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顺 | 在安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表彰暨安阳原创诗文赏读会上的讲话

总第1310期

图|王咏梅
版权©️归原作者
今天是公历2021年1月29日,阴历鼠年腊月十七日,再过几天,2月3日立春,很快就是春节。年终岁尾,这以后的几天,从传统上来讲每一天都有比较神圣的意思。加上疫情防控形势,市图书馆、文广体旅局能够安排这样的一次重要活动,体现出的是高度重视,是满腔热情。这样的时刻,让我发言,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感谢领导和朋友们的安排,首先真诚祝贺接受表彰的各位阅读推广人并感谢市图书馆对安阳作家、作者们文学作品的推荐和推广,这是精神含量很高的荣誉。




下面我发言,主要想说两层看法。
一、图书馆的“安阳文化大讲堂”和“安阳原创诗文赏读会”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的古城,这些活动是能够拿得出手,能够与安阳之外进行交流的高质量公共文化项目,是为安阳争光增分的项目。再一个,说老实话,讲座和赏读真正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艺术、文学这样高级的精神食粮通过演讲、朗诵、赏读的方式,如春风,如清流,在人们的心灵上吹抚、扩散、流荡。尤其是2020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整整一年,疫情让人们焦虑。本来好好的,突然从自然界跑出来这样凶恶的肉眼看不到的强大的敌人,把全世界都搅乱了。当然,我们不幸中也万幸,生在中国,有这样好的社会制度,这样好的遵守纪律的人民,我们的防疫之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中央概括是人民满意,世界公认,可以载入史册。但是作为具体的一个地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艰难而且焦虑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图书馆在遵守防疫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及时安排了很多活动。现在回忆当初的那些日子,志同道合的作家们、文友们、市民们,大家戴着口罩走进馆前广场,走进楼内,不握手,用眼神和肢体表达问候,文化碰撞,心灵感应,以激动和坚毅的神情,投入各自的岗位和各自的工作。在自然灾难的黑云之下,这是多么神圣和令人难忘的场面!在安阳市区东部,一片高低不同的现代化建筑群中,这一个斗型的符号性极强的建筑,难道不是正在向周围、向天空散发着人类文明的精神之光吗?!从中外历史来讲,很多例子足以证明,越是身处灾难的时候,人类越需要文化,需要精神的抚慰。可以说,我们安阳的大讲堂和赏读会在疫情下对于帮助人们抚慰心灵,渡过难关发挥了可贵的作用。包括不能现场进行的,通过网络朗诵,一些活动的反响长期在网络上传播,其声音和影响从未中断,中间流布的是文化之光、文学之光、精神之光,也是人类文明之光。所以,我们应该向举办活动、参加活动的人们致敬!



二、赏读会和大讲堂作为一个文化复合体,已经富有生命,正在茁壮成长。在图书馆和王咏梅副馆长的组织和感召下,作家、书法家、朗诵家、学者、文化艺术人士、新闻及新媒体朋友,安阳多方面的优秀人士汇集在这个平台上,各显其能,共展风采。大家一方面贡献才智,一方面相互学习,同时跨界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成长。首先是图书馆的这些文化项目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汇集多方智慧中,已经成为一棵根深叶茂的文化之树,这让我们想到太行山中一些大树的生长情景,树大之后,树下已经生成肥沃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草木、春花、秋霜等诸多元素形成的一个小气候,实现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图书馆的业务正在扩大,包括今天活动的所在地甲乙丁书店就是馆外的新平台,不仅有线下活动,还有网络上的延伸,包括图书阅读推荐活动、拍摄网络节目等,确实是品种增加,内容丰富,风华正茂。
其次,一些朗诵艺术家在这个平台上拥有了更多的听众,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朗诵、诵读、吟诵等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安阳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已经成为安阳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支生力军。


其三,作者、作家、学者、赏读的讲堂嘉宾也因此被更多读者熟知。一些文学作品、艺术品,得以更深入地走向生活,走向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更好地实现了文学文化的基本功能。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艺术家们个人水平的提高,有点同学相长、教学相长的味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布衣先生,即原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希社先生,他是图书馆活动的重要嘉宾,也是赏读会作品的重要作者,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最近从网上发现,他写太行山桃花谷的文章被全国数十家高中学校做为学生考试题,有的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划入阅读范围,这是很高级的肯定。刘颜涛先生2019年底在图书馆大讲堂讲书法,成为一个持续发酵的文化事件。先是听众中有数十人写感受文章,而后北关区区委、区政府在健康路彰德文化街为他建立“刘颜涛书法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街谈巷议,影响进一步扩散。接着颜涛先生出版感受文章汇集,在石板岩桃花雅居举行发行座谈会,安阳内外数十名文化优秀人士共赴雅居,引起强烈反响;之后陈才生教授为彰德文化街撰写碑文,刘颜涛先生亲自书写。现在这条街,这个工作室,这座碑已经成为了蕴含很大信息量的文化所在,健康路163号也成为传播广远的文化地标。特别是全国数十位书坛高手、艺术大家与这块碑遥相呼应、写诗作赋,给刘颜涛寄来自己的和应之作,这些衍生出来的与安阳紧密关联的书法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显示出他们对于安阳、对于书坛的历史文化意义。说实话,在我看来,其发端者,应该追溯到图书馆的那次书法讲座。赏读嘉宾杨景龙教授《岁月留痕》诗集还未出版,就引来了国内好几位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学者写文推荐,赞颂声音甚高,网络点击据说已突破十万。多次做赏读嘉宾的陈才生教授、中国作协会员王兴舟先生近年来创作大量的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才生弟最近写太行山淅河的文章,写水之酝酿、水之初发、水之出山、水在平野的各种状态和情景,笔墨劲道。兴舟先生的文化散文在《安阳日报》被持续连载,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才子扶风的作品多次被赏读,最近一篇《痛饮一瓢风》,以西部的戈壁滩和祁连山、昆仑山为背景,一个文人孤独而狂放的灵魂,且行且吟,吸风餐露,御风而行,吐纳山川,汲取精华,真是挡不住的才情。多次为活动做主持的赵亚明、刘娜娜,既是作家,又是安阳文化传播方面的名人,她们写人写物,写文学评论,文章见识高,辞采美,在安阳文苑独具风格。江月,是语文高级教师,从前不认识,因为读她写刘颜涛的白发而佩服她的文字。她的“江月之声”公众号佳作频出。徐静,即风雨薇,安阳有名的女词人,也是图书馆活动的生动分子,她入驻太行山峡谷数个月,边工作边文学创作,其主持的“聚力阅读”公众号粉丝遍布全国350多个省市地区和二十多个国家,公众号广告已做到了大上海的繁华闹市地标性位置。郭艾荣,曾在图书馆举办新书发布会,最近一篇《太行是先生的书房》,六七千字,安阳日报用差不多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中间说到我,现在提起似乎不好意思。但她不是写某一个人,是写在王咏梅副馆长带领拍摄小组,攀登太行山巅,拍摄几个文学人物产生的现场。山高沟深,残垣断壁,小组人员自带干粮,晚上天黑的看不见路时才下到山下村上,非常辛苦。记录文学现场,追寻文学之根,同时也是对生命、对社会最底层作出的文学梳理与感悟。郭艾荣此篇文笔达到了她写作中的一个新高度,她的这个进步也应该追溯到图书馆赏读会上关于对她“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赏析。王咏梅副馆长作为这些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辛苦组织,无私服务。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她个人的文学才情,丰富的艺术情怀,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佩服和赞扬。工作之外,她写了很多个性化强的文章,即景刻画人物,即时摄取场景,特写、刻画入木三分,笔下生出静美图画。写山顶上一位七十多岁老妇人的贵族气质,写她的眼神、写她的羞怯、写她仰头转身的风韵,尽透山川之美、人性之美、风月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原谅我不能一一例举,总之,图书馆大讲堂和赏读会已经成为林木森森的文化高地,四句话:平台之上,土地肥沃,花繁叶茂,蔚然成林。
最后,年关将至,我给大家拜年:鼠年已去,已往矣;牛年可期,大吉祥!谢谢各位!
2021年1月29日

作者简介

唐兴顺,河南林州市人,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河南省作协理事,安阳市作协主席,林州市作协主席。早期写杂文、政治评论,作品多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学习与研究》等报刊。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曾连续刊登其三篇作品。主要杂文作品有《官气也有捧出来的》《把资本主义展开看》《无事的官僚主义》《时代呼唤政治家》。后转向写散文,作品多载《十月》《美文》《散文》《散文海外版》《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等。代表作有《伤残的葡萄》《曾是故乡》《大道在水》《致女儿书》《欲明真相》《太行九记》《花草档案》《顶上先生》《上帝的雕塑》等,有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选登在“特别推荐”栏目,入选年度散文排行榜,并被多种全国性文学选本收录、转载。散文《看谷子的老人》入选2016年浙江高考模拟试卷。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2012至2014年连续三届获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出版散文集《大道在水》《云中牧》《山中人语声》。
近年多写小说,长篇小说《陌上花》被《长篇小说选刊》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 于2017年12月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全省优秀文艺成果奖,并被列入2017年度安阳市十大文化旅游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