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不下十遍的一首好诗:云乡烟雨的《旧物》
头条号里读到一位普普通通的诗人@云乡烟雨写的一首《旧物》,觉得十分好,反复读,反复感动。
一流的好诗就是这样的,它的诗意,它的一个意象,甚至此语境下的一个词,会不由分说打动你。
每当此时,读者在作者精心打造的诗意花园中,被那些生动的、生机的字词句碰撞,激活审美感性,荡漾生命情趣,或欢喜,或哭泣,这是多么好的阅读体验!
《旧物》
会是一截土壁
说倒不倒
会是一把遗弃的椅子
险些包了浆
会是春逝夏至的一地落花
串起童年事
会是一个归乡人
打不开的锁吗
是陈年的一副印象画
你想自己走进去
是一截辨不清年轮的老木头
你要从中找寻逝年华
是一座形象的城
你已然成抽象的问路人
老物件越来越近
主人越走越远
在哪里能再次遇见
(在暮色处,还是在黎明时)
嗯,这首诗的好处很多,我不忍细解。深入和全面的剖析会成为手术刀式的破坏。我只以意会读其一点:这首诗写出的“分界”感。
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样借旧物这一词汇来写出的分界感的:
土壁的倒与不倒之间是生与死的分界;
椅子包浆与不包浆是两种命运的分界;
春逝夏至,既是时间的分界也是童年与成人的分界;
锁,是打开与封闭的分界;
印象画,是某段记忆、情感的分界,是再回不到从前的分界;
年轮,岁月与年华的分界……
“是一座形象的城/你已然成抽象的问路人”,这句更妙,城是分界,是往事与现境的分界,是爱人与陌路者的分界……问路人一词精妙!
越来越近、越走越远……近与远的分界;
“在暮色处,还是在黎明时”,暮色与黎明是分界……
这个“分界”是什么?可作多种形而上的转喻去审美。我以上所解读出的内容,也只随意抽取诸象之一,实际上都可以换成很多不同的内容。每个人读诗都要去放纵自己不同的感觉。好诗的一个标准就是它恰恰给读者提供了这样多维解读的选择。
面对这首诗密集推送的分界感(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并不准确,只是临时想到的一个词),你读到了什么,感思到了什么?

每个人的人生有多少时间或空间上的分界?你可忆起?可彼时知道?可预见到?可当时已惘然?可已知不可挽留?
那些大学、中学、小学的同学们,哪一次的说话之后,便是到老不再相见的分界?
我们的青春,是在哪一年分界为曾经的青春?
是不是上次仓促的车站送别,就是你我的分界,从此天涯两处?
未来呢?我们将经历和亲手制造多少个分界?有多少与她(他)现在一起的事物,一起喝水的茶杯,一把他(她)给你摇凉的扇子,会在将来成为睹物思人的旧物?
诗中表达出的分界感,如同岁月的切片,截图,让人不得不更细腻更敏感地去把握人生、时间、情感中的细节,更好的珍惜现在,每一秒,每一图,每一个瞬间。
毕竟,有些事会像土墙一样消亡,再也不存在,而有些事却会在情感里包了浆、结了茧,成为一生的打磨。
世事难料,人生多少离别,多少远去?
和你曾经那样的近,今夜又如此的远……
那时,那么具体的你,你的笑语,你的叹息……
如今的我,已是城外抽象的问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