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出行为什么要鸣锣开道,有一大官的外孙因此被吓死

在中国古代,官员出行都有一定的仪仗的,这既是传统文化中礼数的要求,也是为了体现出官员的威风,能让百姓更为敬服。在电视剧中,我们往往能看到官员出行的时候,会有人在前面敲一面锣,这叫做“鸣锣开道”。然而,“鸣锣开道”在清朝才出现,如果电视剧中是别的朝代有这个情节,那一定是太不懂历史常识了。

当然,封建时代都是一以贯之的,清朝之前虽然没有“鸣锣开道”,但官员出行的威风却不能减少,在此之前叫做“鸣鞭示警”。所谓鸣鞭示警,就是在官员出行的队伍之前,有一人甚至多人,手持一种特殊的鞭子,不为打人,专为打出“噼啪”的响声。正如宋高承在《事物纪原》所记载的:

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

也就是说这个持鞭,最开始也是为了驱逐闲杂人等,为了让通行更为顺畅的。只不过后来百姓越来越驯服,越来越懂规矩,也没有人敢于挡道,所以持鞭的含义便改变了,更多的时候是发出声音以显示排场。

到了清朝之后,制度逐渐改变,鸣鞭改为了更容易发出声音的鸣锣,声势更大,也更热闹。不过,在鸣锣的时候,可是有一定规矩的。按照文武官员的不同级别,鸣锣的次数也是有规定和一定的含义的。

州县官出行鸣锣,一般是打三响或者五响,这被称为三棒锣或者七棒锣。三棒锣的意思是“让让开”,七棒锣的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 。如果是道台、知府出行,则可以打九响,称为九棒锣,意思是“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

这都不算什么,更高规格的是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就可以连响十一声,叫做十一棒锣,含义是“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然而,这还不算是最威风的,如果是都统、总督以上的官员出行,则可以鸣锣为十三下。他们官至极品,鸣锣之声不仅含义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而且随行人员还可以高喊出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鸣锣的次数随着官阶的提升而增加,而且里面的字数与鸣锣的次数是一一对应的。威风是威风,其实这锣鼓喧天也是很骇人的,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就因出行的排场太大,连自己的外孙都给吓死了。

那是在同治四年,担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去安徽、湖北一带去剿捻,并让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一职。曾国藩从总督府出发,全家老小跟随,李鸿章为他送行。此时的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有功,被朝廷封侯拜相,如日中天。他走的时候,鸣锣开道不说,李鸿章还特意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甚至配备了礼炮。

他们打算乘船从金陵出发,逆流而上,直接到武昌。结果还没有登船,有人就给曾国藩报信,他的罗外孙,因为被外面的喧闹声吓着,竟然夭折了。此事在曾纪芬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有所记载:

先是适罗氏姊于三月十八日在署中生子,及是亦乘吉日携幼回湘。姊之姑为罗忠节之妾,性颇悍厉,姊惮于行,临别悲恋不已。 又文正公出署登舟之际,全城水陆诸军举炮送行,其声震耳,久而不绝。其子因惊致疾,已登舟,疾甚,遂折回署中也,医治无效,竟殇。

这个外孙是曾国藩的第三个女儿曾纪琛与罗泽南之子所生,本来打算跟随曾国藩到武昌后,他们返回湖南。结果还没出发,就被这震天的锣鼓所吓死,不足两个月。

小孩子是无辜的,这只能说明官员的排场太大,害人害己。其实锣鼓的作用无非就是震慑百姓,以提高官员的威望。但是如此的排场这么大,反倒是拉开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让他们无从了解百姓的疾苦,以至于要告状,还得冒着危险,拦轿喊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