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Bennett / Rolando)手术治疗!

第一掌骨骨折发病率仅次于第五掌骨骨折,占所有掌骨骨折的25%,在第一掌骨骨折中,约80%为基底骨折。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分类
A.Bennett骨折;B.Rolando骨折;C.关节外骨折
本文主要阐述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两种经典类型:Benntt骨折和Rolando骨折的手术治疗。

Bennett骨折
Bennett骨折是指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内部分骨折合并第一腕掌关节半脱位。由爱尔兰医生Bennett于1882年首先描述而得此名。该骨折的特点是第一掌骨干受无拮抗的拇长展肌牵拉而向外侧移位,引起第一腕掌关节半脱位;而第一掌骨基底部内侧突起部的骨块受腕掌侧斜韧带的附着,保留在原位。
Bennett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进入腕掌关节内;骨折内侧可见一三角形骨块;骨折远端受拇长展肌的牵拉而致腕掌关节脱位。
一、解剖学特点及损伤机制

第一掌骨基底部与大多角骨衔接,构成第一腕掌关节,关节呈鞍形,使拇指的运动范围更大,但也导致稳定性较差。骨折后,骨折近端内侧骨块因掌侧斜韧带或掌喙韧带的附着而保持原位,而骨折远端因拇收肌和拇长展肌的牵拉作用而向背桡侧脱位或半脱位。

Bennett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打击或传导暴力所致,但大部分是由间接力量导致的,如摔倒时拇指过度外展或外力撞击握紧的拳头。跌倒导致Bennett骨折的发生率与机动车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导致的发生率相近。

二、临床症状及检查
Bennett骨折时,患者第一掌骨基底部疼痛,第一腕掌关节功能丧失,通常伴有急性血肿和炎症。临床表现包括拇指功能下降,握拳无力,拇指运动范围下降,可能会出现拇指缩短以及掌骨骨擦感。检查应以视诊开始,在手的休息位或屈曲位时可看到手部畸形,其次是拇指主动、被动运动明显下降,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做抗阻力检查,以评估手指肌腱功能。如疑似骨折,必须行拇指X线平片检查。检查手部损伤特别是间接损伤时,务必全面检查,排除潜在的与之相连的复合伤,以防止漏诊。
三、手术技术
1.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
Bennett骨折复位后经皮克氏针跨关节固定需固定4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克氏针并开始康复训练计划。Spangberg和Thorten将克氏针置入远端掌骨,然后通过牵引装置(由框架和橡皮筋组成)牵引,以维持骨折的复位并进行固定。
Lutz等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和拉力螺钉固定,随访7年发现,两组患者在掌指关节疼痛、关节运动范围以及手部力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waizumi 等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12例Bennett骨折(>2mm移位),将第1根克氏针平行于拇指腕掌关节间隙钻入,将掌骨与基部碎片固定在一起,随访51个月发现,大部分患者术后影像学表现佳和后期功能恢复良好。
Adi等采用改良的Iselin技术通过外部连接2根克氏针固定Bennett骨折,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随访16个月发现,11例患者愈合良好,2例出现畸形愈合。改良的Iselin技术具有微创、稳定的优点,患者可早期活动,克氏针在门诊即可拔出,无需二次手术。改良的Iselin技术适用于所有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无论关节外还是关节内骨折。有学者根据患者的预后以及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认为,螺钉固定或钢板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骨折的效果相似。但考虑到手术时间和相关费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是治疗第一掌骨底基底部骨折的首选,这种方法的成本低,骨折愈合后可早期拔除克氏针,对患者的伤害小。
2.开放复位加内固定技术
切开复位包括直视下钻入克氏针或放置微型钢板,拧入螺钉,维持复位或张力带结合钢丝固定,切开复位后仍需要石膏夹板固定,治疗4周后取下石膏后行功能锻炼。Lutz等指出,Wagner技术适用于近端较大骨折块的骨折,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更适用于不易复位的Bennett骨折或克氏针不易固定的掌骨基底部骨折。

部分研究表明,切开复位的满意度高于闭合复位。Thurston和Dempsey指出,复位后骨折移位小于1mm者日后功能恢复的更佳。
Uludag等采用螺钉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9例Bennett骨折,随访15个月发现,骨折全部愈合,解剖复位良好,无关节炎迹象,患者疼痛减轻、运动范围增加。Brazier等对35例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骨折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比较了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研究认为,开放复位固定后患者拇指的活动度更大。因此,内固定是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及关节内病变的一种适宜技术。

Rolando骨折
1910年,意大利外科医师Rolando首次描述了第一掌骨基底部的“Y”型关节内骨折模式。虽然“Y”或“T”型骨折是经典的模式,但目前“Rolando 骨折” 一词包括了第一掌骨基底部所有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Rolando骨折需要与Bennett骨折进行区分,后者是指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面两部分骨折,小的骨折块位于掌尺侧并通过韧带与大多角骨相连,大的骨折块因韧带的牵拉而发生桡背侧脱位。
Rolando骨折:为第一掌骨基底部T或Y型粉碎性骨折,可伴有关节半脱位。
一、损伤机制

当外力作用于掌骨的纵轴方向时,损伤力沿第一掌骨骨干传导至基底部,由于第一掌骨背侧关节比掌侧关节对外力具有更大的抵抗力,使掌侧关节面形成更加锐利的角度,致使第一掌骨基底部撞击在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上,造成基底部由内上斜向外下方劈裂,在极端应力情况下,发生粉碎性骨折,形成经腕掌关节面基底部的 “T”和“Y”型骨折,骨折线从关节表面中心附近点延伸到掌骨干的掌侧面,主要包括三个骨折部分,基底部的背侧和掌侧以及骨干部。
骨折后,前斜韧带、后斜韧带、掌骨间韧带将掌尺侧骨折块维持在原位,但内在及外在肌腱的牵拉可以引起第一掌骨骨折块分离移位,拇长展肌、拇长伸肌可以引起背侧半脱位或脱位及近端移位,拇收肌可以引起内收和屈曲移位。因此,Rolando骨折一般伴有第一腕掌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
二、手术技术
1.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
文献报道主要有三种方法:关节外固定、经关节固定及髓内固定。
  • Wiggins等提出将克氏针从掌骨颈钻入,经髓腔固定于大多角骨;

  • 刘印文等应用2枚直径1.5mm克氏针分别从掌骨干背侧交叉进针,针尖斜向大多角骨方向,克氏针跨过骨折线后继续进针,直至穿过大多角骨;

  • 班照楠等用2枚直径1.5mm克氏针从第1掌骨进针,固定在第2掌骨上。第1枚克氏针在掌骨基底骨折线远端0.5~1.0cm处进针,固定第2枚克氏针时与第1枚克氏针保持约20°~40°的角度以增强稳定性;

  • 冯炜等用2枚平行克氏针固定第1、2掌骨。

以上方法均在透视下闭合复位行克氏针固定,术后拇人字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取出克氏针。这些方法相对较为简单,与固定相关的风险较少,报道的疗效非常满意,但以下问题应引起重视:骨折可能在非解剖位置上固定而发生关节内台阶和关节畸形,且在固定期可能发生再次移位。这可能会导致第一掌指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复发,或继发性退变,最终导致拇指疼痛和活动范围减少。

2.切开复位内固定
钢板固定:目前通常使用微型T钢板和螺丝钉固定。手术以第一腕掌关节为中心做一弧形的桡掌侧切口,骨膜下剥离,打开关节囊,直接显露关节面,复位骨折。术中注意避免损伤切口桡侧的桡神经分支,尺侧的桡动脉掌侧分支及第一掌骨近端的拇外展肌和拇对掌肌。
复位后用克氏针或复位钳维持关节近端骨折块的临时复位,通过X线片或直视观察掌侧基底关节对位情况,无异常后微型T钢板固定,大的关节骨折块可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块较小,直接用克氏针固定,尾端置于皮肤外。
一般没有严重粉碎骨折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较好,它有助于外科医生控制关节复位,并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和早期康复。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关节面的尝试往往令人沮丧,甚至是不可能的。
克氏针固定:当骨折粉碎较为严重而不允许用T钢板进行良好的固定时,最好使用克氏针。方法是使用2枚克氏针平行于关节面插入,将修复的干骺端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在骨干上,并从桡骨远端取骨移植填充所有干骺端空隙,支撑关节面。此方法仅由克氏针提供稳定性,对于小骨折块是不够的,可以与外固定器结合使用达到稳定。
3.外固定器
在国外,外固定架固定常用于第一掌骨基底部的骨折,研究多集中在Rolando骨折。Rolando骨折的治疗难度较Bennett骨折大,晚期患者易患关节炎,且功能恢复不良。
Niempoog和Waitayawinyu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6例Rolando 骨折,效果满意。固定后4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并具有良好的运动范围。El-Sharkawy等使用动态外固定架固定治疗7例Rolando骨折,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患者拇指运动范围良好,手部力量无明显下降,影像学检查未见骨不连。Houshian 和Jing采用外固定架和克氏针固定治疗16例粉碎Rolando型骨折,20个月后随访发现,患者的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资料:
[1] 孟琳,曾庆刚,马建华,马华. Bennett 骨折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8,24(21):4261-4269
[2] 许福生,张伟,程安源,夏平. Rolando骨折的治疗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8(7):517-520
[3] 卫武军 ,史继学,曹俊乾,王炳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 X 线分型及鉴别诊断[J]. 现代医用影像 ,2018,27(6):1897-1898
[4] 百度文库《Bennett骨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