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中华文明的奠基(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考题组]命题点1 先秦时期文字演变的原因1.(2017·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但当时的文字繁琐,不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A命题点2 儒家思想的特点2.(2017·海南单科,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 根据材料“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答案A命题点3 孟子思想的特点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 据题干可知,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导致“浩然之气”的形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选A项。答案 A[模拟题组]1.(2019·辽宁大连模拟)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A.“道”是万物本源  B.“道”没有形状C.应当“无为而治”  D.“道”十分神秘解析 根据材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得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庄子指出虽无为无形但却是万物的本源,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项错误;据材料庄子认为“道”虽不可口授较为神秘但是却是万物的本源,D项错误。答案 A2.(2019·广东珠海模拟)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汉字解释王“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威权教导子女的父家长。夫“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族“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为旗帜,矢为箭。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注解含义,其中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所以是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故D项正确。答案D3.(2019·山东德州模拟)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解析 题干材料“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C项正确。答案 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福建南平模拟)《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这表明周文王()A.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  B.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C.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解析 “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可知其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故选B项;“周文王治理其地时”还没有孟子,排除A项;“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鳏寡孤独者”不能说明完全没有滥用民力,排除C项;“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儒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答案 B2.(2020·福建福州模拟)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 据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答案 B3.(2019·山东济南模拟)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 B4.(2020·福建莆田模拟)《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 “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项;“《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答案 C5.(2020·河北保定模拟)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解析 诸侯朝见舜,民众歌颂舜,说明舜即位天子是顺应民意,而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说明孟子的天命思想和民本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孟子对禅让制的认识,C项错误;尧舜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D项错误。答案 A6.(2019·山东潍坊期末)《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主张以人为本  B.强调君民共治C.强调贤人治国  D.提倡礼法并用解析A项与材料中“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不符,故A项错误;君民共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礼法,与材料中“先秦儒家”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2019·河南郑州质检)《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解析 根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A项错误;材料主张严刑峻法并非属于仁政,B项错误;材料是统治者的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C项错误。答案 D8.(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慧星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解析 题干中晏婴认为国君实行德政则无需怕彗星,再结合孔子的德政思想存有爱惜民力的含义,故选D项;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是在近代被民权、民主思想取代,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开始起步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而晏婴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西汉武帝以后,排除C项。答案 D9.(2019·河南洛阳模拟)《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出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项错误;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D项正确。答案 D10.(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 据题干“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选D项。答案 D11.(2017年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A、B两项错误,D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答案C12.(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联考)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解析 据材料中不同的学者对《夏小正》记录内容的认识的角度不同,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的差异,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C项错误。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18·海南单科,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答案 (1)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14.(2019·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 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