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对艺术和古代文明有一知半解,以及对旅游有独特感悟的我,每次出游前,总会在网上或书上查阅资料,希望每次的出行都能看到尽可能多的景点,以增加自己的旅游收获。这次的敦煌之行同样也不例外,我发现了西千佛洞这一值得去的地方。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而得名,它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据藏于法国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

西千佛洞在去阳关的路上,很少有游客去那里游览,而且路标也几乎没有明显的设置,甚至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当快到达的时候,司机困惑地在路的左边寻找什么,然后说:“没有看到西千佛洞的牌子,可能是开过头了。”

一路上是茫茫的戈壁,既没有人烟也没有车辆,想找人问也找不到。于是调转车头沿来路寻找,行了一段后才发现刚才还没开到岔路口,于是调头继续前行,终于在路的左侧见到了一块牌子“西千佛洞”。

车离开阳关大道,折向西北方的便道,在生长着骆驼草的戈壁上颠簸着。“看那座山就是敦煌有名的睡佛。”我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见一条横卧的山脊酷似仰面酣睡的巨佛,这尊天然的睡佛头枕党河水库,脚蹬阳关大道,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堪称一绝。

车在一个写着停车场标志的砂石地上停了下来,司机告诉我西千佛洞到了。我放眼四处,周围仍是戈壁,没有看见任何突起的建筑,前方只有一片杨树林。面对骄阳下炫人眼目的戈壁,我纳闷起来。司机用手指了指前面的小路,意思是要我朝前走。

此时,我才发现在小路的尽头是一段陡然沉降下去的峡谷,中间有一条枯瘦的流水。这就是党河峡谷。由于党河的长期冲刷,戈壁被撕开一条大约有二十多米深豁口。河水带来的沙土在豁口内淤积,在狭长的山谷中形成一小块绿洲。

我拾级而下,来到凹陷的绿洲之上,顿时一股凉气沁入心肺。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浓荫蔽天,崖下滩地红柳丛生。当视线越过柳树,是一片绿意荫荫,碧水清流,宛然一个小江南。刚刚还被戈壁压迫得心情沮丧的我,顿时心旷神怡,如同回到莺飞草长的江南。

西千佛洞就在这峡谷的北岸陡崖上,购买门票后,售票员此时就充当了讲解员,他锁上售票室的门,拿起一串钥匙和一支手电筒走了出去,让我把相机装入包内,因为洞窟里面不允许拍照,因为光线会对塑像和壁画造成不良影响。

讲解员的工作真是一丝不苟,在洞窟内,他用手电筒一边照明一边讲解,每讲解完一个洞窟后,便用钥匙将门锁好,再开门进入下一个洞窟。洞窟里没有任何灯源,自然光线也很难透入洞窟深处,只有依靠手电筒的照射才能欣赏洞里的和壁画。

游客虽然不多,他的解说仍然充满了热情,仔细地介绍着各个石窟的开凿年代、建造风格、每个时代的塑像和壁画特点。据说,在西汉时期,这里是连接敦煌与阳关的驿站,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驿站前穿过,这一小片绿洲成了旅客向往的栖息地。

当佛教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时,这里成为僧人落脚的第一站。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从凿窟造像开始。相比于莫高窟,党河峡谷无法容纳成片的建筑与宏大的石窟。河谷两侧,北侧属于流动沙层无法雕琢,南侧的沙砾岩虽然石质不好,但尚可开凿。

从汉代到西夏一千余年间,这里共开凿了一百余座洞窟,由于沙砾岩容易风化,再加上河水的冲刷和岸崖的坍塌,许多洞窟只剩下后半部分,现存的洞窟只剩下16个了,而在现存的洞窟中,只有其中9个窟可以观赏,其它各窟因无法登临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

西千佛洞虽然剩下的石窟很少,几乎各个朝代的石窟都有保留。现存的16个石窟,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通过讲解,那些初看上去都差不多的塑像和壁画,在我眼前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千姿百态。

南北朝的塑像清瘦,衣服飘逸如纱。唐朝的塑像雍容华丽,线条流畅。北魏的佛像眼睛微微下看,信徒在往上看时正好与佛的眼睛直视。北周的塑像强调对眼睛和鼻子的塑造,并采用与面部不同的颜色,使眼睛和鼻子形成一个“小”字,成为了“小字脸”的特征。

西千佛洞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因而也成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石窟内艳丽夺目的壁画、妙趣横生的故事、神态逼真的佛像,更给这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望着这精美的壁画,我忍不住悄悄地拿出了相机。

北魏第7窟中心柱南向龛内的残塑像,可清楚得看出塑像的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是木胎泥草彩绘,用木头做佛像的框架,然后用草和泥做身体四肢头部,最后上彩绘。塔柱东向面龛楣上的说法图造型精致、色彩清爽、意境高雅。

在参观中,我问讲解员来这里的游客很少,为何不注重旅游宣传时。讲解员说西千佛洞注重的是学术研究,而不是旅游收益的多少。游客多了不利于文物保护,再说这里管理人员少,接待能力低。如果来的人多了,就只能让部分游客先在河床上休息,一批批的参观。

西千佛洞规模虽小,但这里风光绮丽,景色幽雅。当你从烈日炎炎、热浪蒸腾的戈壁滩来到洞窟脚下,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把巨伞遮在你的头顶,使你顿感凉风扑面,清凉爽快。这里白杨参天,松柏苍翠,桃红柳绿,不禁使人飘然欲醉,心旷神怡。

游览结束后,看着这弯弯曲曲由鹅卵石排成的党河河床和残缺不全的党河断崖,思绪在飞扬。流了几千年的党河水,养育着敦煌这块神奇的绿洲。如果没有这党河水从这里经过,也许就不会有敦煌这片绿洲,也不会有闻名于世的敦煌文化。

(0)

相关推荐

  • 一带一路看中国之旅 十七——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 ...

  • 珍贵老照片:百年前的敦煌佛像【2636期】

    光明佛坛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敦煌位于甘肃间的河西走廊最西端,坐落于大漠戈壁之中,谁也不会想到在寸草不生的莫高窟会有神奇的佛教壁画与塑像的存在.莫高窟现存洞窟七百多个,其中有壁画及彩塑内容的有 ...

  • 敦煌历史背景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简述敦煌石窟的形成历史背景和价值 敦煌石窟 石窟寺源于印度,随佛教 ...

  • 藏族艺术中的瑰宝——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凝结着虔诚的信仰和非凡的智慧,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时期,千锤百炼的传承中造就了浓郁多彩的审美特征. "唐"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quo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西 西千佛洞

    去西千佛洞是此行洞窟之旅的最后一站,那天是零下十八度,站在荒野上,真的好冷,冻手冻脚.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 ...

  • 【甘肃老建筑-敦煌: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是敦煌境内的一个石窟,它位于鸣沙山的西端,莫高窟的西端,敦煌城的西端,也开凿在党河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因此,被称之为西千佛洞.从敦煌市西南行至阳关途中,道左不远处即为党河,河床北岸为寸草不 ...

  • 平台作者:谭佐兴[散文]青甘之旅—西千佛洞、可鲁克湖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青甘之旅-西千佛洞.可鲁克湖 文//谭佐兴 青甘环游之旅第五天,2 ...

  • 瓷中瑰宝:钧瓷艺术中的历史变迁(文末附多图赏析)

    钧瓷独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因有夏启举行开国大典之钧台而得名.<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曰:宋朝五大名窑:"官汝哥定,器皆单色,而钧窑则众色参互,五彩缤纷",钧瓷" ...

  • 几何分享:初中数学几何中的瑰宝艺术,老师...

    几何分享:初中数学几何中的瑰宝艺术,老师...

  • 晋东南寺观壁画艺术,深山中的瑰宝!

    亦真亦幻 巫娜 - 天禪 晋东南古称上党,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这里是 炎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位于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文化发达.人文渊薮.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是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宝库,尤其是 ...

  • 《诗评云南尼西黑陶》(它是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

                                      <诗评云南尼西黑陶> 吁嗟滇"尼西黑陶",妙手瓷艺几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