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中国研发千亿项目,宁可背负一世骂名

从古至今,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要说最为伟大的一批人,莫过于执着在科技发展上的科学家们了。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努力来换取整个国家科技的进步,甚至推动了全人类的发展。在我国,杨振宁可谓是物理学领域颇具盛名的科学家了,在民众心中也有着十分高的名望。然而,就在近年,97岁的杨振宁发起了他的最后一战:宁可背负一世骂名,也要阻止我国研发千亿项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镇一户书香世家里。父亲杨武之曾是西南联大的教授,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和教育家,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在良好的家教和自身好学的特质下,杨振宁飞速地积累着知识。

1938年,杨振宁以高二学历用出色的成绩叩开了西南联大的校门。在大学生活里,他展现出了对物理学的热情和天赋。1942年,20岁的他从大学毕业,考入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继续深造物理学,并在1944年拿下了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物理学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发达。为了更好地获得美国学府提供的学习条件,他不得不加入了美国国籍。在此之后,他努力学习所有外国先进的物理知识,并用它们来为祖国做出贡献。可尽管如此,还是有无数人因为他的国籍一事发出了各种流言蜚语。

1986年开始,杨振宁已经用他在国外积累的一切来帮助祖国建设物理学和人才选拔的工作。1999年退休后,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捐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在2003年的时候回到祖国定居。2017年,杨振宁加入中国籍,自此那些流言蜚语都不能再波及他分毫。

杨振宁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物理学做贡献,他用他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全身心回报给祖国的建设。他为国家的少年班组建提出了宝贵建议,并且一份工资都不要在清华大学付出着一切,在我们越来越强盛的科技里,全都充斥着杨振宁的身影。

可就在2019年,97岁的杨振宁突然发出了和我国物理学界背道而驰的言论,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一个名为CEPC的项目。

CEPC,又名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是在2012年就被提出来的一项量子力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实验设备。在美国与欧洲,都已经有了十分先进的大型对撞机,而我国却只有即将退役的BEP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种设备上的落后自然引发了科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王贻芳就是最为主张建设CEPC的人之一。

但杨振宁对此却表达了坚决的反对意见,本因年事已高早该安享晚年的他毫不犹豫地发起了这“最后一战”。在我国的计划中,CEPC的建设是一项耗资1000亿人民币的项目,而美国曾经花费了超过30亿美元都失败,更何况我国这次项目规模要比他们大得多。损耗人力物力,风险太大,容易耽误其他的方面的科研,这是杨振宁最为担心的一点。

作为发展中的我们,1000亿元的项目一旦失败,那将会是在各个方面的一次巨大损失。杨振宁之所以坚决反对,就是不希望祖国承担如此的风险。而坚持建设的王贻芳却认为这是一次目光长远的决策,在未来将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可无论如何,杨振宁都坚持着自己的反对意见。

科学家们对祖国的爱是不顾一切的,杨振宁提出这次反对意见已经冒着被世人斥骂的风险,但他不在乎,只因为比起祖国吃亏而言,自己的一点名誉又算得了什么呢?王贻芳一心让国家富强的心也可以理解,而杨振宁为祖国的担心也确实是真情实感有理有据。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位科学家的赤诚,都是我们应该致以敬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