INa/K,由于耦联比为3:2,INa/K趋于产生外向电流,但由于心肌细胞内钠和细胞外钾浓度的生理变化甚小,故不会对膜电位产生显著影响。不过,当乙酰胆碱增加了膜对K 的通透性时,紧靠膜外侧的K 浓度趋于增加。这种K 的增加可刺激钠—钾泵。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外向电流必将在反向平衡内向背景电流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到起搏活动。同样舒张期INa/Ca的促进会导致一大的内向电流,这种交换电流则引起[Na ]i增高,这也激活外向INa/K,影响起搏活动。图3概括了起搏活动中引起的离子电流情况。起搏机制可归纳为;起搏细胞在起搏电位期间由于前一次动作电位而激活的外向钾电流IK进行性衰减,重叠在背景内向电流Ib,Na之上,使净内向电流的进行性增加,在此基础上补充以If的除极效应,于是产生初期的自动除极。起搏电位中途ICa,T激活参与后半部自动除极,并达到ICa,L激活所需阈电位,于是ICa,L激活,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支。除上述电流之外,INa/K和INa/Ca,以及其它一些离子流在维持和调制起搏电位中也起到一定作用。Figure3.Ioniccurrentsinvolvedincardiacpacemakeractivity.Severalcurrentsincrease/decreaseduringthediastolicdepolarizationincardiacmyocytes(indicatedbytriangularshapes).(seeBersDM.Reference5)近来的研究证明,即使是窦房结的不同部位也具有不同的起搏模式。例如有或无If参与的;有或无ICa,T参与及有或无INa/Ca参与的几种模式。当某区域或某种起搏模式的起搏失败时,在一旁的另一区域或另一起搏模式正好可以取而代之,从而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目前已明确起搏活动是在自主神经的调控下,由多种离子电流相互作用产生,即使在正常情况时,某种电流较弱,或并不参与,但在病理状态(如疾病状态),它们在起搏除极和节律的维持中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机体是如何调控心脏起搏的呢?四、起搏的调控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动兴奋的节律都较规则,而自动节律性兴奋的频率则常会发生变化。对起搏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对兴奋频率的调控上。自动兴奋是4期自动去极化使膜电位从最大复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引起的。因此兴奋频率的高低主要撒于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也撒于最大复极化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这些过程中有多种因素联合参与调控,这些调控主要涉及对舒张期除极的离子电流的调控。增加窦房结的内向电流(如If、ICa),减少外向电流或促进外向电流(如IK)衰减,则加快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使自动兴奋的频率增高,心率加快;K 通道开放,复极3期K 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自动兴奋频率降低,心率减慢。(一)起搏的神经调控起搏电流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控是心脏起搏调控中最重要的调控因素。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药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涉及神经调控机制的详细信息(图4)。Fig.4Recept-regulatedvoltage-gatedionicchannelsofcardiaccellsomeofthebiochemicalpathwaysinvolvedintheirregulation.ADC,adenylatecyclase;α,α1-adrenergicagonist;β,β1-adrenergicagonist;Ca,Ca2 channel;DG,diacylglycerol;f,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hannel;Gi,inhibityGprotein;G0,otherGprotein;Gs,stimulatyGprotein;IP3,inositoltrisphosphate;K,delayedrectifierK channel;KACh,ACh-sensitiveK channel;m,muscarinicagonist;PKA,proteinkinaseA;PKC,proteinkinaseC;PLC,phospholipaseC;SR,sarcoplasmicreticulum.(seeIrisawaH.等reference1)1.肾上腺素调控机制在窦房结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正性变时效应。ICa、IK、If和INa/K都是β受体激动剂发挥作用的对象。β受体激动剂作用的主要靶子是ICa。有实验表明异丙肾上腺素可使蛙心房肌ICa,L增加10倍,使哺乳类心房肌ICa,L增加2~3倍。实验发现在用fskolin(可使胞内cAMP增加)液对细胞进行灌流或用含PKA催化亚单位C的液体灌流时有类似ICa增加的现象;将cAMP注入窦房结起搏细胞导致搏动率的提高;通过电极液透析使胞内的cAMP浓度在0.5~5μM时,ICa也增加,而这一浓度与β受体激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的胞内cAMP一致;~1μM的PKA催化亚单位C则足以引起ICa达最大增幅等等,说明在生理情况,ICa被cAMP及PKA控制。现认为β受体激动引起GTP调节蛋白Gs激活,Gs再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催化位点,促进细胞内cAMP的合成,然后cAMP激活特殊的蛋白激酶(PKA),后者直接磷酸化钙通道或通过磷酸化通道附近的蛋白而激活通道,从而增加钙电流。已清楚起搏细胞内存在两型钙电流,但大多数全细胞及单通道实验证明ICa,T并不受β激动剂的调制。故β激动剂的正性变时效应不能用ICa,T增加来解释,正性变时效应可能因多种离子流变化而引起。β受体激动剂除了对ICa有明显作用外,在多种动物还观察到它增加窦房结起搏细胞的IK。在β受体激动剂作用下IK和ICa都有增大,在无Ca2 时,IK的增大仍然存在,表明这一作用不是Ca2 依赖性的,β受体激动剂不是作用于Ca2 敏感的K 通道。伴随IK电流的增加,其稳态激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位(~10mV),且激活加速,失活减慢。IK的增加会引起复极加速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当儿茶酚胺引发心脏搏动加快时,正是这一机制维持了动作电位时程与起搏周期之间的恒定比率,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也使If增加。表现为肾上腺素刺激使If激活曲线正向移位(向电压更正,即除极方向移位),这可增加在每一电压下可利用电流的分数或增加完全激活电流的幅度,并增加If激活速率。单通道实验还显示有If开放概率的增加。2.胆碱调控机制对窦房结起搏除极的一种相反的调控是副交感胆碱能神经调控,这种调控引起负性变时效应。乙酰胆碱(ACh)的负性变时效应是通过对多种离子电流的调节实现的。心肌细胞上有多种K 通道受ACh影响,但ACh的直接作用可以理解为它引起ACh敏感的K 通道的激活。其作用机制如下:当ACh与M2受体结合时,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信号传递到Gi蛋白,此激活的Gi蛋白促使IK#8226;ACh通道打开。当GTP水解为GDP时,Gi蛋白去激活,通道关闭。ACh上述直接效应之外,它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通过腺苷酸环化酶而实现,通常称为间接作用。即激活了的Gi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结果细胞内ATP转化成cAMP下降,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活化减少,从而明显减少Ca2 通道的磷酸化,使ICa减校这种调制对ICa,T无作用。许多研究使用的ACh浓度都过高(≥0.1μmol/L),这一浓度超过可引起窦房结功能低下所需浓度20~50倍。低浓度ACh存在下没有观察到最大舒张期电位有超级化出现,说明低浓度ACh起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ICa。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微电极实验表明低频迷走神经刺激引起的胆碱能抑制与直接使用ACh所引起的抑制机制有不同。ACh的与腺苷酸环化酶有关的另一作用是对If的负向调控。DiFrancesco等发现,低浓度(10~30nmol/L)的乙酰胆碱能抑制If并减慢心率,此时并无的IK,ACh激活,即乙酰胆碱能对If抑制强度大于对IK,ACh的激活效应。故认为If的胆碱调制是适度兴奋副交感神经时负责心率调控的主要机制。If的负向调控也受M受体的控制。这种调制是通过控制细胞内cAMP来实现的。研究还发现,在窦房结细胞神经递质对If通道的调制并不依赖于通道的磷酸化,这种调制存在一种快速直接方式,是通过腺苷酸环化酶由cAMP直接激活If。直接的cAMP依赖性调制在自主神经的起搏调节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实际上,心脏的搏动在一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都可以由细胞内cAMP浓度的变化通过对If激活的快速、可逆的作用而精确调节。儿茶酚胺和胆碱类对起搏频率及If作用的典型实验结果见图5。Fig5.Effectsofautonomicagonistsonspontaneousactivity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urrent(If)incardiacsinoatrialnode(SAN)myocytesfromtherabbit.A:spontaneousactionpotentialsrecdedincontrolconditionsinthepresenceofeitherisoprenaline(Iso)acetylcholine(ACh)attheconcentrationsindicated.Notethatthefrequencyacceleration(byIso)slowing(byACh)areduetochangesintherateofdiastolicdepolarization.B:Ifelicitedbyhyperpolarizingstepsto-85fromaholdingpotentialof-35mV.ThecurrentincreaseswithIsodecreaseswithACh.C:activationcurves,reflectingthesteady-statefractionofopenchannelsincontrolconditionsduringperfusionwithIsoACh,asindicated.Autonomicransmittersshiftthecurvetomepositive(Iso)negative(ACh)voltageswithoutalteringthetotalcurrent.(SeeAcciliEA,etalreference9).(二)起搏的胞内物质调控除上述神经调控之外,细胞内ATP、腺苷、Ca2 和H 浓度变化也调控窦房结起搏活动。其调控的精确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知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1.细胞内ATP的调控ATP敏感性钾通道(其电流称为IK,ATP)存在于许多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上。它是一类胞内ATP调控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胞内ATP可使通道关闭,通道对K 有高度选择性。在心肌,当出现不同形式的代谢障碍时,胞内ATP浓度降低,通道开放,由此调节心脏功能,因此KATP将细胞膜的兴奋性与细胞的生物能量状态联系在一起。在窦房结观察到当细胞内ATP浓度从正常值(约3mmoL/L)下降到低于0.5mmol/L时,这种通道开放。由于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游离的ATP浓度高于IK,ATP激活所需值,故此通道的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清楚,但这种外向电流一旦激活,将导致动作电位显著缩短。Kakei等发现当心肌细胞内ATP浓度高于0.5mmol/L时,钙电流由于通道的磷酸化增加而增大,可对起搏发生间接影响。2.腺苷的调控在生理条件下细胞即有腺苷释放(心忌使胞外达0.1~1.0μmol/L),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作用下腺苷的释放可以显著增高,这样可以改善某些缺血下的心肌作功状态,拮抗某些反应,稳定细胞能量消耗。现已在窦房结细胞上证实了有腺苷敏感的钾通道存在(KADO),它是腺苷作用的一个直接靶点。这种通道的开放对过度的正性变时效应有稳定作用。与IK,ATP相似,IK,AOD的激活也需要胞内侧有GTP存在,需要GTP连接蛋白的活化。3.细胞H 的调控许多组织存在Na /H 交换,这种交换是电中性的。随着跨膜的H 的外排,伴有[Na ]i的升高,由此刺激钠-钾泵,导致膜的超级化。这就是常见的细胞内酸负荷引起膜的超极化,它可降低窦房结的起搏频率。胞内H 对起搏离子流的作用表现为降低ICa、IK。对前者的作用主要为影响ICa,L,而ICa,T对胞外H 更敏感。胞内酸性也导致葡萄糖代谢受损,使胞内ATP水平下降,继发IK,ATP的激活,而能量的降低使泵动能短缺,钠-钾泵活动下降,从而导致胞内Na 、Ca2 积聚。以上这些改变都对起搏活动发挥调控作用。4.细胞内Ca2 的调控细胞内Ca2 是窦房结起搏活动的非常重要的调节因素。Fura-2和离子敏感微电极测量显示,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介于10-8~10-7mol/L。细胞内Ca2 浓度的增加可以调制很多电流系统的活动,包括INa/Ca、IK和If等。表现为舒张期中Na /Ca2 交换机制的激活,钾电流的增加以及If大小和时间过程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对起搏发挥着调节作用。研究还表明心脏起搏细胞存在肌浆网(SR)依赖的心脏起搏,因为SR的Ca2 释放抑制剂ryanodine或SR上Ca2 -ATP酶抑制剂cyclopiazonicacid存在时,心脏搏动率降低。SR释放的Ca2 与起搏细胞自发活动间关系的实验表明,这一过程与起搏除极的最后1/3(动作电位快速上升前)有关。通过Ni2 敏感的低电压激活的ICa,T,内流的Ca2 触发SR释放Ca2 ,增加[Ca2 ]i,再通过产电性Na /Ca2 交换而促进起搏速率。此过程也可能影响If、IK等,同时,通过ICa,T,触发SR释放Ca2 ,也促进SR负载Ca2 增加,从而增强SR释放Ca2 效应,促进胞内Ca2 的瞬变。研究发现β受体激动剂对起搏活动的调控,使起搏频率增加,很大程度通过胞内Ca2 的瞬变幅度的增大而介导,即此过程中Ca2火花-INa/Ca系统非常重要。课后总结窦房结起搏细胞离子电流及其在起搏中的作用类型亚类作用内向电流内向背景电流当背景内向电流被消除后,起搏活动停止Na /Ca2 交换电流伴随着IK的衰减参与起搏电位的产生,钙电流从两个不同水平的保持电位(holdingpotential)给予除极脉冲而分开,ICa,T对整个舒张期除极都有重要作用,ICa,L是很重要的起搏细胞存在的电流超极化激活电流可贡献一实质性稳态内向电流,从而参与起搏性除极,引起自发搏动的舒张期除极持续性非选择性内向电流引起舒张期除极钙激活性氯电流产生内向除极电流,而在窦房结动作电位2、3期则产生外向复极化电流外向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引起复极化的电流,每次动作电位后可以调节静息电位钠—钾泵电流在反向平衡内向背景电流中发挥作用心脏起搏的调控机制总结调控分类主要途径调控对象及靶点起搏的神经调控肾上腺素调控机制ICa、IK、If和INa/K胆碱调控机制多种离子电流的调节起搏的胞内物质调控细胞内ATP的调控KATP将细胞膜的兴奋性与细胞的生物能量状态联系在一起腺苷的调控对过度的正性变时效应有稳定作用细胞H+的调控对起搏活动发挥调控作用细胞内Ca2 的调控INa/Ca、IK和If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大体阐述一下工作机制)资源标题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点击资源内容说明图中显示出胃内表面的黏液层。mucouslets----黏液小滴;surfacemucouscell----表面上皮(黏液)细胞;gastricmucosalbarrier----胃黏液屏障资源标题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黑白)点击资源内容说明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黑白)资源标题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2点击资源内容说明黏液层构成了物理屏障,而碳酸氢盐则构成了化学屏障.资源标题胃壁细胞分泌盐酸过程点击资源内容说明此图显示盐酸中的氢离子来源于CO2与水生成的碳酸,碳酸经过解离产生H 和HCO3-,H 被细胞内小管膜上的质子泵(H 、K -ATP酶)主动转运到小管内,HCO3-则被吸收入血;盐酸中的氯离子来源于血浆,血浆中的Cl-靠载体顺浓度差转运进入细胞(与HCO3-交换),再通过小管上的氯泵主动转运入小管内。H 和Cl-在小管内形成HCl,此说可与H 直接来源于水的说法互相参照。4,呼吸运动的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无法入睡抑郁症困扰神奇的多囊肾新疗法!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L痕疙瘩、瘩痤疮找中医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图5-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图5-1呼吸全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肺通气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呼吸首(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下呼吸道)。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管壁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调节气道阻力通过调节气道阻力从而调节进出肺的气体的量、速度和呼吸功(详见肺通气原理)。(二)保护功能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可含尘粒和有害气体,这些都交危害机体降。但是,呼吸道具有对吸入气体进入加温、湿润、过滤、清洁作用和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1.加温湿润作用主要在鼻和咽,而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较校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温度都较肺同为低。由于鼻、咽粘膜有丰富的血流,并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所以吸入气在达气管时已被加温和被水蒸气所饱和,变为温暖而湿润的气体进入肺泡。如果外界气温高于体温,则通过呼吸道血流的作用,也可以使吸入气的温度下降到体温水平。呼吸道的这种空气调节功能对肺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经气管插管呼吸的病人,失去了呼吸道的空气调节功能,可使呼吸道上皮、纤毛及腺体等受到损伤,因此应给病人呼吸湿润的空气为宜。2.过滤清洁作用通常通过呼吸道的过滤和清洁作用,阻挡和清除了随空气进入呼吸道的颗粒、异物,使进入肺泡的气体几乎清洁无菌。呼吸道有各种不同的机制防止异物到达肺泡。其一在上呼吸道。鼻毛可以阻挡较大颗粒进入,而鼻甲的形状则使许多颗粒直接撞击在粘膜上或因重力而沉积在粘膜上。这样,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几乎完全从鼻腔空气中被清除掉。其二在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直径在2-10μm的颗粒可通过鼻腔而进入下呼吸道,但这里管壁粘膜有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和纤行上皮细胞。所分泌的沾液覆盖在纤毛上。许多纤毛有力地、协调地和有节奏地摆动,将粘液层和附着于其上的颗粒向喉咽方向移动。每次摆动可移动粘液层达16μm,若每秒钟纤毛摆动20次,则每分钟可使粘液层移动约19mm。纤毛推动粘液层及所附着的颗粒到达咽部后,或被吞咽或被咳出。吸入气干燥或含有刺激性物质,如二氧化硫等,可以损害纤毛的运动,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其三是巨噬细胞。直径小于2μm的信粒可以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的颗粒和细菌,然后带着它的吞噬物向上游走到细支气管壁上的粘液层,随粘液排出。肺泡巨噬细胞生活在氧分压较市制肺泡中,当通气量减少或氧分压降低时,其功能将减退。此外,呼吸道的分泌物中还含有免疫球蛋白和其它物质,有助于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的完整性。呼吸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可以引起防御反射,将在呼吸调节的一节中叙述。二、肺通气原理气体进入肺撒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一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正如心室射血的动力必须克服循环系统的阻力才能推动血液流动一样。氧气进入呼吸道后,通过极薄的肺泡壁(这里当作1层细胞,即4层膜结构),进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也当作1层细胞,也是4层膜结构),再进入红细胞(2层膜结构),运输至组织后,从红细胞中出来(2层膜结构),进入组织细胞(2层膜结构),在细胞液中被细胞利用.5,体循环和肺循环(描述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分为四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接受肺脏回来的饱含氧气和养料的血液,左心房收缩把血液送入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再把血液送入主动脉,送往全身后回到右心房,这段循环历程叫体循环。右心房把血液排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把血液送入肺动脉,血液在肺脏排出二氧化碳,带上氧气,再经肺静脉回到心脏的左心房,这段循环历程叫肺循环。6,椎骨的形态结构及其连接脊柱由椎骨构成,椎骨根据部位和形态分为五类,从上至下是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骶椎、尾椎的各个脊椎骨通常连为一体,构成前面提到的骶骨和尾骨。脊柱位于人体的中轴线上,不过从侧面看,脊柱并非直直的一条,而是有着显著的弯曲。这些弯曲并非与生俱来,新生儿的脊柱只是略向后弓,3个月的婴儿学会了抬头,于是颈部的脊柱向后弯曲形成了第一个生理曲度,半岁大的孩子学会了坐,于是胸段的脊柱自然的向后弓出,形成了第二个生理弯曲,在后来孩子逐渐学会了站和行走,腰段的脊柱也随之向前突起,形成了第三个生理曲度。脊柱的三个生理曲度在力学上为人体提供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支架,增强了对震动的缓冲作用,保护了头部器官特别是大脑,适应了人类直立行走的需要。在小孩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理弯曲逐渐被周围的韧带、肌肉固定下来。在这段时间里,长期姿势不良、不恰当的负重或者椎体先天性的畸形都会造成脊柱的异常弯曲,这种异常弯曲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上,在冠状面上发生向左、向右或是S形的侧弯,矢状面上发生前凸或后凸,以及在水平面上发生的旋转畸形。严重的脊柱侧弯会因重力的作用逐渐加重,并对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造成影响,需要通过手术加以矫正。脊柱由椎骨连接而成,从上至下椎骨的形态大同小异,都是由前面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构成的。椎体多呈椭圆柱形,相互之间由椎间盘连结,椎间盘的外周是坚韧的纤维环,中央是富含水分的弹性的髓核,由于退化、暴力、活动等各种原因造成后方的纤维环破裂,髓核便会从破口中被挤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椎体后方的脊髓、马尾神经或者神经根,造成一系列的症状,就造成了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由于人类的直立姿势,腰椎间盘承受了额外的负担,使得腰突症这种疾病在人类中普遍起来。椎体的前后各有一条纵形的韧带,将椎体紧紧拉在了一起。椎骨的附件通过两根柱形的椎弓根与椎体相连,椎弓根向后延续为屋脊装的椎板,椎板形成的屋脊高高耸起,便是棘突了,棘突是我们可以在后背正中触及的一个个骨性突起,椎弓根与主板的连结处向两侧各伸出一个条形的骨块,称为横突,横突的根部向上向下各有一个突起,相邻的椎骨由此突起构成关节彼此相连,同时棘突间也有强韧的韧带使松散的椎骨连为一体。这样的结构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保护的脊柱中央的重要器官——脊髓。脊髓呆在椎骨形成的椎孔内,椎孔的前壁是椎体的后缘以及后纵韧带,后壁是椎板及黄韧带,两侧壁是椎弓根和小关节突,与前后壁不同,椎管的侧壁并非连续,椎弓根之间留有空隙供脊神经根穿出脊髓支配躯体及四肢的肌肉,这个空隙称为椎间孔。在椎间盘突出症或脊柱不稳的病人,椎间孔也常常受到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小关节突或是肥厚的韧带挤压,造成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在颈椎,不稳定的脊柱还会影响从两侧的椎孔中通过的颈内动脉,使大脑血供一过性减少,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异常。颈椎最顶端的两个椎骨在形态上与众不同,第一颈椎没有椎体,而是形成一个环形的结构,第二颈椎的椎体则向上形成牙齿装的突起(齿状突),伸入第一颈椎的环中,两个椎骨构成了一个轴承样的结构,提供了头部大部分的旋转活动,因此被分别命名为寰椎和枢椎。齿状突被十字星的韧带紧紧箍在寰椎的前弓上,其后方就是脊髓。暴力可以使齿状突发生骨折,或是韧带断裂,造成齿状突的移位,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四肢瘫痪,重则影响呼吸中枢一命呜呼。因此对于颈椎骨折的病人要特别的慎重,强调颈部的固定,这也是骨科为数不多的人命关天的情况。脊柱提供了直立人的中轴,但脊柱也并非铁板一块,从我们的经验可知,脊柱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特别是腰椎和颈椎,胸椎由于连接有肋骨,从而被肋骨形成的框架限制活动。因此,保持直立的姿势还得靠肌肉来帮忙。脊柱椎板的后方、棘突的两侧有着自头至尾的发达的肌肉群,它们的收缩将脊柱紧绷起来,帮助我们的身体对抗重力的作用。7,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有何区别作者:百脉科技来源:www.TopTCM.com加入时间:2005-9-16www.TopTCM.com中医脉象仪脉诊仪——本站独家提供权威中医药大学脉学最新科研成果——中医脉象仪脉诊仪。点击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有何区别1.主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被动转运是顺电化学梯度2.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被动转不需消耗能量。8,月经周期的形成正常育龄妇女,28天左有出现1次3-5天行经期。根据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发生的变化,每个周期分为3个阶段,即月经期、卵泡期(增生期)和黄体期(分泌期)。周期天数的算法是从每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周期的第一天,之所以如此,因为从这一天起,一方面开始行经,另一个方面卵巢内又有1个新的卵泡开始发育成熟。月经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l一4天。卵泡期为月经周期的4一14天。成熟卵子排出后,即为黄体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15-28天。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残留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变大,胞浆出现黄体颗粒,形成黄体。如果没有受精,黄体在排卵后lO天左右开始退化、变性,最后被吸收。黄体退化后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下一个周期又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女性的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个体差异较大,每人有自己的规律,90%在21-35天之间。也不知道是你想知道的不是,反正我是累出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