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钻石指纹”,阻止“血钻”流通
钻石行业有一条“红线”是绝对不能碰的,那就是“冲突钻石”(conflict diamonds),即人们所说的“血钻”。去年10月10号,我曾经在《钻石观察》发布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关于“血钻”的事情,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回顾一下。
现在有了金伯利进程(KP)的约束,全世界基本上所有的开采国都已经不存在“血钻”了,只有一个国家除外——中非。

2019年9月底,世界钻石委员会(WDC)主席 Stepane Fischler在迪拜着重指出,希望所有从业者“注意中非的钻石”,因为那里已经出现多起武装暴力冲突的问题。过了没几天,中非就推出了一项“提升钻石业出口的改革”,但这种类似“一刀切”的方式似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
自2017年以来,大量的中非的钻石都是非法出口的(WDC估计这个比例达到了90%),所以这直接导致了中非的官方钻石出口数据从2017年113,000克拉跳水到2018年的13,000克拉。
KP在中非有六个“绿色区域”,其他地区的钻石都是禁运的(2013年起)。但是中非的大部分钻石都产自该国东部,也正是武装分子控制的区域。所以,KP目前对于中非的“血钻”也很苦恼,除了限制贸易外没别的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着手,检测钻石的“指纹”,以便可以更大程度地阻止“血钻”的流通。
大名鼎鼎的南非Mintek研究所去年12月在科学刊物《Heliyon》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用LA-ICP-MS和FTIR检测钻石源头》。这里解释一下,LA-ICP-MS是“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意思(仪器如下图),FTIR则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这个业内知道的会比较多)。

具体的方法是,从钻石上取一小块样品,然后针对其中的25种内含物进行扫描检测,比如锆石成分、氮元素含量等等。
项目牵头人Deshenthree Chetty博士认为:(天然)钻石毕竟是在地幔层形成的,所以多少都会有一些“踪迹”。钻石通过火山喷发被“送”到地面上来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这些“踪迹”基本不会消失。这就是“钻石的指纹”,可供我们辨别钻石的产地。
理论上这个方法是成立的,但是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
一、数据库还不完备,所以目前没法针对单颗钻石进行鉴定,而需要鉴定一整包钻石(至少50粒)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而且,如果这50粒是“混装”的钻石,即来自不同地区,还会给实验增加难度。
二、检测需要在钻石上开一个很小的洞。虽然小,但这也是一种破坏性实验,所以很多国家/生产商也许不愿意这么做。
三、这种检测方法只对毛坯石有效,对成品钻却行不通。所以,今后如果采用该方案确定钻石产地的话,参与者恐怕仅限于上游矿企。
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方法虽然科学,但还未能大范围推广。科学家需要进行很多次的检测后,才能形成一个大数据库,以供将来的参考对比。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次实验的价值。因为毕竟“血钻”这种东西,是真正意义上“不道德”的。如果头部矿企能领先配合参与这项实验,我们有希望很快形成一个基本的数据库,结合区块链等技术,为全球阻止“血钻”流通提供帮助。或许,未来将在钻石业的上游形成一套特殊的“科学标准”,并辅以KP的贸易数据,彻底断绝“血钻”。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化,科技就是最大的“保护神”。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希望人类社会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辅助下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