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屋山大王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屋山大王

人们对“山大王”并不陌生。是的。他就是那劫道抢财,口中还喊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主儿。反映强盗横行时代的影视剧中,这是常见的场景。

皖北地区,一马平川。这里不是“山大王”的乐园。因为无险可守啊。以颍上县为例。笔者查阅了清代以来的县志,未发现大规模土生土长的匪患。也有一些小规模匪患的记载,几乎都是外地强盗的入侵。

但旧时颍上人,又常说一个“屋山大王”。这从何说起呢?

颍上为农业地区,且居于中部内陆,农耕文明的印记十分明显。反映在住房上,多是“起脊”的土坯草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才有砖瓦房。但“起脊”,也就是顶上是个“山尖子”,一直是当地农村房屋的标志。平顶楼房的出现,不过才一二十年的光景。

所谓“屋山”,就是屋檐以上隆起的屋脊。如果更详细一些,它特指靠屋脊左右两侧的山墙。唐宋文人就曾在诗文中,反复吟咏、描写过“屋山”。韩愈《寄卢仝》诗云:“每骑屋山下窥瞰,浑舍惊怕走折趾。”这是形容“屋山”之高。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这是因“屋山”而引发官司的轶事。

而所谓“屋山大王”,在颍上乡间,其实跟“山大王”无关,指的不过是孩子:几岁的孩子之间“磨牙”,闹了矛盾;有孩子能远远看见自家的“屋山”,他一下子就更来劲了——不吃亏的,必然要变本加厉;吃了亏的,也一定要“捞”回来。

还有一类孩子,小伙伴之间闹矛盾,他会站在自家门前的路上,拦着对方,不让人家走路。大有“此路是我开”的气势。这也是“屋山大王”的表现。当然,这一类“屋山大王”,还有个称呼,叫“把家门框子”。够形象的吧?

(0)

相关推荐

  • 第二榜||由建文帝隐居宁远而诞生地名秀,有你的村吗?厂屋里 天子古迹 皇恩岭 梅木塘 朝罟皇庙 太子庙

    编绪按:而建文帝隐居宁远而 产生的地名第一榜发布后,受到广大网友的极大关注,纷纷私聊让公布第二榜.今列其六,是为第二榜.觉得好,你就点右下方"好看"图标,给小编一点鼓劢呵!     ...

  • 农民冯传礼,获聘大学「研究员」︱颍湄脞録

    农民冯传礼,获聘大学「研究员」︱颍湄脞録 久不联系的@冯传礼,在微信上发张图片.许是因为手机拍摄的缘故,效果不是很清晰.但内容却是崭新的-- 聘书 冯传礼同志: 现聘任您为南通大学管子文化研究所特聘研 ...

  • 颍湄脞録︱到嘴不到心

    颍湄脞録︱到嘴不到心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 ...

  • 颍湄脞録︱打麻花子

    颍湄脞録︱打麻花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 ...

  • 颍湄脞録︱村史提要

    颍湄脞録︱村史提要 管仲文化传媒的武先生,想选几个村,编一部村史.一个村2-3万字,10个村合起来,就是20-30万字.如果能打响"头一炮",他还想继续编下去,形成村史系列. 武先 ...

  • 颍湄脞録︱治疗蛇蛋疮的一个方子

    颍湄脞録︱治疗蛇蛋疮的一个方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 ...

  • 颍湄脞録︱兔子不搁那窝里

    颍湄脞録︱兔子不搁那窝里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 ...

  • 颍湄脞録︱咳唠不是大肥猪

    颍湄脞録︱咳唠不是大肥猪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 ...

  • 颍湄脞録︱不咸的盐

    颍湄脞録︱不咸的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 ...

  • 颍湄脞録︱渐行渐远的“掌线”

    颍湄脞録︱掌线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