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书朋:真研究,真交流,真学习
真研究,真交流,真学习
——实验探究辅助习题教学的初步实践与几点思考
莱州市玉皇中学 潘书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可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目前实验教学依旧是物理学科的软肋,不做实验,黑板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等等,这些“假”实验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鉴于此,我们组建了《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目前已经进入初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研究预订的安排,5月25日,我们课题组成员观摩学习了云峰中学代聪梅、王学伟两位老师的二轮实验专题复习课。

之所以在这个节点设计这两节课,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物理习题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进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一味地做题讲题,这就会让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尤其是进入二轮实验专题复习的时候,也只是采用“题海”训练的战术,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让老师和学生很是纠结: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效果并不太理想,有些难点仍然无法突破。
为此,我们课题组尝试将习题课也“搬”进了实验室,也就是说一边进行习题的训练,一边配以实验的探究,这种实验探究与习题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下面就结合两位老师课改案例中的部分教学片段,与大家一起体会一下“如何以实验探究辅助习题教学”:
教学片段1:动态电路分析
“探究电表示数变化”是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进行的一个专题训练,这也是历年中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理论推导的学习方式,可是从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代老师设计了三个实验题型,在实验室中完成了动态电路的难点分析。

(扫码观看微视频)
秦静老师点评:看这一组,看她们实验电表的摆放、操作观察记录时的分工合作、小组内后进生的帮扶与照顾,等等这些都能表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多优点,也能看出孩子们具有优秀的品质。
教学片段2:凸透镜成像规律释疑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直是历年中考重点考查的学生实验之一,尤其近几年实验考查的侧重于对实验的评估交流,例如:物距增大,像距和像的性质如何变化?蜡烛越烧越短,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如果遮挡住透镜一部分,所成的像会如何变化?等等……
诸如以上的问题,常规的教学都是采用“习题强化”的模式,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理解,只是在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旦问题发生变化,马上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此,王老师设计了几个凸透镜成像规律释疑的环节。

(扫码观看微视频)
秦静老师点评:这一个小组的女孩子应该真正学明白了原来不明白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小组交流、互助学习。女孩的问题发自本心困惑,男孩边操作边解释,效果很直观,从女孩的眼神中就能看得出来,就这一小组的学习来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王老师设计这节课的目的之一。
教学片段3:为孩子们突破“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思维障碍
“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一直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之一,这几年也在中考试题中有所体现:
(2017年烟台第11题)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6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2017年烟台中考物理第11题,其实就是平日教学中遇到的一节课“眼睛与眼镜”。对于学习“近、远视眼及其矫正”,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多媒体,利用PPt课件或者动画进行展示,效果感觉其实并不理想,学生对于近、远视眼的形成以及如何矫正似乎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为此,王老师这节课也设计了“眼睛和眼镜”的疑点解惑。

体会:在最新的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处理方式是采用“观察与实验”的方式,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近、远视眼的形成本质以及如何矫正,故而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笔者采用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探究过程来看,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很高,关于相关的知识根本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通过探究就很顺利地掌握了,这也给今后继续加大课堂探究的力度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通过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观摩课之后,需要我们针对二轮的实验专题复习做以下几点思考:
1.复习课的实验设计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哪里?
2.如何合理组织安排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智慧众筹?
3.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做出的实验现象如果与预想不一致,如何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
以下是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教师是否应该在课前做一下问卷调查,梳理学生对于实验存在疑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基于学情设计实验复习课的内容?
2.教师是否应该将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尤其是烟台中考),进行归类整理,侧重分析实验题中评估交流的内容,引领学生对实验进行问题反馈与交流学习。
总之,我们课题小组第一次基于课堂的实证探究,已经初步品尝到了课题研究的“味道”,接下来需要的做的就是及时总结与反思,积累经验,改进完善,未来的路会很长也会很光明,幸福与艰辛同在,让物理教学不再“纸上谈兵”,我们携手一路同行!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扎根乡村教育24年,任教毕业班16届,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工作坊主持人,《校长principal》执行总编,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本真教育研究会核心成员、先进个人,《当代教育家》个性教师,烟台市初中物理学科德育专家,多次获市优质课、示范课,地级优质课,曾获市教学能手,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市先进教研组长,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优秀研修组长等荣誉称号。在《光明日报》、《教育家》、《当代教育家》、《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中学物理》、《中学生报》、《山东省教师教育网》、《新课程评论》、《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多次为市教学工作会议提供经验交流,多次在各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公益讲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入选《星教师》“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年度创新教学设计TOP15”,荣获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评选的“首届中国最美科学教师专家提名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