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疾病』处方:渐聋

渐    聋[概述]概念  渐聋是与暴聋相对而言,是指缓慢出现.逐渐加重.历时较长的听力下降。渐聋亦为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日久不愈,又称久聋。由于劳伤过度,或病后失调,脏腑气血亏虚而致的耳聋,又称为。劳聋。、。虚聋。;其发病比较缓慢.亦属渐聋范围。、本节讨论的渐聋,相当于药物中毒,老年、营养障碍。耳硬化症、噪音等而致的进行性耳聋。脓耳,耳胀、耳闭等病引起的渐聋.不属本节讨论范围。渐聋的发生可见于任何年龄.不同的病因可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如药物中毒或营养障碍而致的耳聋以青少年为多见,耳硬化症的渐聋则多见于中年以上.老年性耳聋则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此外。长期处于噪声环境者亦易致渐聋。    ’历史源流  古代并无。渐聋。二名,但对渐聋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等方面早有认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到了脏腑虚损,耳失濡养而致渐聋的特点。《灵枢.决气}则指出了肾精不足与耳聋的关系。晋代,《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对针治耳鸡耳聋增加了许多穴位,如上关,下关,阳溪、天容、会宗.完谷等,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劳聋。一名(《补辑肘后方。中卷》),这是渐聋范畴的病名首次出现。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提出了肾虚,气血不足而致“劳聋”,又提出“久聋”、因血气虚极,风邪停滞而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中还论述了“产后耳聋”的病机,为肾虚风邪所致。这些观点.  比《内经》的认识更为深入,此外,还记载了引自《养生方》.的导引法.这是治聋导引法的较早记载。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记载了不少治疗渐聋的方药,内服药如生地黄,天冬、羊肾、黄芪、杜仲等补益药,外用塞耳药有附子,皂荚,.巴豆、。硫磺等温热辛散通窃药。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治聋的方剂更多,其中适用于渐聋者约乒0余首,如治疗肾阳不足而聋的烧肾散,治了肾虚劳聋的菖蒲散,治疗脾肾不足劳聋的薯蓣丸。.在:卷九十七中还记载了磁石肾羹、鹿肾粥、乌呜脂粥.鲤鱼脑髓粥、猪肾粥等食疗方,用药大多以补肾填精益髓为主。这些方剂的出现,说明当时治疗渐聋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认为渐聋之疾与心肾两脏关系密切,并且记载了丹参膏、乳香丸等外用方药,  以活血养心,温阳益肾为主,磁石汤、内神丸亦为宁心益肾之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有内服黄蜡的方法,如蜡弹丸。内服干蝎,如干蝎散,以活血通窍的方法治疗虚聋、久聋。这也是一大特色,尤其是干蝎散,丫直为后世沿用。在《瑞竹堂经验方.头面口眼耳鼻门》及《奇效良方.卷五十八》中称为“姜蝎散。。这也是较早的以活血化瘀作用为主的治疗耳聋的方剂。金代,《脾胃论.卷上》提出:“胃气一虚,耳,  目、  口、鼻俱为之病”。根据这一理论,制订了补中益气汤等一系列健脾养胃,益气升阳的方剂,用以治疗多种气虚病证,其中包括渐聋。在《兰室秘藏。卷上》制订了柴胡聪耳汤,用以治疗气虚兼有血瘀而致的暴聋或渐聋。南宋,《济生方。耳门》将耳聋的病机分为两大类,凡外感六淫者,多犯肾经,而渐'聋则多因内伤,治宜“宁心顺气”,用《和剂局方》之妙香散以益气宁心,宁神通窍。这样,内伤于心与耳聋的关系就更为明确了。《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九》记载的安肾丸..以磁石、菖蒲、羌活聪耳逋窍,是治渐聋的名方。元代,《丹溪心法.卷四》治疗渐聋用温阳益肾法,如益智散,即温阳益肾通窍方。明代,《普济方》在卷五十三至五十四中论治渐聋的方剂有160多首,除了录用前人创制方外,有许多是新搜集的。其中有引自《仁斋直指方》的通神散,应用了全蝎、蝼蛄、地龙等虫类药.为虫类药在治疗耳聋的广泛应用开辟了门径,两首通气散,都是以行气活血通窍药物为主,反映了当时治聋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已逐步增多。    、    、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对渐聋的治法作了总结性记述,从肾阴虚…肾阳虚、气虚、血虚四个方面论治,成为后人的准绳。《明医指掌.卷八》将渐聋属虚证者称为。虚耳”.并指出各种证型的治疗方药。《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将虚证渐聋称为,。虚闭。,按不同脏腑虚损,投以不同的方药,从辨证和选方用药等方面.比前人都有进步.清代.各医家治疗渐聋.大多沿用明代之法,但嚯医林改错.上卷》对于气滞血瘀而致渐聋颇有研究,其创制的通窍活血汤,一直被后人视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渐聋的基本方,并且从此开始,引起了人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耳聋的重视.[病因病机]一、肝肾阴虚  素体不足,或病后阴精耗伤,或恣情纵欲,均可致肾脏阴精亏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阴虚可互为影响。肝肾阴虚,则阴精不能上奉于耳,以致耳闻不聪。阴虚则内热,虚火由生,虚火上灼耳窍,则耳聋益甚。肾为水脏,肾阴不足,则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不能下降于肾,致火愈炽烈,此为心肾不交,亦致渐聋。二、肾阳亏损  久病或劳恣过度,皆可损伤肾阳;阴阳互根,肾阴不足,亦可影响:肾阳,导致肾阳不足。阳虚则耳窍失于温煦,致听力下降。老人阳气日衰,则更易出现肾阳亏耗而致渐聋。    .三、肺脾气虚  病后气虚,饮食伤脾,或有劳役过度,损伤肺脾之气,则气少而经:脉空虚,耳失温煦而致渐聋。四、心脾血虚  忧愁思虑,可致心气内结,暗耗心血;饮食劳倦或思烦太甚,可伤;脾气,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则不能上养于耳,乃致耳失聪明。五、气滞血瘀  耳能司听,有赖于气血之濡养。耳窍之经脉若有闭塞,则致耳聋。经脉之塞.缘由气滞血瘀,有虚实缓急之异。阻塞急速,则致暴聋;阻塞缓慢,则致渐。聋。凡有气虚;血虚或阴虚、阳虚等证者,均可出现血行无力、不畅,乃致留滞成瘀,阻塞耳窍经脉而浙聋。[临床诊断]症状:以听力逐渐下降为主要症状,双侧耳同时患病者多,单侧患病者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检查:听力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以感音性耳聋为多,亦有混合性耳聋,少。数为传导性耳聋。鼓膜一般无异常,少数有内陷,增厚、斑点等变化。[辨证论治]    .一,辨证    .    .1.肝肾阴虚证侯: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全聋。耳中可伴有耳鸣,或如蝉鸣,或如蚊噪声,头晕.目暗,腰酸膝软.齿松或脱。男子或有遗精,女子或有白淫。虚烦失眠,夜寐梦多,咽.喉干燥,手足心热,或有盗汗。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病机分析:肝肾阴亏,耳窍失养,则听力下降,甚则全聋,或伴耳鸣。髓海不足,则头晕目暗.肾主骨,位于腰府.肾虚则腰膝痠软,齿松或脱。肾精亏损,下元不固,则有遗精、白淫。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扰及心神,则虚烦失眠,夜寐梦多。阴津不足,故咽喉干燥。内热迫津外溢.乃为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亦为阴虚内热之证.2。肾阳亏损证候:此证多见于老年人。听力渐退,趋于全聋,耳鸣声高而细微,夜间明显。形:寒肢冷,面色咣白,食欲不振,夜尿频多.大便溏薄或有遗精阳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病机分析:肾阳亏损,阳气不能上温耳窍,则耳窍失养而听力下降,甚至全聋,耳呜夜间明显。肾虚阳衰,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阳气不能上荣于头面,则面色苍白。肾藏元阳,乃水中之火,肾阳虚不能暖脾,即火不生土,而致脾阳不足,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肾元不固,则夜尿频多,或有遗精阳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亦为阳虚内寒之证。3。肺脾气虚    :    .证侯:听力逐渐下降,时轻时重,每遇疲劳之后较明显.休息后稍感恢复,可伴耳’鸣,时轻时重。倦怠乏力,言语声低,气短,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时溏,、或有脱肛、子宫下垂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病机分析:肺主一身之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肺脾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则耳窍失荣而听力不聪,或有耳鸣。脾主肌肉,脾气虚弱则不耐劳累.故每于疲劳之后耳聋加重,且平时倦怠乏力。肺虚则宗气不足,故言语声低、气短。.脾运不健,则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时溏。中气下陷,则可见脱肛、子宫下垂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亦为肺脾气虚之证。4.心脾血虚证候:听力逐渐下降,耳中常有蝉鸣样声,心烦失眠,思虑用脑过度则更甚。性情急躁,遇噪音干扰则更为烦恼。面色萎黄,头晕目涩,或有毛发稀疏及脱发,肢体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病机分析:心脾不足,血少脉虚,则耳窍失养,而致听力下降及耳鸣。思虑伤神,侧耳聋耳鸣加重。心血不足而神失所养,故心烦失眠,性情急躁,厌烦噪音。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头晕目涩,面色萎黄。发为血之余.血虚则毛发不荣而稀疏、脱落,血虚:而肢体失养,则四肢乏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亦为心脾血虚之证.5。气滞血瘀证候:听力减退,初无感觉,  曰益加重,乃致明显失聪.耳窍宽大,鼓膜混浊,或呐陷.增厚,或有斑点。全身可无明显的其它症状,亦可兼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证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病机分析:耳窍脉络只有气血循环.周流不息,听觉方能聪明。气行无力,  日久即导:致血瘀,脉络不畅,则听力减退,  日益加重。耳窍血亏,肌肤不荣,则耳窍宽大。气滞.血瘀于耳内,则鼓膜有混浊,内陷.增厚,或有斑点。舌紫。舌上瘀斑.脉涩.皆为气,血瘀滞之证。    。二、治疗(一)内治法1.肝肾阴虚治则:滋养肝肾,宣通耳窍。方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左归丸、益水平火汤。若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即心肾不交者,可选两归汤。六味地黄丸有滋补肝肾作用,俾阴精足而耳得所养.耳闻乃聪.耳聋左慈丸即六味地黄丸加磁石、五味子(或再加菖蒲)组成,具有滋阴益肾聪耳之功能。  .左归丸以热地为主,滋阴养血。鹿角胶、杞子、龟胶、山茱萸配合滋阴养血。山药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川牛膝益肝肾而引虚火下行;菟丝子平补肾阴肾阳,又可防甘凉药物过于滋腻之弊。全方诸药合用,能滋补肝肾,养阴益血,清降上炎虚火,而使耳窍得养,听力恢复。    .益水平火汤以生熟地、麦冬,玄参之类甘寒药物,峻补阴血,加菖蒲宣通耳窍.使耳窍复聪。两归汤以麦冬、熟地滋养阴血:黄连清泻心火,枣仁:丹参、茯神宁心安神。俾肾水上济,心火下降,心肾相交,耳乃能聪。2.’肾阳亏耗    ’治则:温阳益肾,通窍助聪。方药  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烧肾散,益肾散等方。附桂八味丸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且温而不燥,能助肾阳上煦耳窍,而耳能聪。右归丸中以熟地、杞子、鹿角胶、山茱萸滋养精血,乃从“阴中求阳。法。并用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益肾助阳。山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诸药合用具有补肾壮阳作用,使耳窍得以温煦。    .烧肾散用磁石聪耳通窍,附子,巴戟天、川椒、温肾壮阳。猪肾引诸药入肾经。诸药相合,温补肾阳.力专效宏,为治疗肾气虚寒耳聋之名方。    、:  益肾散是在烧肾散中加入沉香和石菖蒲.以温肾通窍,用于肾阳不足,耳窍经气不:通者更为合适。、  3.肺脾气虚治则:补益肺脾,益气通窍。方药:选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聪明汤中以党参,黄芪甘温益气为主。白术、甘草健脾缓中以助益气。蔓荆子.葛根、升麻轻扬升发以助清阳上升。白芍敛阴,黄柏清热,以防元气不足.阴火上冲。诸药合用,有益气升阳之功,使耳目聪明。    .补中益气汤亦为补益肺脾,升发清阳之方,使耳窍得气血所养而聪明。人参养荣汤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肺。黄芪益气升阳,桂心温通经脉,陈皮理气健脾,使方能补益而不滋腻碍胃。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活血。五味子酸涩敛:阴,远志化痰.防止温药伤阴或脾虚生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用于气虚血.亏者尤为合适。    .    .调中益气汤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苍术燥湿,橘皮理气健脾。升麻、柴胡升发清阳之气。黄柏清热而制阴火。诸药合用,亦能益气通窍以助耳聪。4。心脾血虚治则:补益心脾,濡养耳窍。方药:选用归脾汤、平补镇心丹.或用大补元煎,亦可用四物汤加味。.  归脾汤能补益心脾,气旺血生,则耳窍得养,听力可复,失眠等症启愈。平补镇心丹原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用此方时,减去肉桂、炙甘草两味,治疗“忧愁思虑太过而聋者。”方中人参、山药、葆苓益气健脾。热地、枣仁、五味子、远志、茯神养血宁心。麦冬、天冬补益心阴。朱砂.龙齿镇心安神。车前子利湿清热,以防虚火上炎。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作用。使心血充盛,神有所养,耳能司听。大补元煎为《景岳全书》所制补法第一要方。方中以人参、熟地相配,大补气血,其用量视虚弱程度而定。以山药健脾渗湿以助益气。当归、枸杞芋、山茱萸养血和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峻补气血为特点,使气血充足,耳窍能得濡养.5。气滞血瘀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可选用柴胡聪耳汤、《医林改错》通气散、通窍活血汤等方。柴胡聪耳汤中以人参补气为主,柴胡升发清阳,当归养血和血,水蛭、虻虫活血破瘀,麝香走窜耳窍。连翘一味,李东垣认为能“散诸经血结气聚”。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既能益气养血,又能活血化瘀,是为攻补兼施之剂。《医林改错》通气散以香附、川芎行气活血,柴胡引经而入少阳。全方药味较简,可用于气滞血瘀轻证,或长期应用,不易伤正气。通窍活血汤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气活血。麝香走窜通窍,老葱辛温升散,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气血生化。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窍功能。故《医林改错》上卷说:“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不过,此两方扶正药物较少,若有气血虚弱症状明显者,尚宜加入党参、当归之类益气养血之品。(二)外治法  渐聋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由外治法作为辅助治疗,其选方用药,对辨证的要求不太严格.而且往往有些方剂可以暴聋、渐聋通用。但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若药物有伤正气.或有毒性等创作用较大者,不宜用于治疗渐聋,因为渐聋病程较长,长期应用就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具体塞耳法,熏耳法、畜鼻法、贴穴法可参考。暴聋外治法。。(三)针灸疗法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记载了灸合谷,外关、听宫、偏历、肾俞等穴的治疗方法,可以参考选用。此外,亦可灸百会、关元等穴,以培补正气。其他体针、耳针、头皮针等可参考“暴聋”有关章节。(四)民间疗法1。磁石肾羹  用磁.石30克(布包),猪肾一对,加调味品作羹食之。具有益肾聪耳作用。2.乌呜脂粥  用乌鸡油脂30克,粳米90克,煮粥食之。具有补养气血作用。3.猪肾粥  用猪肾l对,葱白2根,人参9克,防风9克,粳米200克,薤白9克,煮粥食之。具有补益脾肾,宣通耳窍作用。、  4。人参粥  用人参0.5-1克研末,防风0.3克,磁石<绵裹)30克,猪肾l对,粳米100克,煮粥食之。具有益气补肾聪耳作用。5.胡桃肉研细,以砂糖拌之,每次服5-10克,每天1~2次。有益肾助聪作用。6.猪肾1枚,切片,以骨碎补研末掺上,煨熟食之。具有滋养阴血助聪通窍作用。7.骨碎补研末冲服或加糖作羹服食,每次l~3克,每日1次.有温肾活血通窍作0用。[转归及预后]渐聋患者的听力减退常呈进行性加重,因而宜及早治疗,如治疗得当,少数患者的听力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多数患者的听力减退现象可不继续加重或减缓其发展,如对治疗丧失信心者,往往可以渐成全聋。一般来说,早治疗比晚治疗效果好,轻,中度听.  力减退的治疗效果比重度.深度者好。[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对渐聋的预防是很重要的,甚至比治疗更为重要。在缺乏具有满意效果的治疗方法时,尤其是这样.预防方法包括:  、1.防治多种传染病和其他疾病。平时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对传染病者注意隔离和器具、房间的消毒。2.尽量不用或少用有损害听力作用的药物,如链霉素、奎宁等。3.争取安静环境,如不能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应戴防护耳塞等工具,并经常作听力检查,以及时发现病变。4.若已有轻度的听力损失者.更应注意预防和采用治疗措施。二、护理1.轻度的渐聋患者,不须特殊护理。对于双侧全聋的患者,应注意其交通安全等,并给予必要的生活照顾。    .2。双侧耳聋患者,戴用助听器后能提高实用听力者,可根据听力相对较好的一侧耳选配助听器b    .[文献资料选述]一,古代资料分析(一)关于渐聋的病名  古代文献没有。渐聋。一名,而是将起病缓慢的耳聋归入。久聋”、“劳聋”、“虚聋”、“阴聋”等证.或者归于“耳聋”这一大的范畴内,有关这些资料,可参考“暴聋”古代资料分析一节。(二)关于渐聋的病因病机1。认为肾虚而致的渐聋  肾虚导致渐聋的观点出于《内经》,《灵枢.决气》篇说:“糟脱者,耳聋”,正是指肾虚精亏,耳失濡养所致渐聋而言。《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中说:“劳伤于肾,宗脉虚损.气血不足,故为劳聋。”卷四十四中又提出:“肾气通于耳,而妇人以肾系胞,因产血气伤损,则其经为风邪所乘.故令耳聋。”说明了肾虚、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致耳聋的病因病机。自从《丹溪心法。卷四》提出“阴虚火动耳聋”之后,医家们对肾虚中的肾阴虚和肾阳虚开始比较明确地进行了分类。  .论肾阴虚者.《医学正传.卷五》认为:“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医学入门.卷四》亦提出。色欲动相火。可致渐聋。《医林绳墨。卷七》则指出:“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水主之.木主澄静,故能司听。”因而若肾水不足,则耳渐聋.《寿世保元.卷六》还从“五脏不和”的角度来论心肾不交所致的渐聋:“坎离(坎指肾水,离指心火)交则聚气以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内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耳鸣、耳痒、耳聋者,  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辨证录。卷三》认为:“肾火冲之也,火冲而不得出,则火之路塞而不通.于是火不再走于耳而成聋矣。”虽耳属肾,而非心气之相通,则心肾不交,反致阻塞。”说明肾阴不足致渐聋,一是由于虚火上冲,二是由于心肾不交。论肾阳虚者.《医贯.卷四》称为:“脱精肾惫”,其所以致病,是因为。不知调和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于是,。其年未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亦认为:“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涣散之征耳。。并以《易经》的理论加以说明:“易曰:  .坎为耳。,盖坎之阳居中,耳之聪在内,此其所以相应也。”也就是说.耳能司听的功能,犹如水中之火,与肾阳相应,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肾阴不足亦导致肾阳虚亏而耳聋。2.认为肺脾气虚而致渐聋  肺气不足能导致渐聋的认识,亦始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将气虚所致的渐聋称为“劳聋”.又说:“劳伤甚者,血气虚极,风邪停滞,故为耳聋。”其病因以“劳伤。为主。由于脾主肌肉,劳力伤气之证常责主子脾,因此,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脾虚致聋机制的探讨。其中最有贡献的首推金元时代的“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中不仅论述了肺虚与耳聋的关系,而且着重论述了脾胃虚与耳聋的关系。《脾胃论.卷下》指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i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从生理上论述了耳与肺的关系,肺与肾有相生关系,耳虽为肾窍,但其生理功能是渊源于肺的.肺主声,故耳能闻声。耳聋等病与脾胃之气的关系,在《脾胃论.卷上》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脾胃论.卷下》又说:“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在此以后,医家一般却把气虚致聋作为渐聋的主要病机之一,涉及脏腑则以脾为主,或称肺脾气虚。    、《古今医统》卷六十二认为“大病之后而耳聋者,多是气虚。”《医学入门。卷四》则认为“劳聋”病因多由于。劳力脱气。。《医贯.卷五》将肺脾气虚所致渐聋称为“阳虚耳聋”,说:“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得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认为肺虚耳聋是宗气虚弱之故,曰:“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也。”《医砺.卷三》认为气虚下陷是气虚耳聋的病机关键,耳聋是耳有所蔽塞而不通,耳中有气流通,此气“在上为心肺之气,在下为肝肾之气,在中为脾胃之气。,气动而为火,或内气上壅,皆可致暴聋。。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自上,清不升则浊不降也。”3。认为心血亏虚致渐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强调了血气与耳听的关系,这一观点启示后人从。血虚。来探讨耳聋的病机。《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说。“气窍相通,若窗牖然,音声之来,虽远必闻。若心肾气虚,精神失守,气不宣通,内外窒塞,斯有聋聩之疾。。其把心与肾并列,而重在强调心的作用。《重订严氏济生方.耳门》则将七情内伤所致渐聋明确责之于心:。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这里所说。心气不平。,并非实证,从其用妙香散治疗这一点来看,是指心气虚,心血虚证而言。《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又论述了心与耳聋的关系,曰;。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处而不交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因此,耳属二脏之窍也.于是诸经禀其阴阳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以宫商角征羽之五音从斯辨矣。”这里所论心肾不交,是指心气虚而产生的病理变化。总之,对于心血亏虚导致渐聋的病机,各家认识不同,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就是心寄窍于耳,心之病变能导致渐聋,而心主血脉,心血亏虚是常见的病理变化。(三)关于渐聋的辨证治疗  对于渐聋的辨证治疗,以内治法为主,历代医家也是从滋补肾阴,温补肾阳、补益肺脾、养血宁心,活血化瘀几个方面着手的。1.以滋补肾阴法治疗渐聋  《普济本事方.卷五》地黄汤.为专用于治疗渐聋的滋补肾阴的方剂。《古今医统.卷六十二》认为老年耳聋亦多肾阴不足:。俗云老人多是虚冷而无热,此世之误也。凡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  口苦舌干,筋痿脉促,二便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证。故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惟是孤阳独盛。见证皆火,又以热药与之,是以益火而误。”因此.若。房劳过度则伤肾,肾虚精竭,亦必致耳聋耳鸣,药宜泻南方补北方.滋阴降火为主。。这里的“泻南补北”,是指泻心补肾而言,治疗肾阴不足,凸火上炎,心肾不交的渐聋。《医林绳墨.卷七》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用四物汤加连翘、玄参、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黄芩,天花粉之类,这是着重于养血滋阴清火的方法,药物偏于苦寒.若阴虚较甚,火象不明显者不宜用,恐苦燥太过,反伤其阴。《万病回春.卷五》治疗肾阴不足所致渐聋,其所用滋肾通耳汤、滋阴地黄汤是以滋阴补肾,活血通耳为主要作用的。《古今医鉴.卷九》提出房劳伤肾,相火上炎致渐聋者,《医贯。卷五》治疗肾阴不足渐聋者,《明医指掌.卷八》治“虚耳”属肾阴不足者,《证治汇补.卷四》、《医碥.卷三》治“肾虚精脱”而聋者,均用六味地黄丸。《医彻.卷二》更加以述理,臼:“肾气不充,少阴之脉不至,惟峻补真阴.入以镇坠之品,则气不上乱.复其司听之职,则虚而能受,如空谷之音,响应立赴矣。”方用六味地黄丸加磁石、沉香、牛膝、杜仲、枸杞、黄柏,以滋阴降火聪耳。《类证治裁.卷六》则用六味地黄丸加磁石,称为磁石六味丸。《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载耳聋左慈丸则为六味地黄丸加磁石、菖蒲、五味子而成。这些都成为治疗肾阴不足渐聋的名方,至今尚在临床广泛应用。2.以温补肾阳法治疗渐聋  用温补肾阳法治疗渐聋较早,如《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许多方剂应用附子,肉桂等温肾药物治疗渐聋,《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则有菖蒲散等方.是专以温阳补肾为法治疗渐聋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的烧肾散、苁蓉丸,更是沿.用至今的温肾治聋名方。《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则又增加了一些方剂,如内神丸(即内补丸),肉苁蓉丸等。其用药类似《太平圣惠方》+只是在肉苁蓉丸中配伍了益气之品,如人参、黄芪等。    、其后,温补肾阳法的方剂不断创新.如《丹溪心法.卷四》的益智散,除用巴戟天,磁石、川椒等药外.加入猪肾一枚,以同类相求。温补肾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则创制右归丸治疗渐聋。《证治汇补.卷四》则提出用附桂八味丸加磁石、龟胶,这一方法得到后世医家的赞同。3.以益气健脾法治疗渐聋  《脾胃论.卷中》指出:“耳鸣耳聋,……唷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调中益气汤为益气健脾法治疗暴聋的代表方,此外《脾胃论,卷中》的补中益气汤也常用于治疗气虚所致的渐聋。《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医碥。.卷三》则提出用益气聪明汤,此方除补气健脾外,并以用葛根、蔓荆子等上行通窍助聪药物为特色,后世医家亦多用之。    .4。以养血宁心法治疗渐聋  《济生方.耳门》用妙香散治疗渐聋,可谓养血宁心法治聋之始。妙香散原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等证,是属补益气血,安神镇心之剂。用于治疗心气心血不足而致渐聋者亦为合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将虚证渐聋称为。虚闭。,其治法除    .滋阴、补阳,益气以外,亦重视养血宁心,提出:。若忧愁思虑太过而聋者,宜平补镇叫c.丹、辰砂妙香散之类主之。。此外,尚有大补元煎,用大剂量人参、熟地黄配伍其他补。气养血药物。另有归脾汤,其用于治疗渐聋。阳虚于上。者,实际上正为治疗心血不足之'证提供了一个很合适的方剂。    '5。以理气活血法治疗渐聋  理气法和活血法在治疗暴聋时为常法,在治疗渐聋时亦.有重要地位。《医学入门.卷四》指出.治疗耳聋,一要调理气机,二要开关通窍,用磁.石羊肾丸。磁石羊肾丸药物繁杂,后人用之不多,但多以菖蒲、麝香之类走窜之品,以.开窍聪耳,如木香、陈皮、柴胡等理气药物皆可在治疗各种渐聋时选用。若有气滞或血瘀之证者,更宜用之。活血化瘀法用于治疗耳窍脉络瘀阻者,若瘀血为气虚血亏,血行无力而、日久成瘀.、则可用益气和活血化瘀之药相配合,如《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若瘀血致聋时涧较长者,《医林改错。卷上》提出,晚服通窍活血汤,早服通气散。瘀血所致耳聋,有一暴聋和渐聋,因此,有些资料在“暴聋”文献资料选述已有综述,这里从略。(四)有关治疗渐聋的外治法外治法.在宋代以前是治疗渐聋的主要方法.以后,由于内治法的迅速发展而使外抬法作为治疗渐聋的辅助方法.可参阅“暴聋”古代资料分析有关部分.二、现代资料分析(一)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    ,1.总结辨证论治方法对于渐聋的辨证分型.各说不一,但都以脏腑的气血阴阳偏衰作为辨证依据。有学者将渐聋分为五型进行辨证治疗。①肾阴不足,耳窍失养,用耳聋左慈丸合大补阴丸加减;②肾阳虚损,耳失温煦,用右归丸加减;③气虚阳闭,耳窍失聪,用蔓荆子散加响铃草;④营血不足,耳脉失养,用归脾汤加响铃草;⑤药毒内伏,耳窍被戕,用益气聪明汤合桃红四物汤。有人认为渐聋常见三种类型。①阴虚型,以宁耳.止蝉汤治疗;②老人耳聋,治宜活血脉.益心肾、抗衰老,用活血返聪汤;③中毒型,为链霉素中毒性聋,起病缓者为渐聋,治宜解毒通窍,增加灵性为主,兼用凉血清上之品,方用解毒闻声汤。有人将感音神经性聋分为两类,一类属实.为“肝型”,属暴聋;一类属虚,为“肾型”,包括内耳蜗性聋及蜗后性聋,起病缓,病情长,或久治不愈,治当补肾.但治疗甚为困难。有人将感音神经性聋分为四型,其中属渐聋者,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两型。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治疗。2.补中益气汤的应用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渐聋而获效的病例,屡有报道。如有报道,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弱而致渐聋,临床多配合芳香通窍行气之药,如石菖蒲、香附等,有报道用补中益气汤加荷叶,取荷叶之轻清.可加强方中升发清阳通窍的作用。亦有用补中气益气汤加山萸肉、益智仁等,治疗体弱肾虚之耳聋。以上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渐聋均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进一步研究。3。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耳聋,不论是治疗暴聋还是渐聋。都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重视。有人认为耳聋(包括暴聋和渐聋)凡属心脉瘀阻.血行不畅,耳窍失养而致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菖蒲、丝瓜络、香附、路路通治之,舌质紫暗或舌下青筋暴露都可作为辨证要点之一。有报道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提取液)18克或30克,加于596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渐聋有眩晕者的有效率为33.3%,原因不明者有效率为25.89%。作者认为.用此法不一定根据舌诊,因为舌诊有瘀血症状与无瘀血症状者,其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明显差异。有人认为,用通经络,补气行血法治疗耳聋有较好的效果。药物如丹参、川芎.当.归、鸡血藤、熟地、白芍、黄精、首乌等。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暴聋和渐聋,在方药区别要点是:因暴聋多属实证,故以行气活血为主;在渐聋多为虚实夹杂证,故应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配合扶正药物。不过,有些患者全为壮实而无虚羸症状.亦可少用或不用补益药物,但活血化瘀药物不宜久用,以免戕伤正气。(二)筛选有效药物  治疗渐聋和暴聋.在选用治聋的特异性药物上,两者无明显差.异。只是有的学者在治疗暴聋时作了总结.有的学者在研究渐聋后作了总结,其实有一些药物是治疗暴聋和渐聋均为有效的。从报道看,治疗渐聋有效的药物,如骨碎补、响铃草、磁石、盘根草、零余子等。其他,如葛根、僵蚕、黄羊角之类亦用于治疗渐聋,可参阅“暴聋”的现代资料分析。(三)针灸治疗耳聋的研究  参看“暴聋”现代资料分析。(四)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治疗惭聋  有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感觉神经性聋、108例183耳.其中有43例(61耳)属暴聋。属渐聋的65例(122耳)。基本方剂由磁石、葛根、骨碎补,山药、白芍、川芎、酒大黄、甘草、每曰1剂。结合辨证加减用药。西药主要是口服铁剂,用硫酸亚铁0。6克或富马酸铁0.4克,每日3次,维生素C,维生素B。适量,以促进铁剂吸收,并且减少副作用。待听力有所提高后,铁剂减半。作者以听力提高]5分贝以上者作为有效。据统计,噪音性聋2例4耳,有效]例2耳;美尼尔氏病2例3耳,有效1.耳;原因不明的耳聋55例103耳。有效53耳;药物中毒性耳一聋6例12耳,均无效。有人统计了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双氢链霉素中毒性耳聋的疗效““。采用中药一号方(生地、女贞子、桑椹子、五味子、枸杞、珍珠母,磁石、牡蛎)治疗33例,听力提高.10分贝以上者4例,提高5~10分贝者15例。用中药二号方(生地,女贞子、墨旱莲。赤芍、磁石、白蒺藜)加西药ATP、硫酸软骨素及维生素B1,B12等.治疗21例,听力提高5分贝以上者共9例,在一号方和二号方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如土茯苓、半边莲、蚤休、生甘草、毛姜等。亦可加入僵蚕,响铃草。这里统计的疗效虽不十分满意,但毕竟是有成绩的。’  有人用中西药物和针刺方法治疗耳聋。第一疗程先用654-2浓lo~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2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共10次。.如症状改善,继续用辨证施治方法。虚证以益气聪明汤加减.虚甚者酌加补肾益精、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药。实证则用疏风清热汤,龙胆泻肝汤,二陈汤等。并且用头皮针微电刺激晕听区(在耳尖上1.5厘米高处,前后横径2厘米处)及体针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交替电刺激,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辅助西药用ATP等.据统计60例,有效率达76.66%。(五)用多种方法结合治疗渐聋  除了以上的中西结合方法以外.有些人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探讨。有人用电针结合灸法治疗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治疗虚证渐聋.可以先选穴足三里、太溪.以艾条悬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再选穴曲池,用30号毫针快速直刺;听会穴,直刺I寸,得气后略提出,再向翳风方向横针.得气后在曲池和听会两针上接G6805治疗仪输出端。用连续波,频率90次/分,电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一般见到患者同侧面部表情肌有抽动即可。留针30分钟,每天1次。作者报道l例,耳聋3年,治疗10次而愈;另1例,耳聋2年,治疗7次而恢复听力。作者认为.此治法是以补肾为主,同时疏导手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诸经。有人报道用耳内塞药、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2以治疗耳聋。作者统计18例,其中先天性聋4例,高热、传染病后聋8例,药物中毒性聋2例,中耳炎后聋2例.外伤致聋I例,原因不明者I例,均为自幼即聋。18例中有15例是神经性耳聋.其中5人全聋。针刺主穴耳门、听宫、听会、下关、瘈脉、翳风等,配合百会、风池.哑门,廉泉、中渚、。外关、后溪、合谷、肩贞、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侠溪等。每次主、配穴各选I穴。主穴进针1.5~2寸,斜向耳底深部,用较弱而持久s9刺激,留针20~30分钟。配穴则用大幅度、快速捻转,2-3分钟。每天针治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耳内塞药:细辛30克、白芷9克、丁香9克、菖蒲15克、薄荷12克、麝香3克、冰片3克、黄蜡48克、麻油60克,研末熬膏。取绿豆大小,纱布裹后塞耳。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2 100微克,选耳门、听会,翳风,每日轮流取I穴(双侧)注射,每曰1次,亦以10天为一疗程。18例中.有4例听击掌声距离提高10米以上;有,13例提高3~10米;有1人无效。此外,还有脉冲电磁场疗法等。可参考“耳鸣”现代资料分析。[小结]    。渐聋是指缓慢出现,逐渐加重,历时较长的听力下降,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渐聋多为脏腑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致,亦有虚实夹杂之症侯。治疗渐聋以扶助正气,宣:通耳窍为原则。肝肾阴亏者.宜滋养肝肾;肾阳亏虚者.宜温补肾阳;肺脾气虚者,宜健脾益气;心脾血虚者,宜养血宁心;气滞血瘀者,应在扶正的同时.活血化瘀,行气:通窍。行气通窍的方法在各型渐聋中都可以配合使用。外治法和导引,食疗等法,都可以作为辅助疗法,针灸疗法也是治疗渐聋的主要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