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行业遇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的博物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3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共同主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0讲邀请到了台湾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台湾博物馆学会原理事长张誉腾教授(见上图)作关于“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科技建设”的演讲。

数字化科技将大量运用于博物馆

张誉腾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而作为文化传播重要场所的博物馆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球近95000家博物馆中,多达85000家暂时闭门,超过12000家可能永久倒闭,可以说是博物馆行业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但是,这也意味着,博物馆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最明显的趋势就是数字化科技将大量运用在博物馆中。

张誉腾说,数字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基础结构,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藏品,从事诠释和沟通,吸引新的观众,促进观众参与。

他举例说,荷兰的创新博物馆中设置了15个登录点,观众们可以在参观前登录个人资料,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可以与展览互动获得展览信息,而在参观结束后,这些信息会自动发送到观众家里的计算机或者手机上。而伦敦历史皇家宫殿则利用科技创造出了宛如亲临实境的参观经验,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还原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历史场景。

目前,也有人提出了要将一座有历史有文化的城市建设为无墙博物馆的概念,通过将城市地理和历史内容紧密集合,让城市的集体记忆以一种复合的形式再现出来。张誉腾说,可以利用地理定位和AR技术,将文化景点好说故事的手法相结合,带领游客在城市的不同地点,探索城市本身的文化历史。

新技术带来新型博物馆人才

张誉腾说,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也出现了新的博物馆专业和博物馆人才。而现代的博物馆其实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的博物馆管理人才在起培养过程中普遍缺少数字化科技素养。而欧盟博物馆联盟在2016年起开展了数字化人才培育计划,创造出了许多新兴博物馆职位。其中提出了数字化策略经理人的概念,这一角色的目的是为博物馆制定数字化发展策略,并与博物馆整体发展策略相呼应。此外,还有专门负责保存和管理博物馆数字化资料并支援其他部门利用这些资料为内容来开展实体或者在线展览的数字化典藏保存管理与策展人。以及负责为观众设计创新和互动的数字化参观经验、并结合馆藏内容与数字化科技来发展和改善这些经验的数字化互动经验策划人。

张誉腾还介绍说,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也在强调在线社群管理,数字科技已经将博物馆从“提供信息”的场景提升到了“体验”场景,这将逐渐改变博物馆的基础结构,改变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博物馆的数字改革,不仅是科技的,更是哲学的变革。”张誉腾说。

大型博物馆和小型博物馆之间,在数字化变革上会有怎样的不同?

张誉腾分别以美国的大都会美术馆和库柏希威设计博物馆为例来进行分析。大都会美术馆是世界上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美术馆之一,拥有藏品超过200万件。而在9年前,大都会美术馆启动了数字化转型,从软件、3D打印、无线网络、虚拟实景导览等各种技术都得到了应用。而现在,大都会美术馆已经拥有了4000万的网络用户,而美术馆的宗旨就是,尽力将馆藏和各种活动通过网络传播到全世界。

大都会美术馆的海量藏品中,大多数都不为人知,于是美术馆就利用创新数字化科技,重新组织、重新配置、重新包装让这些古老馆藏的故事,像潜水艇浮出水面一样,被分享给了受众。此外,美术馆还曾经邀请了120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选择他们最喜爱的大都会美术馆馆藏,谈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以及人生如何受到这些馆藏启发的故事,并拍摄成了短片在网络上传播。

而作为一家小型的博物馆,库柏希威设计博物馆则提出自己不仅是一个实体博物馆,也是一个数字化的资料库,将自己所拥有的20万件馆藏以类似维基百科的方式,永久放在了网站上。此外,博物馆还设计出了一种奇特的笔——“数字导览笔”,观众只需要用笔尾部的按钮对准藏品说明标示的“十”字进行按压,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标注和云端收藏,离开博物馆后依然可以在网上查看到自己的“收藏”,从而将参观体验延伸到了博物馆外,成为观众的“博物馆参观日记”。

数字科技不能凌驾于博物馆的使命之上

张誉腾说,不同的博物馆有不同的数字化科技策略,但是彼此之间都有共识,认为数字化科技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这种趋势之下,也应该坚持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永远是要将博物馆的使命传达给观众,数字化科技不能够凌驾于这个核心价值之上;同时,数字化科技不是魔术棒,它虽然可以改变博物馆的形态、理念和物件使用方式,但是必须审慎使用,不能为科技而科技,每座博物馆必须寻找出成就使命的特殊数字化科技发展路径。

此外,当代博物馆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用数字化科技改变展览和教育活动样态,更要从改变既有思考模式、经营形态和组织架构上进行着手。

编辑: 宝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