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童心的父亲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回归童心的父亲

作者:鹿晓兰

父亲出去散步只能推着轮椅行走,步履越来越小,像孩童学走路,走走停停,时而看看蓝天,时而打量路过的行人,时而驻足听听鸟鸣,往返于一座楼间的距离,大约消磨一个上午的时光,无论汗水浸湿了衣背的夏日,还是寒风呼啸的冬天,父亲都要慢慢地走过。
空暇之余,我恳请父亲坐上轮椅,推着他去附近广场兜风,他总是拒绝,“你们工作辛苦,哪能让你们费力推轮椅啊,我慢慢走就好。”他有时还会和流浪猫亲切交流,随身带点食物给它,好像是自家喂养的生灵,自言自语道:“猫、狗、猪、牛、鸡都有人性......”。曾经作为生产队饲养员的父亲总忘不了与家畜家禽共度的岁月,宛如战场上命运与共的朋友一样友好,“我干什么活儿都不怕,就怕放牛羊,因为山上不时有猎虎猎豹出没,牛羊被它们偷吃掉,咱赔不起啊!”父亲声音有点哽咽,从他的言表感觉到他的忧虑与恐惧,而不是我想象放牛的自由与惬意。“那时,我黎明即起,做豆腐多挣点工分”冥想中的父亲眼睛闪烁着光彩,我睁大惊异与敬慕的眼睛,与父亲生活四十多年的我还真不知父亲竟然有这个手艺。我从小吃他亲手种植的蔬菜、瓜果、粮食的醇香,感受过他老茧的手抚慰的温度,还有那慈善的眼神流露的爱,足以温暖我的一生。他曾走路生风的腿脚和有力的双手日渐失去了力量,如饱满的葡萄被小鸟啄食后留下褶皱的空壳。
多年匍匐大地种植庄稼的的父亲挚爱土地、热爱粮食,父亲常喃喃自语:“不干活饭量却不小,越来越爱饿,手拿一个白馒头,不知不觉下肚了。”我拨了一块鱼放他嘴边,他却摇头道:“鱼有刺,我不吃,比不上馒头香哩!”。不爱吃肉菜的父亲,最忠于馒头,手拿馒头宛如钢琴家触摸着心爱的钢琴一样,弹奏着欢快的音符。父亲爱吃熟透的苹果、火龙果。一次,视力模糊的父亲,费力地换穿裤子,两条腿却伸在一个裤筒里,我控制不住地向他大吼道:“您要看清楚,穿裤子都不会了啊!”我夺过裤子教他。随后,我把切好的火龙果递给他,他摇头说不吃了,好像打碎花瓶的孩子,感到愧疚,闷闷不乐。我转身去了厨房,再进来见他吃光了火龙果,嘴边还流淌着红色果汁,我禁不住地笑了,父亲也含着泪花笑了。
父亲爱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是闭目养神亦是陷入了回忆,一会儿又打了个盹,睡得那么香甜,也许他向来和善、知足常乐、无事挂怀才那般安详。他有时也小声地叹息“真是不中用喽,我还能做什么呢?你家的菜刀还锋利吗?拿来我给你磨磨,免费的呀”父亲时隔一段时间就问我,他手拿菜刀,专注传神地用力打磨,时而用手指肚试试利刃儿,时而露出满意的神态,仿佛回到耕耘岁月,重温劳动的美好,打磨着时光流年。
一天,母亲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你爸糊涂了,我问闺女多大了,他说二十岁。”我有点半信半疑,微笑着向父亲问道:“爸,我多大了?”父亲迟缓了一下,眼睛有点红润,笑着回答道:“二十了。”父亲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萦绕,难道是父亲真的糊涂了,不知道我多大了吗?父亲哪能糊涂啊?他话语不多,可句句都没错过啊?“你上班忙吗?孩子学习进步了吧?”“你大哥店里生意好些了,你二哥连续两周加班了,你们有空都来家吃啊......”“老家的七大爷97岁了,还下地薅草呢!”可是,父亲为何说我二十岁?是他的记忆常常停留在二十岁吗?二十岁,是美好的年龄,是风华正茂的岁月,是我读大学的黄金阶段,是单纯的时光,是不知愁滋味的日子。那时的父亲不辞辛苦的劳作,还种着他的庄稼,收获着四季,还喂养着他的牲畜,换来零花钱供我上学。那时父亲还年轻,他还可以卖菜,还可以把收获的瓜果分给乡亲尝尝,还可以拉上满车粮食上交国家,勤劳的父亲总是使不完的劲,乐呵呵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
父亲不糊涂,他想重回孩童时光,从小失去父亲的父亲,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坚如磐石般地度过艰难岁月,勤劳善良的父亲带给我们惊喜与省思。

作者简介:

鹿晓兰,山东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任城区作协副秘书长。曾任《崛起》杂志采编。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齐鲁文学》《当代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联合日报》《山东商报》《鲁艺》《大运河文学》《诗潮》等报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