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困境青少年成长小组服务? | 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孙晴月

    单位 | 郑州市二七区播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在探访服务对象和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到,存在一些自身困境和家庭困境的青少年。其中家庭困境的服务对象,很少可以到辅导机构接受辅导,父母或者隔代家庭照顾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有学可以上;自身困境的特殊未成年人,因家人精力有限和社会上相应的辅导机构比较少,很少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包括特殊儿童社交等)。

因此,项目组社工根据辖区青少年的生活技能提升、兴趣爱好培养等需要设计了微光课堂。通过开展“微光课堂”困境未成年人成长小组,从中学习非洲鼓,全面丰富困境未成年人生活,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引导参与非洲鼓课堂学习的未成年人组建艺术团,鼓励他们参与演出,让未成年人在有一技之长的同时,探寻职业发展的道路。

二、分析预估

(一)问题成因分析

1、经济困难导致受教育机会减少

服务对象大多为困境未成年人,且为低保对象,家庭比较贫困。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接触兴趣辅导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需要等。他们只能接受学校的教育,接触学校之外的受教育机会比较少。

2、因服务对象自身身体特殊,初中之后能接收的学校较少

服务对象大多数为残疾特殊儿童,但是在二七区专门为残疾特殊儿童提供教育的只有二七区辅读学校。他们在辅读学校结束初中学业后,没有一所学校能继续接收。在学习之外,服务对象渴望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的兴趣辅导等。

3、服务对象社会交往技能缺乏,引起社交层面的缺失

服务对象存在的一些社交问题主要表现为不会打招呼、不会回应或者接受他人的赞美等。大多数困境儿童与社会交往较少,接触同辈群体较少,存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活动范围比较小,社会融入的机会比较少。

(二)需求分析

1、兴趣培养的需要

在前期走访调研中,发现服务对象对兴趣培养的需求比较突出。通过走访调查68名服务对象,发现其中超过一半的家长反映孩子兴趣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比较担忧的问题,反映孩子有兴趣培养的需求。

2、社交的需要

在与服务对象家长访谈的时候发现,大多服务对象与同辈交往中,存在社会交往的问题。在与家长访谈时发现,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是有强烈与同学沟通的意愿的,但因为孩子不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和别人交往,很多话会乱说。因此,服务对象希望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交方面的服务。

(三)理论分析

1、发展模式

从发展模式出发,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性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非病理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非治疗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使能者的角色,关注的是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的恢复与提高、预防他们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服务对象更加和谐的社会功能。

2、优势视角

在运用优势视角的过程中,社工要做的就是着眼于服务对象个人的优势,利用他们的优势,发掘潜能,帮助他们度过面临的困难或者摆脱逆境。在本次案例中,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者把眼光投向服务对象的可能性与自身的优势,不对他们标签化,注重在小组的过程中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在开展小组的过程中,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交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缓解家长长期陪伴孩子的倦怠感。

2、通过小组的归属感,为组员提供支持,发掘内在能力,引导服务对象至少能在课堂中结交两人以上的伙伴。

3、凭借小组的开展,发掘他们的潜能,利用优势,教会他们至少一首可以参加表演的曲目,增加他们的勇气与自信,获得成就感。

(二)服务策略

1、收集服务对象的真正需要,开展筹备工作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服务对象真正的需要以及比较喜欢的方向,其次根据需要和爱好,链接相应的资源,在链接过资源后,招募服务对象开展小组。

2、通过设置小组课程,为服务对象搭建学习交流、兴趣培养的平台。在“微光课堂”困境未成年人成长小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学习非洲鼓的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3、挖掘周边资源,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同辈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倦怠感。小组后期,观察小组的改变,跟进回访,慢慢发展成常规课程。

(三)服务程序

1、收集需求,分析需求

前期进行调研走访,通过问卷或者走访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应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分析。

2、寻找链接志愿者资源

社会工作者在分析过服务对象的需要后,需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有选择性的链接相关培训资源以及志愿者。

3、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定前后测

在筹备服务开展的时候,撰写服务活动计划书,制定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前期通过小组稳定成员,逐步发展成为特色课堂。

4、进行活动宣传,招募组员

撰写宣传新闻稿推送,在机构微信公众号和用人单位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同时通过微信群发送、家庭探访等方式,招募小组成员。

5、与小组成员建立关系,开展小组

带领小组成员认识小组的目标,与成员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制定小组契约。在小组过程中需关注组员行为,协助其重新认知自己。

6、巩固小组成果,处理离别情绪

在小组末期巩固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评估小组取得的成效,同时注意处理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与社会工作者的离别情绪。

7、小组后跟进回访

当小组结束后,对参加的小组成员进行跟进回访调查,进一步了解小组的成效与小组成员的改变。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建立关系

在正式开展小组前,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电访等方式与招募到12名小组成员建立初步的联系。在小组开展中,第一节活动的目的引导组员、志愿者老师、社会工作者三者之间的相互认识,消除三方之间的陌生感,建立关系。在认识的过程中,通过游戏互动促使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制定小组规范。

(二)服务初期

小组第二节为小组初期。本节活动的目的带领小组成员学习非洲鼓的节奏与鼓点,并尝试着练习。首先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成员再次认识身边的同伴,互相说出对方的名字,共同回顾小组规范。然后,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认识非洲鼓的高低音是什么位置、节奏技巧、练习只有高低音的节奏,尝试学习简单的《粉刷匠》,注意观察组员的练习情况。

(三)服务中期

在小组活动的服务中期里,也就是小组的第三、四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老师持续带领服务对象学习高低音的节奏,持续学习简单的《粉刷匠》、《小宝贝》这两首音乐的节奏。从简单的节奏开始学习,增长服务对象学习非洲鼓的兴趣。同时,注意有的服务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容易拍错高低音的位置,社工和志愿者需要在一旁协助,进行指导。

(四)服务转折期

小组的第五节,是小组的转折期。在本节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服务对象之间发生冲突。随着小组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越发熟悉,有的成员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服务对象会产生一些摩擦,这时候社会工作者会引导服务对象如何跟同辈群体交往,引导学习快的小组成员主动去帮助进度相对较慢的成员。

(五)服务末期

小组的第六节,是小组的末期。在本节小组中,主要是巩固小组成员取得的成果,处理小组成员的离别情绪。在小组中着重观察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否有了自己的小伙伴,与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否有所变通。并告知服务对象本节小组过后小组就结束了,有些服务对象不愿意结束,于是社工告知服务对象接下来还会有相应的周末课程,期待大家的参与。

五、总结评估

(一)过程评估

1、工作人员的表现

采用社会工作者自评、开展小组总结会、督导评估等方式,评估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过程之中存在的不足等,社工进行反思。总体上,社会工作在开展小组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发展模式以及优势视角去关注小组成员的自身的特点,帮助服务对象在小组中发掘优势,促进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到个别成员的沟通行为,发现内在的原因去帮助服务对象去形成良好的社交行为。

2、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开展小组的过程中,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也结交两人以上的伙伴,实现了提升小组成员的社交能力,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的目标。通过小组的归属感,为组员提供了情感支持,利用并发挥他们自身的动手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学会了两首可以参加表演的曲目,实现了发掘他们的潜能,利用优势参与非洲鼓表演的目标,增加了他们的勇气与自信,获得成就感。

3、服务对象的改变

同时,利用前后测评估服务对象取得的改变。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

(1)服务对象培养了对非洲鼓的兴趣。通过非洲鼓小组活动,以及后续的微光课堂等,丰富了服务对象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跟家长访谈发现,有的孩子在家愿意主动去练习非洲鼓了,家长表示很欣慰。

(2)课堂成员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身体协调性更高。通过观察,服务对象在敲非洲鼓的时候能更加利用胳膊带动手腕的力量,同时,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的时候做家务更顺畅了,例如扫地的时候胳膊更协调了。

(3)提高了课堂成员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有所提升。社会工作者通过课堂去引导服务对象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能进行简单的表达,让别人能听懂自己话的同时,也学会能从别人的表达中理解重要的信息。

(4)服务对象的团队意识提升。在非洲鼓的学习中,带领孩子们上舞台表演,引导小组成员更加形成“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意识,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勇气与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加能融入社会。

(二)结果评估

1、服务满意度调查

在每次小组后,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以及家长发放一张满意度调查表,从中发现他们对小组活动是否满意。经过统计满意度调查表,计算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整个过程评分比较高,表明服务对象对开展的课程比较满意。

2、社会反响

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微光课堂”困境未成年人成长小组,不仅是帮助残疾困境儿童学习非洲鼓,更多的是帮助他们在过程中去与同辈群体交往,通过同辈之间去提升小组成员的社交能力。通过非洲鼓的学习,带领组员参加表演等,提高小组成员的勇气与信心,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观众与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收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

六、专业反思

1、发展模式在困境未成年人小组中有一定的适用性

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是通过小组的归属感,为组员提供支持,发掘内在能力,让他们得到接纳和关心;通过表达明白他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生活经历,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会自我欣赏,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了解更多的应付生活困难的方法,这些比较适用于困境未成年人成长小组。

2、利用优势视角去发现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优势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助人自助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助。社会工作者在活动中要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这样也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服务对象。

3、关注细节,及时调整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能关注到一些细节,例如有的小组成员之间发生了争吵,一个小组成员说是另外一个打他了,但是在去问另一个小组成员的时候,他说是因为想打招呼。这时,社会工作者在调节过冲突后应对他们的行为直接指导,社工应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调整服务计划,从而更好的开展服务。

【社工客】教研团队专门联合中国性学会家庭性教育分会委员、性教育高级讲师、社会工作师肖莉珍老师推出《“儿童性教育”系列课》(12节视频课),希望可以帮助家长、社工、老师及从事儿童相关工作人士排忧解惑,有理论支持,有案例说明,通俗易懂,赶紧学习起来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还服务过哪些案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