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新军官兵剪掉大辫子,旗人女性妆容精致

清末老照片:新军官兵剪掉大辫子,旗人女性妆容精致

2020-11-10 08:12

今天为大家展示一组拍摄于1901-1910年的老照片,记录了清朝灭亡前夕的社会面貌。

1903-1904年,西安金胜寺遗迹。

金胜寺位于西安城西,由隋文帝杨坚赏赐给儿子杨俊的府邸改建而来。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在其编订的《关中胜迹图志》中,将这座寺庙排在了古寺庙第一名。遗憾的是,同治年间,战乱毁坏了香火旺盛的金胜寺,此后其萧条之状令人黯然神伤。

1905年,爱丽丝·罗斯福进宫拜见慈禧太后。

1905年9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访问中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同接见了她。在日记中,爱丽丝称慈禧太后“精干、敏锐和威严”,但是描述光绪皇帝却用“目光呆滞”四个字来形容。会见结束后,慈禧太后还邀请爱丽丝游览颐和园。

1903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赏雪。

慈禧太后晚年大部分时间不在紫禁城,而在颐和园。因为颐和园有山有水,酷似江南风光,她就在颐和园处理政事、颐养天年。图中左一人物是大太监崔玉贵,右二女性是庆亲王奕劻的四女儿,常年在宫里陪伴太后。

1910年,北洋新军第二镇举行沙盘推演。

新军接受日式、德式操典训练,其精神面貌和作战方式都焕然一新。从照片中部分人物的侧面形象来看,新军中不少官兵已经剪掉了大辫子,此举非常大胆,且得到朝廷的包容。这与摄政王载沣、贝勒载涛的开明是分不开的。

1901年,八国联军士兵搂抱妇女。

“庚子国变”发生后,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军四散溃逃,慈禧太后前往西安避难。联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张照片就是一个缩影。要知道,在那种时代氛围下,陌生男子搂抱女子并拍照,对这名女子来说是奇耻大辱,等于是侮辱了她的名节。

约1906年,官学里的射箭课程。

就实用性来说,射箭已经落后于时代。官学校可能是把射箭当做体育课来设置的,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窗户上贴着“射以观德”四字,是《礼记·射义》里的观念:“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射术来看他的品德。

约1906年,旗人女性。

这位女子来自富贵之家,妆容精致,氅衣精美,高高的马蹄底鞋让她看上去身材高挑。现代女性穿高跟鞋,清朝旗人女性穿马蹄底鞋、汉人女性裹小脚,彼此的目的不同,在脚上下功夫则是一致的。

约1906年,穿着破衣烂衫的乞丐。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进入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社会凋敝,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的条件。同时,干旱、洪涝、蝗灾也接踵而至,使大量人口失去家园,沦为乞丐或流民。

约1906年,渡口的货运小车。

照片中的独轮车是清朝(民国时仍普遍使用)百姓常用的运输工具,很多人用这个简单的车辆做短途运输,借此谋生。

1900年代,商人家眷和洋人妇女合影。

清朝末年,中外人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当然,这种交流仅限于上流社会。照片中中国女性所在的家族,很可能与洋人妇女家庭之间有着商业往来。

转载自原创文章: 《清末老照片: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赏雪,八国联军当街欺辱妇女》

首赞

+1

阅读 (34万)

原创 晚清广州老照片:瘦弱官员穿蟒袍戴眼镜,富贵家庭拍“全家福”

2020-11-11 08:00

美国摄影师弥尔顿·米勒(Milton Miller)1861年来华,主要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活动。他的摄影作品大多完成于1861年到1864年之间,以人物肖像为主,拍摄技巧比较成熟。今天,我们为大家刊发一组米勒的作品,了解背后的历史知识。

端庄的女子。

米勒1861年抵达广州时,英法联军正在这里进行殖民统治,中外矛盾比较突出。当年10月,米勒雇佣了14名苦力为他搬运货物,双方因工钱问题发生争执,米勒拔出手枪,打伤了一名苦力。最终,米勒被处罚75美元,其中50美元赔付受伤苦力。

广州街头的劳动妇女。

米勒在广州经营一家照相馆有3年多的时间,不太清楚他具体获利多少。不过,他在回到家乡后,即开始涉足地产业,我们推断他获利甚丰。

两广总督劳崇光。

劳崇光1859年5月21日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同年10月实授,直至1862年10月调任云贵总督。他在任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处理与英法等国的关系,他到任时广州正被英法联军占领,令朝廷头疼;二是派兵镇压两广、湖南、江西的太平军。

穿蟒袍戴眼镜的瘦弱官员。

清朝宗室王公、文武大臣均可穿蟒袍。因爵位和品级的不同,蟒袍的颜色和蟒的数量上有明显差异。蟒与龙在外形上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蟒袍属于吉服,要到一些重要的节庆吉日才拿出来穿。这位官员在拍照时穿蟒袍,可见他郑重其事的心态。

穿蟒袍的官员与友人合影。

站在C位的官员与上图是同一人。这张照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此前曾流行网络,合影中人物被指为傅恒、乾隆、弘昼。此说法当然是穿凿附会,乾隆时期哪有摄影术啊?媒体对此专门发过辟谣文章。

穿补服的官员夫妻。

这位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纹样是孔雀,说明他是三品文官。省城内三品文官职位不多,可以确定为按察使或盐运使,均属于封疆大吏的行列。其妻子也穿了补服,显然已受过朝廷的诰封,她所用的补子纹样与丈夫相同。

官员一家的“全家福”。

照片中的夫妻,就是上图中出现的人物。夫妻二人生育三男一女,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不过,母女都裹了“三寸金莲”,她们的人生多了几分痛苦。

穿补服的官员夫妻。

这位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纹样也是孔雀,同样是三品文官。他与前文所述同僚,很可能一人为按察使、一人为盐运使。

一家四口合影。

这张照片里的夫妻,就是上图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换上便装,与儿子们合影。

穿朝服的官员。

从米勒的这一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拍摄的对象以上层人士为主,尤以官员及其家眷最为常见。当时摄影术传入中国不久,它既是一种奢侈品,也是难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新事物。因此,比较有见识而又富有的上层人士,最容易成为米勒的拍摄对象。

首赞

+1

阅读 (27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