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随笔|笔在手中,情在心中,笔随心动!

我手写我心,我心随我手,心手相连。

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大一的时候,一首诗歌发表在镇江广播电台的星空夜话栏目。那时候流行在电台播出作品,大学生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栏目。然后一发不可收的发表了20多首诗歌。

大学期间写了厚厚的一大本诗歌,有100多首,可惜那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乡下工作搬家的时候被当废纸卖了。那时候稚气而情绪万千地叙述了自己在大学的万千情愫。

尽管字里行间很朴素,但有一种感情却很强烈,也很真切,就是既有对于教育的热情,对于改变家庭命运的向往,对于文字追求,或许是畅想,或许是宣泄,或许是心路历程的轨迹……

工作后,在失落的时候,听着刘若英的《成全》,淡淡忧伤,握起笔,在洁净泛白的纸上写下点点滴滴,耳旁萦绕领导的训导、同事的抱怨或鼓励、父母喃喃的唠叨,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被各种情绪交织着,但无论怎样,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适者生存,用文字演绎自己成长的踪影,写下属于自己,属于工作的曲,生活的歌,生命的魂。

喜欢上一种东西,有时候,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的渴望。我喜欢写作,喜欢用文字记下或是记忆犹新的片段,或是只言片语的叨絮,或是美好的憧憬与畅想。没有束缚,没有枷锁,没有压抑,在无垠的心灵国度里尽情诉说着教育的情理,生活的感悟。

前几天读到这样一段话:“要想让一个学校的人认识你,书要教好;要想在一个地区小有名气,课要上好:如果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你,文章要写好。”觉得很符合当初刚刚工作的我的样子。

工作后的前几年是我拼命努力的时候,那时候刚刚出来带两个班高中语文还要做班主任,白天教书,夜里一个人躲在不到4平方的厨房的饭桌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手写教学感悟和教学论文。

现在想来特别感谢当时的深圳的一家作文报社的高编辑,从没见过面的他对我非常信任,每写一篇稿子他都帮我修改后发表,甚至在一期中用我不同的名字发两篇以上(因为报社有规定一期稿件同一个人不能用两篇及以上稿件)。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写作的信心增强了,后来不断在其他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论文也多次获过国省一二等奖。

当时在当地在学校也就有了一定名气。后来也就自然的被推到所谓的领导岗位。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新闻宣传。当时,我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既高兴机会垂青于自己,又担心背负不起这份神圣的职责。还好得益于领导的鼓励、信任和同事的支持,尤其是和我一样致力于教育科研以及新闻宣传的朋友们的鼎力帮助,凭借一份激情和执着,我能够一次次用简短的文字,清晰的相片,记录着学校的成长,自己的教学心得,同事的事迹……

一路走来,我起初稚嫩的文字慢慢相对成熟起来,思想与感悟也丰富起来,能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审视自己简单安静的人生,用更加热爱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让自己融入集体,汇入教育的大家庭里,快乐并感性地生活着,工作着。记得那时候一年能够写100多篇学校新闻宣传稿件,10多篇论文。再后来杂志社约稿不断,甚至在杂志社开始专栏以及担任编委编辑。

如果说教育是舞台,写作是平台,那么,我相信自己以后肯定会勇敢地站上舞台,托起平台,尽情演绎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人生故事。心,可以动,那是心动;情,可以动,那是动情。为心动情,写自己的快乐,笔在手中,情在心中,笔随心动。

亲爱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我手写我心”,那么,换个角度可以说,有手有心我们就能写作。我们天天看别人写文章,话情怀,说感慨,是不是自己的手也痒了,那就请你也拿起笔,打开尘封的记忆,写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的自然风景,百感交集的人生感悟,发我下面邮箱帮你发表与大家分享。因为我公众号有一个栏目叫“我行WO秀”就是给爱好文字的你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平台来了,你在哪里?还有稿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