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献铎:​缅怀我的大妗-董禄杰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缅怀我的大妗-董禄杰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大妗(大舅母)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每每想写点儿东西,纪念她老人家,却倍感落寞和茫然,无从下笔,深深的痛苦和悲凉使我追悔莫及,泪如泉涌。
大妗是社旗陌陂开花寺人,七十年代后居住南阳。
大妗走了,可那些纯真的往事,并没有因为岁月的风尘而失去风采,相反在时光的打磨下,在记忆深处愈发的清晰起来。并点点滴滴汇成一股激流,穿越岁月的长河,澎湃在我的心间,掀起层层波澜。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一九五八年,她的公婆(我外婆)因响应党的大跃进号召,在赊旗镇组织的大炼钢铁工地上突发脑出血,经抢救,保住了性命,可结果是全身瘫痪。当时的家庭情况是:她的公爹是位不在党派的民主人士,社会应酬多;丈夫解放前夕参加工作在外;儿子年幼,程家的所有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大妗肩上。公婆植物人一般常年躺在床上,她每天都要给公婆洗脸、洗脚、洗衣、喂饭、端屎倒尿,每隔几小时都要给翻一次身,寒冬腊月的夜间也要披衣起床,到公婆床前翻身换洗。
大妗和我的母亲,高个子的就是大姈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冬天,大妗也得徒步500多米,到赊旗镇大王庙西寨墙,翻过立陡的河崖,到河边用棒槌捣开冰凌,在刺骨的冰水中洗刷全家的衣、垫等。夏天她照样头顶烈日,来到蚊虫肆虐,人迹罕至,杂草连天的河边,用棒槌拨去热烫死的小鱼蚂虾,在烫手的水中洗刷衣物。全家人的饮用水也是大妗一人到河上去挑。挑水上陡坡崖不说,还得穿越十几米长的寨墙洞(人们为去河边捷径而打的洞口),寨墙洞很窄、低,挑着水得探腰低头才能过去,在此跌倒水洒得人很多,大妗的高挑身材在这里穿行,自然是困难的多,也不会没有跌到水洒的事例,可她能向谁诉说呢?
“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大妗面对全身瘫痪的外婆,日复一日的侍待,4400多个日夜从未间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我外婆12年来从没生过褥疮。房间内两张床,一把椅子,几床被,虽然简陋,但那么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没有异味,当你若置身于此,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全身瘫痪12年的房间。12年来,大妗有一颗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善良之心,演绎了一段“久病床前有儿媳”的真情!她善待老人,抚育儿女,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婆媳间最质朴的情爱,她勤劳,善良,仁慈的美德,看似平凡而简单,却足以感动天地,她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地,坚韧的性格,无私的品德,赢得了亲朋邻里的赞誉。
程家并没有专门的家规家训,大妗却用她的言传身教,将开明家风融入了程家儿女的灵魂里。也正是她对晚辈的耳濡目染中,程家的家风得以代代传承。虽然它没有能变成白纸黑字载于案卷,成为极具仪式感的内容耳提面命,但程家的后代始终觉得这就是程家的家风。
我距大妗家最近,受益也最多,大妗从起居、穿衣打扮、为人处事、勤俭节约……等,在不同场合环境下,于我点点滴滴的讲了多年。如我年幼时在大妗家吃饭,饭桌上掉了许多馍花(渣)和菜肴,大妗就捡起吃掉,有些捡起喂到我嘴内,并向我讲了要节约,不要浪费粮食等日常应注意事项。
在2016年春节时,我去看望大妗、大舅,中午吃饭时,大妗因手颤,使有些洁白晶亮的饭粒掉在餐桌上,我就伸出自己的筷子一颗又一颗地夹起散落的饭粒,送进自己口中。这时,一位从偏远的乡村来客惊讶的说:“大伯,你们城里人生活条件都很好,怎么还捡吃饭桌上的米粒,这在农村也是几十年前的事儿!”我平静地说:“勤俭节约是程家的家风、传家宝。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大妗就捡吃我掉在桌上的馍花饭粒。现在大妗年纪大了,我也捡吃餐桌上的饭粒,大妗会高兴的。”果然,大妗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我这样做,并不是简单地节省几颗饭粒,重要的是,我受大妗教育最多,这时我应该对大妗有一个温暖的爱的回应。
2013年春节前,受大妗的委托,由程家的五大家族(笔者母亲是长女,大舅、二舅、三舅、小姨)代表共同酝酿商定出台了《关于春节期间“走亲待客”有关事宜进行改革的倡议》。
2016年间又按大妗的意愿,整理出了《程范之魏乃玉后代亲缘关系名单》(程范之魏乃玉是大妗的公爹、公婆),该名单系表格式样,代代辈辈长幼排序清晰易懂。
大妗儿孝敬公婆,勤俭持家,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程家每一个家庭的行为习惯,乃至每个人的举手投足。程家清正优良的家风,经大妗言传身教,美德的传承,将开明的家风融入了程家儿女的灵魂里,更是恩惠了程家后代,使他们个人成长成才之路上多了一笔重要资本。
程家的后代子孙,虽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之优秀,却也都学有所成。大妗的大孙女,中科院博士,现在某大学供职。大妗的外孙女留学海外后回国报效,现在北京金融街的白领高管。其他儿侄孙辈中,中科院博士3人,其他名牌院校的博士、硕士站立成行,相聚是群。有上海滩外国独资的白领高管;有南极科考项目的负责人;有央企的领导;有国企的法人;有市级电视台栏目主持人;有市级模特银牌得主;有解放军武警的军转干部;有教育界的精英;有市级劳模;有多次全国考核第一,右手弹音,左手弹吟的古琴全国金牌得主。显然,这与大妗日常的家风教育是分不开的。
大妗的生平故事,处事言谈,在亲友圈中至今仍被广泛传递和分享。我很想把她一切的一切都倾注于笔端,然而那是十天十夜也讲不完的故事啊!大妗,可知您的娚儿,未及成字,泪已潸然……。
民族公墓泪湿襟    娚跪墓前欲断魂
裂肺顿足无处见    抢地呼天阴阳分
二〇二一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甥儿谨以此文,恭作祭文,敬献馨香。愿大妗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永远活在我们后辈人的心中。
甥儿的情怀,也寄寓这清明节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曾献铎,社旗县赊店镇人。其作品文风严谨朴实,既有冷静的逻辑思辨,也有浓郁的情感张扬。尤其是对秦晋商贾商业文化积淀的挖掘,更独具特色。其作品《茶庄相公的一天》、《晋商的起源与发展》、《常家银匠楼》被山西省《茶道商魂》全部录用,其他作品也多在南京《老年健康》、南阳晚报、社旗《大码头》、《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杂志见刊。

(0)

相关推荐

  • 一个家庭“富”不起来的三个原因,有一个,都要警惕!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有些家庭明明实力相当,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另一家却是在走下坡路. 更有甚者,很轻易就把好几代人共同奋斗才换来的兴旺果实,毁于一旦. 因此,家庭的富贵兴旺,不光是 ...

  • 【河南】刘雪燕:精品美文《家风》

    家风 <智泉流韵>特邀作家:刘雪燕 周恩来的子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伟人的家风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

  • 曾献铎: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作者 |   曾献铎 ...

  • 曾献铎:赊旗镇的传统风味小吃-五香油茶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赊旗镇的传统风味小吃-五香油茶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乡土 ...

  • 曾献铎:蹉跎岁月四周年庆典群友群星闪耀纪实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蹉跎岁月四周年庆典 群友群星闪耀纪实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

  • 曾献铎:怀念故乡的土寨墙

    ‍ ‍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怀念故乡的土寨墙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 曾献铎:二十年前,我在《梨园春》现场看演出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二十年前,我在<梨园春>现场看演出  作者 |   曾献 ...

  • 曾献铎:赊旗镇的饮食风味名店“素菜店”

    ‍ ‍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赊旗镇的饮食风味名店"素菜店&q ...

  • 曾献铎:​浅仪赊店文化广场的建筑智慧

    ‍ ‍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浅仪赊店文化广场的建筑智慧 作者 | 曾献 ...

  • 曾献铎:赊店古镇街道改造,我是亲历者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赊店古镇街道改造 我是亲历者 作者 | 曾献铎 原 ...

  • 曾献铎: 陈德远在赊店卖针,吆喝得比唱莲花落的都好听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陈德远在赊店卖针,吆喝得比唱莲花落的都好听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