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案例:幼儿园幼儿晨间自主入园的实践探究

课题负责人:尚 蕊
单位:金水区第六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二胎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幼儿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引导,进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已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共同思索的问题。研究表明“幼儿同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然而混龄教育模式也正为幼儿间提供丰富的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对幼儿的社会性认知与交往产生积极影响,最终促使幼儿自主能力的提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因此,为践行《纲要》相关理念,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我园根据实际情况,在2019年开展了“混龄美术主题”的系列相关研究活动,通过“大带小、小促大”的活动方式让幼儿之间交流、示范、互助、互学,自主游戏,提升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在2020年新学期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营造足够的幼儿间社会性交往的氛围,进一步拉近幼儿间的距离,最终促进幼儿间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园以“幼儿晨间自主入园”为切入点,在“大带小,小促大”的环境下开展了晨间自主入园的活动。在晨间自主入园的研究中,全园教师在“大带小,小促大”的环境下,通过对幼儿晨间自主入园情况进行了追踪记录和行为观察,同时根据幼儿晨间自主入园时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日常座谈、游戏或以生成性教学活动的方式逐一引导头脑风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幼儿晨间自主入园的情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幼儿自主入园的能力欠缺
由于低年龄的幼儿自主意识还没有形成,在入园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都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入园,因此幼儿园出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会有哭闹、不愿意入园等现象,甚至出现幼儿园的部分家长站在门口久久不舍离去的现象,幼儿也做出拉扯着家长的头发、衣服等行为,不让家长离开。而且中大班家长也存在因心疼幼儿不愿意让幼儿尝试自主提被褥等物品的心理和行为,不信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部分家长认为幼儿遇到问题不会寻求帮助,而幼儿也表现出等待着成人提醒、帮助的行为,最终加重了幼儿不具备应有的自主入园能力的现象。
2.幼儿不能尽快适应新角色
新学期,小班升中班,中班升大班,幼儿角色瞬间发生转变,在一段时间内,幼儿无法适应新的角色,进而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为他人服务意识和能力以及每个年龄段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最终影响到幼儿的自主能力。
3.幼儿自主服务意识薄弱
幼儿自主服务意识普遍薄弱,小班幼儿大多不懂得简单的劳动服务是自己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具备应有的生活和劳动方面的自主意识。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自我负责意识,但还是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而大班幼儿在被动的环境中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更多的是依赖于在教师提醒下去帮忙他人处理一些事情,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或不敢尝试自主性的去解决,缺少为他人自主性的服务意识。例如:在晨间入园时不能主动帮助能力较弱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提被褥等物品,或主动安抚晨间入园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这样的行为缺乏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尝试中逐渐完成,体现出自主服务意识薄弱。
(二)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研究,教师能够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幼儿进行大带小晨间入园活动,在整个园所内形成“大带小,小促大”的良好氛围。以混龄教育模式作为出发点,实现提升幼儿入园自主性,提高其安全性的教学效果。在“大带小、小促大”的幼儿晨间自主入园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交流、示范、互助、互学,自主游戏,培养提升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形成了自身的自主性服务意识,为幼儿各个方面的自主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幼儿收获了独立、自理、自立和自信,其思维和判断能力也不断增强。家长和老师通过大胆放手,让幼儿做生活真实的主人,接受现实生活环境的历练,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独立、自信、快乐的成长。最终促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与个性。
二、概念界定
自主入园,顾名思义就是指幼儿自己进入幼儿园,在本课题中,具体指从幼儿园大门到教室间的距离,幼儿独立接受晨检,独自上楼梯,在入园过程中,幼儿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提被子,背书包等物品,同时,能够在不需要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自己进入幼儿园。通过自主入园,幼儿不仅可以收获独立、自理、自立和自信,其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增强,进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本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本人将关键词“自主入园”输入搜索一栏中,发现徐亦婷在《融合自主 浸润晨光——来园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中阐述来园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策略,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舒适的心理氛围,引导幼儿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管理,从“他育”转向“自育”,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好准备。高红梅在《自由 自主 愉悦——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学会独立入园》指出“为幼儿创设自由,自主和愉悦的游戏内容和形式,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幼儿独立入园的幸福感”。焦可心在《新冠疫情下幼儿自主入园的实践探索》提到自主入园对幼儿安全意识的提升规则意识建立和发展、自我认知的不断完善、情绪情感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文明礼仪的培养等方面有明显的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国内学者针对幼儿自主入园的研究出发点是不同的,关于在“大带小,小促大”的背景下探索,即以混龄教育模式作为出发点的幼儿自主入园的研究目前是没有的。然而,我园教师能够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幼儿进行大带小晨间入园活动,在整个园所内形成“大带小,小促大”的良好氛围,实现提升幼儿入园自主性,培育其社会性交往能力,提高其安全性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目标
(一)培养幼儿自主入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提高提高幼儿适应新角色的能力,让幼儿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
(三)通过增强幼儿的自主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自我负责意识和责任感。
五、研究内容
(一)幼儿晨间自主入园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幼儿适应新角色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三)幼儿自主服务意识的培养研究。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根据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查阅主要包括幼儿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研究、幼儿社交水平与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方式,全面、具体的了解孩子的能力现状以及目前家长对“混龄”的认识与看法。
(三)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方向,通过幼儿晨间自主入园的实践,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实践,如此循环。
七、课题创新点及其研究价值
(一)课题创新点
1.思路的创新:本研究是以家长、幼儿、教师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并以班级为单位,针对幼儿晨间自主入园问题,以混龄教育模式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2.教育手段的创新:为幼儿提供座谈的环境、请幼儿自发性座谈,进而解决问题,营造可以发挥幼儿自主性的混龄美术主题游戏的氛围,或以生成性教学活动为手段。
3.评价方式的创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幼儿多方面自主性的发展。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性。可见,幼儿自主性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课题从幼儿自主性的现状分析、分类,如何将自主性培养融入晨间入园环节,培养幼儿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自主性入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主性之培养。”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与实践,使幼儿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取有效的发展。
2.实践价值:
幼儿具备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学习品质,良好的自主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能够促成幼儿良好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开展广泛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以晨间入园为依托,实现“自主玩、自主学、自主求发展”的目的。
八、课题研究条件与保障
(一)我园领导高度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制度支持。我园成立了相关课题科研队伍,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
(二)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有利于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任务。参研人员均有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而且年龄都集中在中青年,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项研究。
(三)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课题组7位教师,全部参加过相关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都多年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能从专业性上给予本课题的研究保障。
九、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其分工
尚蕊,课题负责人,主要职责:课题的全面组织协调与实施,课题实施方案的计划,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史卫华和冯坤,课题组成员:幼儿晨间自主入园能力的培养研究
张歌和闫旭,课题组成员:幼儿适应新角色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贾梦思和王羽,课题组成员:幼儿自主服务意识的培养研究
十、课题研究计划
本园拟定的“幼儿晨间自主入园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21年4月——2022年4月),其中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2021年4月——5月)、实施阶段(2021年5月——12月)以及总结阶段(2022年2月——4月)。
第一阶段(2021年4月——5月)——准备阶段:
1.根据相关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理论了解目前自主习惯养成的现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进行有效措施。
2.根据选定的课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整合与提炼,并完成相关数据材料的收集工作。
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已选定的选题进行申报,并进一步完成相关的任务以及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21年5月——12月)——实施阶段:
1.对本园以及相关单位的混龄教育班级进行前测,寻找合适的研究对象群体,并形成相关的调查资料。
2.根据确立的研究方法,准备好相关条件并进行实行。(根据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设计)附:本研究课题的调查问卷部分问题设计。
第十题:“你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的寻求帮助吗?”
第十一题:“您的孩子有高兴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第十二题:“你的孩子能主动亲近和关心其他小伙伴吗?”
(1)统计中,第十题“你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的寻求帮助吗?”遇到问题能够很主动的寻求帮助为177人,占47.7%,有时能主动寻求帮助的为173人,占46.63% ,不太能主动寻求帮助的为21人,占5.6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