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焦菊隐与“中华戏专”(张帆、王甦)


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教职员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焦菊隐

    北京人艺已经走过了65个年头,我总是想起那四位已经离开我们的谛造者: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在他们四位当中,我们尤其要感恩焦菊隐先生。没有焦菊隐就没有北京人艺。是他创造了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这个风格使人艺长盛不衰、辉煌至今。他也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代表人物,是真正的学贯中西的戏剧巨匠。他正是中华戏专的创办者。
    中华戏专的全称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始建于1930年。学校初名为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曾一度改称中国戏曲音乐院戏曲学校,附属于中国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1935年又改名为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不久又改成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奇怪的是,有一张该校大门的老照片上挂的牌子却是“中华戏曲音乐院”,而教室、院落等照片下的说明又写着:北平戏曲专科学校。这大约是校名改来改去的结果。我认为不久前故去的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的回忆录是准确的,校名就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他11岁进校是该校“金”字辈儿的学生。
    “中华戏专”和“富连成”科班是我国京剧界培养人才的两大重要基地,京剧界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绝大多数出自于这两个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的教师也基本上来自于这两个老科班出来的艺术家。因此“中华戏专”在中国京剧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对于“中华戏专”的介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1989年版)戏剧卷中却没有一个字的条目。在1999年新编的中国京剧史(四卷本)中也只有不到一页的介绍;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1版)第429页中倒是有一个175字的极简单的条目。
    焦菊隐先生是中华戏专的创办者,同时也是首任校长,他在校工作5年多,为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培养了诸多人才,功不可没,利在千秋,怎么会被如此的忽视呢?
    为了说清中华戏专创办的起因,必须得先说清焦菊隐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的关系。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与焦菊隐的爷爷焦佑瀛同为清朝同治年间的重臣。李焦两家是姻亲,焦菊隐称李石曾为二舅。
    1930年,李石曾从上海回到北平,李公喜欢京剧,他知道焦菊隐酷爱戏剧,于是找到焦,希望他办一所戏曲学校,培养京剧人才,办学经费由银行界的几位朋友支持,并买了哈德门外木厂胡同李莲英的外宅为校舍。程砚秋和金仲荪为董事,焦菊隐为校长。
    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于1930年6月筹建,7月招生,8月份又续招了部分学生,9月1日正式开学。这是民国时期一个不同于旧科班的真正意义的戏曲学校,颇受梨园界和新闻界的瞩目。
    学校设有8个处室:实习处主管学生的戏曲教学,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文化课,戏曲改良委员会负责剧本创作与改编,音乐科负责学生的声乐课,会计处主管学校财政,事物处主管学生的衣食住行,训育处负责学生的品德教育,校长办公室监督各处室的运作。
    这样的机构设置完全不同于只管教戏的旧式科班,而重要的是中华戏专在教育方针、办学理念、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和革新。焦先生的胆识和做法引来梨园界的一片反对声,但焦先生力排众议,决心要办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
    中华戏专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
    学校男女学生兼收。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突破。过去的旧戏班,只收男不收女,学旦角也是男旦。当然,中华戏专的学生中也有男旦,我曾拜访过的著名刀马旦李金鸿先生就是男旦,金字辈儿的。但这与收女生一点儿也不矛盾,旦角还是以女生为主,比如像玉字辈儿的李玉茹、徐玉川、侯玉兰等。
    想当年,话剧舞台上也没有女角,所以周恩来、曹禺在南开大学演戏时,都演过女角,而且惟妙惟肖。中华戏专不光是男女兼收,而且是同班上课,这些都是老戏班里不曾有过的。
    开设文化课。
    老戏班是没有文化课的,都是老师口传心授背戏词学唱腔,从未有文化课老师另教识字、写文。
    中华戏专所开设的文化课不设年级,按基础和成绩依次编入甲一、甲二、乙一、乙二和丙班。学生因演出误课,第二天必须补上。成绩不及格者如同学戏出错,照罚不贷,其课程有:国文、历史、数学、英语、法文、音乐、美术、习字。另外还教授中国戏曲史、艺术概论、中外剧本分析、文艺理论等课程,除了学文化课外,学生还要学习昆曲和话剧。其名师有白玉薇、华粹深、吴晓铃、关楚才、杜颖陶、翁偶虹等。这样的课程设置、这样的名师,完全是一所正规戏曲学校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焦先生的办学思想——要培养有文化、有修养的艺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市戏曲学校都没脱离这个模式,可见焦先生的办学思想之超前。
    废除供奉“祖师爷”。
    祖师爷即唐明皇,传说他是梨园行的“守护神”,又叫老郎神。旧时,无论是戏班还是剧场的后台,都供奉着祖师爷,演员演戏前,都要上香朝拜,不然的话就会有灾难降临。
    焦先生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说神是不存在的,一律不拜。学校要挂孙中山的像,唱国歌。焦先生此举在梨园界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反对之声一浪接着一浪!但焦先生坚决地、毫不动摇地顶住了这股妖风,硬是废除了。上百年的陋习,一夜之间让焦先生摧毁了,这得需要多么大的胆识。
    废除饮场、捡场、捧角。
    “饮场”,就是指旧时戏曲演员在演出的间歇,由捡场员端着小茶壶上台为演员喝水润喉,称之为饮场。这样做严重地破坏了戏剧的完整性,使得观众和演员都出戏了。有的大名角必须有信得过的“跟包的”来饮场,以防有人往茶壶里放有害嗓子的毒药。这个破坏戏剧完整性的旧习俗被焦先生废除了。
    “捡场”,即演出进行中当着观众的面儿换景,也有演出时为演员递道具、扔垫子等等,同样也是破坏了戏剧的完整性。这个陋习取消得比较彻底。
    “捧角”,词典上这样描述:“指旧时有身世地位的观众对演员的过分偏爱和褒扬。捧角者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如为某一演员成立班社,排演新戏,特制行头,演出时包购戏票,哄堂喝彩,利用报纸撰文吹捧等等。”上述所有手段在中华戏专都是行不通的。学校里即或有的学生出了名、成了才,也不允许任何人捧角,拉出去组班。
    教学严格。
    一年四季学生们早上5点起床,稍加洗漱后便出发走上一里多地到哈德门的城墙根儿喊嗓子。王金璐这样回忆道:“清晨5点,睡梦中被喊醒,在教师的督领下,学生们打着灯笼排着队到城根儿去喊嗓子,即使在大冬天儿,一个个也得从热被窝中钻出来。队伍开拔时,大街上寂静无声,家家关门闭户尚在梦乡,我们却天天赶五更。喊嗓子回来便是练功,毯子功、把子功、腿功三管齐下。练功,都有看功的老师拿着鞭子镇在一旁,谁也不敢偷懒怠工。有一门集体功——耗顶,最让人惧怕,大伙儿贴着墙角蹲下,口令一下,全体头朝下脚朝上一字排开,大清早儿肚里空空如也,倒挂着身子,滋味儿能好受吗?时间一长,眼花了,手软了,呼吸也急促了,脸憋得紫红紫红,涕泪双流。一个倒下了,接着就是倒下一大串儿。耗腿更是必修课,先伸直一条腿放在窗台上搁定,绷直的另一条腿必须按劈岔的要求撕开,再以身压腿,愈压愈紧,如此压上半个小时换腿重压。耗腿拉松了韧带,正好练踢腿,走一步踢一下,左右腿轮着来,从院子东头踢到院子西头,约二十多步,来回来去地踢,直把学生踢得筋疲力尽为止。”
    练完晨功吃早饭,早饭后开始上专业课,由专业老师教戏,不分流派,各派兼学。学校虽宣布了废除体罚,但老师们大多数是旧戏班儿出身的笃信“打戏”的老艺人,体罚是常有的事儿,有时用戒尺打学生,学校拗不过老师,有时劝两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最忙的是校长焦先生,他天天要视察各个教室的教学,一是看学生是否认真学,二是看老师是否认真教,而且是飞速巡回视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哪个教室门前,因此学生们偷偷地给焦校长起了个“飞机”的外号,形容他行踪之快。
    下午是实习演出。每天演出的戏码和演出的地点学校办公室会提前出告示,学生外出有统一的校服,去剧场演出有大轿车接送。这在当时也是首创,很让其他的同行们羡慕。学校有专制的供孩子们演出的小戏装,到剧场后由老师协助化妆,有条不紊。演出结束后,统一乘校车返回,不得擅自离队。卖票收入,全归学校财务,没有红包。
    晚饭后,上文化课直到9点多。这便是中华戏专学生一天的安排,因为严格,所以出人才。
(0)

相关推荐

  • “中戏校花”曾黎:200年一遇的美女,为什么一直不火?

    公众号名称  关注订阅 正经婶儿 置顶星标 我们就不会走散了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橙子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最近,在<浪姐2>的踢馆赛中,曾 ...

  • 《王金璐谈艺录》| 中华戏校的文化课老师

    人物介绍 王金璐 1919-2016年 京剧武生杨(小楼)派.黄(月山)派的主要传人之一,也是李(洪春)氏"红生戏"的得力继承人,堪称当代京剧"武生泰斗".同时 ...

  • 历史上的今天 | 著名戏剧家焦菊隐逝世

    1975年2月28日,焦菊隐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戏剧理论家.话剧导演艺术家.文学翻译家,他是北京人艺的创始人之一.在导演艺术上,焦菊隐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吸取和动 ...

  • 【转载2】焦菊隐与“中华戏专”(张帆、王甦)

    四巨头合影,左起: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     诚聘优秀教师,给尖子学生开"小灶".     "名师出高徒",为了培养出有出息的学生,焦先生亲自出马拜 ...

  • 焦菊隐致于是之、叶子的信

    <龙须沟>演出时 致于是之.叶子的信 是之.叶子两位同志: 11月22日下午,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演员俱乐部所召开的座谈会上,对于<龙须沟>的演出,特别是对于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提 ...

  • 阅读盛典分会场丨焦菊隐与《龙须沟》作品分享会

    焦菊隐与<龙须沟> 正如焦菊隐先生所言:<龙须沟>仿佛是一座嶙峋的粗线条的山,粗枝大叶地去看,没有生活经验地去看,外表上是一无所有的.然而,这里边可全是金矿.这一次我们懂得挖掘 ...

  • 焦菊隐:西望翠微

    西望翠微 文/焦菊隐 来住在山下已半年了,每日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去年深秋的时节,才迁居此地,日日看枫叶鲜红的小岛上,拱立着老松两株,平波的燕舫湖中,浮着石船,仿佛在飘摇.每当月明如水的时候,我便伫立 ...

  • 纪录片《大师之 焦菊隐》

    纪录片《大师之 焦菊隐》

  • [转载]解谜的艺术4 绳戏(上)

    原文地址:解谜的艺术4 绳戏(上) 原文作者:deducemath To me the simple act of tying a knot is an adventure in unlimited ...

  • 菊人:“听戏”应该怎么听

    京剧的鼎盛时期,应该说是在上个世纪.那时,名角儿辈出,演出频繁.甚至茶楼酒肆,也间或邀京剧戏班演出.坊间以看戏作为消遣时尚."购销两旺"的京剧演出市场,自然少不了众多懂戏的戏迷的捧 ...

  • 【戏偶图片欣赏】中华戏偶艺术

    原文地址:[图片欣赏]中华戏偶艺术作者:泪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