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二)


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二)
作者/张辰罡(河南宝丰)
三
医药界尊奉“医者仁心”。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世间病痛,自古就倡导了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意思是上等医生能医治国家的弊病,中等医生能医治人的弊病,下等医生能医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这是医者的职责。形容医德高尚的典故:其一“杏林春暖”,指杏林春意盎然,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相传每当杏熟的时候,郭氏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摘杏者,不收银钱,需用粮食交换,然后将收到的粮食,悉数用于救济来看病的贫穷百姓。乡民们敬佩郭氏的人品和医德,便增送“杏林春暖”的牌匾悬挂医堂门口,以旌贤德。其二“悬壶济世”,指古代颂誉医道者治病救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位卖药的老翁,拐杖上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待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但见里面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流水潺潺,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十余年,原来“壶中一日世间一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者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却保留了下来。

先前,行医者医药是分开的,就是医治和用药分开,医只是医诊开处方,药不随医,避免了行医者的商人私心,唯恐因谋财而失德。古代习医是有严格规矩:行医关系到人命,要品德诚实而不虚伪、性格沉静而有恒心、真正知道长阴功乐趣的人,方可随医师见习医道,立下学医志向,遵循医德操守。初学者每天早上要面对《先天图》静坐,诵读品味《孝经》《论语》等打好做人基础。渐有资力者再遍及《四书》内容和《易经》,以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这些不必精读强记,但要理会大意。因为医出于儒,不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变化贯通。而《医学入门》的内容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须一字不漏,如同自己口述出来一样。学医者还要触类旁通,广泛阅读经典而知其理,然后专攻其一,熟读后潜思默想,才能深究书中意义。有疑难之处,就要检阅古今名家方书来增广见闻,或者向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之士恭敬请教。学中医方药不外乎《神农本草》,学中医理论不外乎《素问》《难经》。医者要养成每天五更即起,清心静坐,再诵读儒书来清理杂念。诊视病人病症先问起于何日,再从头到脚根据伤寒初证、杂证的辩证方法以及内伤、外感的辩证方法逐一详细询问。病人病症虽重,但如果门类明白,医生不诊脉也可以开方;病人病症虽轻,但如果难以分类,医生就必须仔细察脉。医生诊脉时,男病人要先左手后右手,女病人要先右手后左手,以顺应阴阳升降的气机。先一指单按,以便了解各经病情,再三指总按,以便决断病情总的虚实死生。医生诊脉后一定要对病人说实话:病情是虚证,还是实证;是可治、易治,还是难治;再说出病人有几分证候,来验证自己诊的对不对。如果有说的不对之处,医生应该坦诚请求病人帮助,不可牵强附会,文过饰非,务必从容再议,不可气急败坏,以至于恐吓病人。如果诊视妇女,医生必须托病人亲属询问病人病症、神色与舌苔,以及饮食情况。然后随病人所便,如果病重就在床边隔着帷帐诊脉,如果病轻就在门外隔着门帘诊脉,而且必须用薄纱罩住病人手部。贫家不便筹措,医生袖子里自备薄纱。对于寡妇闺女,医生更要尊敬谨慎,这不是小节。讨论病情时,医生要明白开释论证。断定病症是内伤?还是外感?是属于杂病?还是属于阴虚?是内伤而兼几分外感?还是外感而兼几分内伤?议定处方时,医生要根据当前脉象拟定处方,不可稍有隐秘。要根据古代成法,再参酌气候时宜、病人年纪、病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以及病人曾经服药与否,女人要考虑经水胎产,男人要考虑房室劳逸,虽然本于古却不泥于古,真的如同见到病人脏腑。这样既打消病人的疑虑,又不至于自己失误。在用药之际,医生尤其应该仔细,要写清某经有病、以某药为君药、某药为监制药、某药为引使药。至于丸剂成药,医生本来就应该自己制备,以便药物的新陈炮炙一一合乎规范。何况紧急丸散,病人家岂能仓促采办?但是如果病人家一定要自己制备,医生应该听从病人家意向,这时必须根据《本草》写下按古法制药,不可独出心裁逞巧,使药力受到损伤。在病机稍有疑难之处,用药不甚见效时,医生姑且在五鼓清晨清心静坐,潜心推究病源,再次为病人诊察改方。为病人治好病,这是医生的份内事,纵然医生不求功名利禄,全凭行医养家糊口,也不可过份索取钱财,只能听任病人家酬谢。如果病人家较为清贫,医生要分文不取,这尤其体现医生的仁义和清廉。因为病人不能回报医生,天一定会回报医生,如果医生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行医,他的医术才能高明、才有奇效,否则有违天意,必遭不祥。
开诊所的郭氏后裔有个“病同异医”故事:话说一位拾破烂的老妪脚崴后,来到药铺医伤,先来后到是医生看病的规矩,可轮到老妪时医生却说:“先给别人看,你再等一会儿。”老妪不悦,心说“别看我穷我也带着钱来看病的,又不是花不起钱”。医生也不理会她,仍给比她晚来同样崴脚的一位富婆,开了红花油,内服、外敷等计八十多元的药,并告知在家安养一周崴伤即愈。待看病的人都走后,医生慢条斯理地对老妪说:“你回去吧,你的病不用花钱,回去割些'葛巴草’晒干熬水洗脚,三天即愈。”老妪说:“为啥不给我开药,我又不是没有钱?”医生说:“我给穷人看病从来不要钱,这是我的规矩。”老妪遵医嘱而行,三天后果然病愈。
四
扁鹊所创的“鬼门十三针”是针灸学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是中医针灸中的神奇所在,专治百邪癫狂,从现代医学讲就是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这也是郭氏祖传之法。该针法吸取各类针灸精华,利用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针到病除疗效独特,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鬼门十三针”的玄妙之法仍然受医者敬重,但能灵活运用者已了了无几。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记载,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再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祛病除邪,愈后永不复发,堪称医学神技。结合中医针灸,对抑郁症、失眠、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神奇治疗效果。它的医理是,通过鬼门十三针打通心经,心主神志,心乱则神志不清;选督脉等镇静安神;选脾经,气血通,精神好;选胃经主食欲、强身体,调节情志;选肝经通疏泄,抒发情绪;选胆经醒脑,治头晕目眩;选肾经祛失眠多梦。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疏通经络,打通经脉,让气血畅通,控制调理病情。
采用鬼门十三针的同时,还需引入耳穴埋豆疗法。耳在中医上不单纯是一个听觉器官,它是人体的一个倒置,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埋豆可配合鬼门十三针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取耳穴埋豆,具有镇静安神,调节情绪的作用。对精神分裂症、失眠症、抑郁症、躁狂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病症、疑病症、药物依赖、神经性厌食、性心理障碍等,特别对心理障碍者有特殊疗效。
秘不外传的针灸穴歌: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认明,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鬼门十三针在古代就属于禁针,因涉及因果,非大功德者不可轻用。如涉及直系血亲等关系,愿自承因果,也要以协调和化解为主,若实在无法化解只能用强,不留后患。十二针封住后,在患者周围百米内搜寻突兀的物品和死物,请刚烈者武断用火烧之,之后再针舌底最后一穴。施术者易损阳寿或断子嗣,郭氏医生恐贻害后代而禁用。但郭氏医族中,最为高妙的是“神奇移疮法”,俗称“截药”或“移毒丹”,即给疮毒肿瘤搬家的古传秘方。俗话说:“名医生不治癣,治不好要丢脸。新医生不治疮,治不当见阎王。”疮若生在多骨处,或生在不宜手术之处,就用此法把它搬到骨少的地方,等疮破再搬则无效。更应注意的是,向下搬容易,向上搬难。此为郭氏疮科家传极秘之方。处方:蜗牛四分,寸香二分,蟾酥二分。用法:共为细末,用少许清水调之,用笔蘸此药水划道,将欲搬之疮圈住,接着圈再划一道,至欲搬到的地方,再用小针将此处轻轻剌破,点一点同样的药水,再用小膏贴住,一二日即从此处透出脓毒,其原疮处亦随之自消,此法虽简效果惊人。用此法治疮需辨明病变病位的归经,循经而搬其效果更佳。所以说,民间老中医先生最重要是讲“医德仁心”,其次是重“医术疗效”。因而,郭氏医者在德行修为方面历代倍受百姓赞扬。在各个医堂中都有数间洁净房屋供病人居住,每家都有主医接待病人,鉴定病情,制定医治方案,然后由助手协作,而且全部免费诊治,免费吃住。待病人痊愈后随心随意给些费用,富者多给,贫者少给或不收分文,全凭良知而行。因而,每个医堂在四月廿八扁鹊庙会时,总有很多百姓为医堂送来各类物资:山里送来木料、药草和山珍,岭上送来花生、黄豆和芝麻,平原送来粮食、蔬菜和瓜果,还有各类的生活用品等,总之是有什么就送什么,无论药堂是否需要,自己生产什么就送来什么。若医堂想建客房主料备好时,定个时间各路工匠工友自发到位,且自带干粮,活干完就走,堂主有时也不认得是哪村来的干活人,肯定都是在此医堂受益的“还愿者”,这种风俗令人欣慰,让人感动,这就是先前民间中医们享受到无限尊敬和爱戴的福报。
有次医堂建房半个月,有个年逾不惑的中年妇女为匠人做饭忙活了半个月,堂主问她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女子笑笑说:“别问了,我的命是你救的,要不是您老人家我早就没有了!”堂主诧异,总想不起什么时候救过她。原来,一年前这位女子到县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说“你回去吧,别花冤枉钱了……”女子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郭氏医堂。堂主对她说:“世间有此病,必有治其药,老天不会无缘无故害人,你这病是日常生活习惯不当造成的。若想活就听话,别把药当饭吃,应该把饭当药吃,只要把饭吃对病就好了。”之后,女子听堂主的话:“戒肉限盐吃素食,拒辣绝姜多吃蒜;熬茶做饭天天喝,白花舌草半枝连。”她自己采药堆放家中,每天熬两大锅水,在家做饭也用此水,下地干活携带此水,走亲戚时吃别人的饭,喝自带的水。一月后病症渐轻,三月后病症锐减,半年后病症消失,到医院拍片症状皆无,五脏内扩散的癌细胞没有了。医院医生曾经说“花一百万也治不好的癌症”,就因得到堂主的指点,没花一分钱痊愈了。听说堂主盖房子,女子背起行李带上厨具就上阵了……

由此可见,医生功德无量,“医者仁心”比天大。而今郭氏本族在经济大潮冲出下,亦从不迷茫,毅然坚守医德医术。但也有违心的时候,那是在动乱年月不得已而为之。谈及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黑帮,首先想起的就是“青帮”,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金荣和杜月笙,但有个人要远比他们两个厉害,这人就是张仁奎。他是青帮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黄金荣的师傅和杜月笙的师公。张仁奎早在北伐的时候就开始在各地招收门徒,而且他在招收门徒的时候,往往能够给出很高的条件。对于许多的穷苦人家而言,这份条件足以让他们心动,因面张仁奎借此在上海滩占据鳌头。在发展青帮的时候他并不是毫无背景的,曾经跟过北伐头子冯国璋混过,因此他才有那一份魄力与见识。张仁奎对于手下的教导非常严苛,逐渐成为建立青帮的根本。在青帮发展壮大之后,张仁奎几乎脱手不干,但是对于青帮的弟子,他们依然需要恪守门规,若有悖师门者将得到严厉惩罚,因此这也是青帮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1925年1月,张仁奎做六十大寿,前来祝贺的军界、政界、商界、帮会等知名人士达八百多人。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也派人专程送了副亲自撰写的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社会各界称张仁奎为“张老太爷”,极为尊敬,在他62岁时借故年老体衰,向蒋介石提议辞去军职,寓居上海,时不时收些徒弟,当然,对方必须有一定社会地位,闲杂人等一概不收。但他更在意的是身体健康,因为看到身边的豪绅官僚一个个因陡然中风获病,风光的身影再也无法彰显,甚是后悔沮丧。随命管家物色个人保健医生,言明要高超的老中医做专职,为他的身体健康负责。
上海滩“回春堂”药行座诊的老中医就是郭氏族人,张仁奎的管家对其说:“你座堂每月奉银十块银洋,还比较辛苦,给张老太爷做保健医生轻轻松松月奉三十元。”郭医生谨守医德,要为百姓疗疾,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愿“受困”伺候某一个人,故决议不从,但半月后郭先生不得不屈节毁志而前往。原来,管家信知儒医皆有医世之仁心,不会轻易改志专职一人,所以,管家动用各路势力采取措施,逼其就范。医生之女想考上海女校几次未果,蓦然校长发专函录取;长子在公司打工,近日老板破格提拔重用,薪资翻倍;次子学业未毕,酬其所愿破例招为警察;妻子市场购物时总能获得廉价优质商品……全家人皆知是张老太爷的管家所为,继之督劝先生“必须为之”,无奈的郭先生不能携家外逃,其实也跑不了,只有违心答应前往。为对得起薪金,郭先生对张仁奎的身体做了全方位的察研,最终给其制定了康体方案:每天早晚各食九粒豆大的药丸,令其潮红的脸庞渐渐恢复了常态,气力舒缓,精神倍增。张仁奎问起药丸时,郭先生说:“你们上层人士饭局较多,身体吸纳的营养物质过剩,引起阳盛阴衰,故多造成中风瘫痪而丧失身体功能,致病、致残或致死。所以,我给你配的祖传药丸以补阴为主,阴阳平衡,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康健。”遵循约定,郭先生每月外出三天炮制药丸,雇主不许跟踪偷方。张仁奎在郭先生的护理下,身体健壮,寿高八十岁,比同龄官绅增寿二十年。号称“增寿还魂丹”的郭氏祖传“秘制药丸”,其实只有两味物质加蜜柔和而成:苦胆汁与绿豆面。局外多位富商官宦,暗示郭氏高价获取“增寿还魂丹”,唯恐违约遭祸被郭氏一概拒绝……

作者介绍



特此声明
投稿邮箱:1493061055@qq.com
咨询热线:18537586630(微信同步)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