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那时傻(散文)
妻子那时傻(散文)
飞翔
讲现实的姑娘,结婚前非要男方有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一扎票子。
面对无情的现实,没钱的男孩子干脆选择了独身主义。我感到奇怪,社会进步,怎么进步到男女谈婚论嫁,非要男方富裕呢?
男女平等,为何结婚大事不能男女双方一起出钱操办?小康社会为何男人娶媳妇,代价涨得有点离谱。
一个大学生读书已经用了父母的好多钱,没有为家里挣什么钱。出了学校门就要成家,成家起码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有多少男子不叫难?
40年前社会形势却大不同。我的妻子与我成婚,社会上流行女方要“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总价值为300多元。我的妻子没提这个要求,知道我家是农民出身,家里靠工分吃饭。一个男劳力一年收入不足200元。
1981年元旦我们办婚礼,只是家里杀了一头猪,拿了一半给女方办酒席,价值100元吧!外加三条香烟,计10元,二十斤白酒,计20元。红糖10斤、糖坨8斤,计20元。这就是女方索要的彩礼!
定亲有一年,我只给了妻子一次钱。那是第一次见面,我把自己存下的15元教书补助费给了她,她很激动。几个节气送布料衣服计25套,价值充其量值200元。
洞房用一间土屋(15平米),家具请木工打了一个床、一乘五屉柜、一乘挂衣柜,木料没花钱,木工工资不足80元。

我记得当年青年人结婚提倡从简,反对铺张浪费。我办酒席收同事份子钱,每人2元钱。亲戚送礼最多10元,最少5元。我们给亲戚长辈拜茶收钱只有62元,后来妻子同意我花掉40元,买了一台交直流收音机。
现在我觉得妻子有点傻。你为何不提高要求,让我家多用点钱呢?要一台缝纫机不行么?你会踩缝纫机呀!
1981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时期。农村姑娘还不知道要彩礼这件事,她们只知道办喜事多用钱有罪。
当我们的女儿成家时,地方嫁姑娘也不要什么彩礼。举行婚礼前,男方拿点办酒席的钱就行了。2007年我嫁大姑娘,女婿给了5000元钱。后来我给女儿6000元钱压袋到新的家庭。2010年我的二姑娘出嫁,要了男方1万元办酒席,之后我给姑娘1万元压袋去了男方。他们的婚礼没到酒店请司仪举办,事先仅仅照过结婚照和领取《结婚证》。
我与妻子结婚前,到毛城公社办的结婚证,民镇办公室主任恰好是我的语文老师邱老师,买了一斤喜糖、一包香烟给了老师。
傻妻子跟随我吃苦满了40年。我们辛苦拉扯大了3个子女,供他们读书就业,成家。看现在的流行风气,男方舍不得花钱,女方就不肯嫁到男方。好像谁的彩礼要的高,谁的资质就显得高啊!
社会如此发展,谁当男人谁倒霉,婚姻物质化,离婚普遍化,爱情真的变了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