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杀时身边为何只剩一个太监?

1644年3月11日到16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不战而下宣府(今河北宣化)、居庸关、昌平,17日包围北京,18日攻占外城,19日攻破内城。

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大臣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的崇祯帝用剑杀死了长公主,然后吊死在紫禁城煤山的一棵槐树上,明朝就此灭亡了。

《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着崇祯帝自杀前所写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这不仅反映崇祯帝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失望的心情:大臣们世受国恩,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一个人也见不着。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崇祯帝无疑是死得最凄凉的一个。

清兵南下时,投降的大臣前赴后继。江南一些缙绅起兵主要是为保卫家乡、保卫引以自豪的华夏文化,但没有多少士人愿意为这个王室殉葬。东南文人领袖钱谦益声明要殉国,等到国亡时,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从明朝的文化教育说起。

整个大明提倡理学,读书人从小接受的是做忠臣孝子的名教教育。在旌表贞烈之士上,明代的皇帝花的功夫最多。可是他们培养不出文天祥一样的人物,倒是培养了许多洪承畴和钱谦益之类的人。原因是统治者没有尊重文人,他们没有真正把文人当成有独立意识的人来对待,而是当成奴才来处置。

可以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除了其间有孝文帝、仁宗、宣宗几个对文人不错的皇帝外,大多数皇帝和文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这样的王朝哪怕把理学的地位抬得再高,让读书人念再多的孔孟圣贤之说,也只能培养一大批善于讲假话、作秀的文人。

宋代皇帝对待文人的态度正好相反。陈寅恪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正相反,朱元璋是想方设法来打击文人的气节,而赵匡胤则是想方设法来赢得文人的心,甚至给后世继位者立下具有宪法权威性的遗诏,规定不能用言论杀文人。

所以,宋代的皇帝即使逃离到海上,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保卫。而明朝皇帝还在北京,可皇帝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了,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明代的皇帝对太监往往比对文臣要好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