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蒋雯丽让我“触电”:我为蒋雯丽写诗
蒋雯丽是一位我很喜爱的实力派演员。她1966年出生在蚌埠,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铁路局话务员。 高中毕业之后,她考上省水利学校,毕业后在蚌埠自来水厂工作,1988年考入北影表演系。 1989年开始参演影视剧,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连拿了8个影后,被人们称为“百变影后”。2008年夏天,她来到九龙岗导演电影《我们天上见》。2010年,这部影片获得釜山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我看过她的大部分作品,其中最喜欢《金婚》, 另外《中国式离婚》、《我们天上见》、《立春》、《大宅门》等我也很喜欢。
蒋雯丽担任公益大使,为汶川地震三次捐款,将书籍《姥爷》的稿费捐赠公益。2014年,蒋雯丽受聘成为全国精神卫生宣传大使。
这是蒋雯丽在《金婚》里的剧照。

电影改编自《姥爷》,这是一部描写雯丽童年往事的作品。雯丽的姥爷是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她是跟着姥爷长大的。他们一个快九十,一个才几岁。在七十年代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的扶持小的长大,小的陪伴老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蒋雯丽是蚌埠人的骄傲,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们天上见》的摄影基地选择在九龙岗,因此她也是我们淮南人的骄傲。
影片的取景主要在九龙岗,有不少九龙岗人积极、无偿地参与拍摄。这包含了大家对她的喜爱,对电影的好奇和热爱,也是对她选择在九龙岗拍戏的欢迎和感激。她拉近了我们和电影的距离,让我们见识到大明星的风采。
这是蒋雯丽在九龙岗导戏现场。

电影《我们天上见》的宣传照片。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唯一的一次进电影院看的影片。

电影《我们天上见》爷孙俩的剧照。

电影《我们天上见》在淮河边的剧照。

电影《我们天上见》九龙岗淮南村的剧照。

电影《我们天上见》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你发现没有,这些镜头里都有一把伞?其实《伞》就是电影最早的名子。
幼年的雯丽并不快乐,她的童年记忆总觉得天空是灰色的,故乡常常是阴雨绵绵的,她心中渴望有人可以保护自己,而姥爷就是保护她的“伞”。

影片在九龙岗铁道上的剧照。

影片在九龙岗铁道上的剧照。
看到这张照片,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铁轨上行走、奔跑的场景,对于我们这些在铁道边长大的孩子,感到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影片在火车上的剧照。

影片在九龙岗铁道边的剧照。
从这些剧照可以看出,铁道和火车也是影片的重要道具。因为她姥爷就是火车司机,她就是在铁道边长大的孩子。
看到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曾带我上蒸汽机,看他开火车的场景…那时候我是多么幸福呀,只是当时没有觉得…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幸福的时刻吧!

姥爷爱养花,这是姥爷和小雯丽在欣赏自己养的花。

那时很多女孩都扎小雯丽这样的辫子,我们叫“刷锅把子”。

这是少年雯丽与姥爷在自家小院的珍贵合影。那时的雯丽已有明星气质,姥爷则是沉稳大气,一看就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曾给李宗仁、白崇禧等高官开过火车。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姥爷”由78岁的老演员朱旭饰演,少年雯丽(剧中名蒋晓兰)由蚌埠女孩姚君饰演。这张照片是为了还原上张老照片而拍的。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当年走街串巷的理发匠。还有家家都离不了的“信”,我也曾给家长读过信,代写过信。现在的孩子不会有这种体验了。你有过为等一封回信而焦虑的情况吗?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对这个场景都不会陌生。竹床、竹椅、芭蕉扇是我们每家夏天乘凉的必备。远处时常还能传来悠扬的口琴曲,躺在床上看星星,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这算不算是一种浪漫?现在的孩子能体验的到吗?

影片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我家也曾喂过小鸡、小鸭,父母还曾让老母鸡孵出过小鸡,看着小鸡由小长大的过程,也挺有意思。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这是蒋导特地把她姥爷的几个老朋友,请到摄影基地,客串曾经真实的故事。雯丽小时候练过体操,常在家给大人表演,这是小演员在“人造单杠”上练习。

影片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影片在九龙岗煤球村的剧照。
著名演员刘烨友情客串体操教练。

影片在九龙岗的剧照。
蒋雯丽的外甥女马思纯和幼年雯丽的扮演者朱一诺搭戏。

九龙岗煤球村的影视基地,雯丽和刘烨在看片。刘烨兴高采烈,而雯丽却在沉思,他们所处的角色不一样,导演会想得更多。

蒋导在九龙岗淮南村拍戏现场。
10月10日下午,我刚下我2路公交车,正好遇见蒋导拍戏,是小演员到小店买东西的一段。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雯丽,心情很激动。当时围观群众很多,我用手机拍下她指导小演员的场景,可惜当时手机太差,拍得不好。

10月12日,蒋雯丽在九龙岗十四中四合院拍摄现场。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听讲蒋导在四合院拍戏,我赶紧过去观看。这是我第二次见到蒋导拍戏。

朱旭在十四中四合院拍摄现场。

拍摄休息时,我在四合院门口遇见蒋导,我鼓起勇气,先向蒋导问好,然后自我介绍。她也笑着问我好,没有一点大牌明星的架子,我也就放松下来,然后我们想认识多年的老友聊了近十分钟。
我和雯丽是同龄人,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她姥爷是火车司机,我父亲也是;我们都是铁道边长大的孩子;我在蚌埠铁一中上了三年,她要不是铁一中离家远,我们很可能会是同班同学;我们在83、84年都参加过蚌埠市田径运动会,她夺得跳高冠军,我的成绩没她好。我小舅、舅妈和她姐姐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朋友…
因为时间关系,我主要给她讲了我对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包括童年时的一些游戏,她边听边补充,我特别提到在铁轨上行走的事,她也有同感,她还讲小时候钻栏杆过铁道口的事…我们谈得很投缘,直到副导演过来,提醒她演员已经就位,她才回到到她的机位。
后来,副导演问我,你以前认识蒋导?我说我是第一次与她谈话,他赞许的给我一个手势👍
当年,我就是在右图这个位置,与蒋导交流的,遗憾的是没有人帮我拍下这珍贵的一幕。

蒋雯丽在十四中四合院与影迷合影。
此时我和蒋导已经认识,她很自然的和我站在了一起😄
后来,副导演约我和几个同事,傍晚到淮南村矿业所当群众演员。第二天上午到九四小,让我本色出演“体育教师”。

当天傍晚6点多,在九龙岗淮南村,第一次参与电影拍摄,蒋雯丽让我“触电”了!我换上70年代的服装,像不像那个年代的帅哥?

在九龙岗老矿业所大楼,我校几位老师怀着好奇的心情候场。

在九龙岗老矿业所大楼,我校几位老师候场时的合影。

你见过蒋导发火吗?那天蒋导真的发火了!
那天晚上就是在淮南村的这个巷道,拍摄1976年地震的一场戏。有让78岁的朱旭背着小兰逃离住宅区的场景。
蒋导希望一遍就能过,可是刚开拍就听到蒋导严厉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我第一次看到蒋导发脾气,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吓了一大跳。这时从屋顶传来摄影师的声音:对不起蒋导,我忘了开机了。这时我们眼睛都盯着蒋导,我见她压住火气,口气缓和了些说:“要注意了!”然后又去问候朱旭老师,我这才知道她是心疼老人,朱老说:我没有事。她才返回到自己的位置继续拍戏。
拍姥爷背影时,有替身背小兰,我便也着背了两次,小姑娘也不算很轻,朱老的确不容易。那天拍到晚上9点多,我们只看到演员荣光的一面,少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付出…
我第一次参与拍摄,有一句台词:“地震了,快跑呀!”然后手里抱着一个大茶叶盒,边喊边往前跑。
不过这场戏的镜头,我没有在影片中看到,估计是减掉了,难道是我表演的太夸张、抢戏了?🤔

10月13日上午,蒋雯丽在九龙岗九四小拍摄现场。
我早上8点多来到九四小,副导演见到我说:“蒋导请你过去指导一下,如何上一节体育课。”我一路小跑赶到操场,见到蒋导,没有过多寒暄。我就把上课的流程给她介绍了一遍,她听过后讲:“这样时间太久了,能不能简化一点?”我看她在操场上已经准备了跳箱、垫子,知道她想上一节体操课,便讲了我对这节课的想法,包括:讲解、示范、保护等,她听的很认真,真是越有本事的人越虚心。
这时有剧组人员找她有事,她就让副导演带我去休息室,她便忙去了。
过来一时,副导演让我换上了七、八十年代的运动服,去给蒋导看看,我便去找蒋导。她坐在摄影棚里,见到我换上了服装,还问她可行?她有点吃惊的看着我,不太自然的笑着说好、好,然后欲言又止,我感觉到这事副导演和她没有沟通好,便跟她告辞回休息室。
一时副导演过来说:“体育教师”这个角色,本来安排蚌埠的一个体育老师过来演。他以为那个老师不来了,便让我上。可那个老师又来了,蒋导让我给你解释一下。我说没有关系,然后我就换回自己的衣服,不过心里还是有点遗憾。

10月13日上午,在九龙岗九四小,蒋雯丽正在虚心倾听我对这场戏拍摄的一些看法。

蒋雯丽在九龙岗九四小拍摄现场。
这时候,蚌埠的体育老师(最左边)的已经换好衣服,蒋导让我给那个老师讲讲我的想法,她也讲了她的想法。

蒋雯丽在九龙岗九四小拍摄现场。
在九四小的这几张相片,都是我的同事俞成鹏老师拍的,我当时都不知道,真是很感谢他,为我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的瞬间。

影片在九龙岗四小上课的剧照。

蒋雯丽在九龙岗九四小拍摄现场指挥。

这是当天晚上,我为蒋导写下的第一首诗。表达我对她能选择在九龙岗拍戏并让我“触电”的感激之情。
《感谢》
————致蒋导
虽然,我没有做演员的缘份
但是,我要感谢你
是你,让电影第一次离我如此的近
做为和你同时代的铁路子弟
我要感谢你
是你,又让我找回好多童年的记忆
找回好多永远无法报答的爱
……

10月28日,秋风雨夜,我写下第二首诗。写着首诗之前,我看了不少雯丽与她姥爷的故事,结合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感悟,几经修改写成。
《你是风雨中为我撑起的伞》
黄昏的窗外
秋雨打湿了飘零的落叶
黑白的相片
被岁月浸得发黄
模糊的记忆渐渐变得清晰
红色的标语 革命的口号
黄色的书包 油布的雨伞
我在铁轨上漫步
在枕木间舞蹈
白天,火车的轰鸣
是小村忙碌的进行曲
夜晚,车轮与铁轨的撞击
是小村催眠的乐曲
孤独的我
睁大迷茫的眼睛
望着这火红的年代
留下了灰色的记忆
雨打芭蕉
是你为我撑起了深情的雨伞
夜雨秋风
是你带给我进入一个温暖的港湾
漫天冰雪
是你的鼓励,让我的步伐变得坚定
啊,亲爱的外公,你在哪里?
我儿时的记忆里
总少不了对你的依恋
现在,遇到风雨的时候
仍觉得有你在身边陪伴
是你,使我的世界变得安静
你是风雨中为我撑起的伞

我把这两首诗,抄写到两个本子上。找我的学生周瑾(蒋雯丽的亲戚),转交给蒋导,两天后收到雯丽给我的回信。
洪海老师:
感谢你美丽的诗,美丽的情怀。让我在拍摄的尾声、忧伤的心境中多了一层温暖。感谢你对《伞》的“阐述”,希望这样的一部电影,能记住那流失了的岁月年华。
蒋雯丽08.10.31
于淮南九龙岗外景地
听周瑾讲,当蒋导看到我写给她的诗后,很是激动。把我写诗的本子传给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看,晚上还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地为我回信…
我知道我写的诗能打动雯丽,不是因为我写的多好,而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我能读懂她和她的作品。

蒋雯丽影视基地编的门牌号是93号,我小时候煤球村老房子的门牌号也是93号,这算不算是一种缘份呢?

九龙岗煤球村的影视基地。
11月2日副导演约我过来和蒋导合影。下午我来到基地,蒋导出门见到我,主动和我握手说:谢谢你写的诗,你辛苦了!我激动的说:谢谢您的回信!

这样我们又自然地站在了一起,第二次合影,留下来珍贵的画面。
三天后,影片就杀青了,之后蒋导离开了九龙岗,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也许,以后只能在银幕上,才能见到她的风采了。但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与她的相识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2008年11月20日的《淮南电视报》,发表了我的文章《我为蒋导写诗》。
文章主要叙述了,我通过观看和参与蒋导拍戏,激发我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