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徐逸丰 ‖ 浅论历史上由青溪镇阴平古道展开的三场经典战役
相关推荐
-
甘肃最南端,邓艾从此沿阴平小道灭蜀,山势险峻河流湍急一片繁华
甘肃最南端,邓艾从此沿阴平小道灭蜀,山势险峻河流湍急一片繁华
-
蜀地魔咒:凡是从中原带兵进攻蜀地的将领,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自蜀道被打通以后,蜀地便成为割据政权落脚的热门地标. 令人费解的是,自古以来但凡从中原带兵进攻蜀地的将领,大多铩羽而归.那些灭蜀平蜀之将,亦晚年波折难以善终,恍若魔咒.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手下的司 ...
-
姜维错用三人,让蜀汉付出惨重代价,蜀汉灭亡姜维究竟有多大责任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在留下了"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遗言后,命陨于五丈原,之后经过蒋琬.费祎的执政,虽然蜀国的国力得到了 ...
-
阴平村,回望三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古道的神奇之旅
在广元市青川县,有个普通的村子,但它的名字并不普通,就是阴平村. 阴平村处在阴平古道上,是当年三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走过的地方,如今,历史回望.
-
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灭蜀,3d模拟看详细行军路线
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灭蜀,3d模拟看详细行军路线
-
魏灭蜀之战中,蜀汉出了两个叛徒,他们分别是谁?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朝着蜀汉发起了进攻.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 ...
-
古蜀道寻游记,第八站,江油关,蜀汉拿什么守护阴平古道?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继续,把我的古蜀道--三国之行分享给大家. 第七站--江油关. 还是先看一下笔侠此行的路线图: 之前沿金 ...
-
邓艾能偷渡阴平,魏延为什么不能奇袭子午谷!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三国最著名的话题之一--子午谷奇谋. 关于子午谷奇谋,一般有两派观点: 1.支持 支持方认 ...
-
江油关,蜀汉阴平古道最后一道屏障,却挡不住开挂邓艾
现在的江油关城楼是新修的,不过里面的古镇是实实在在的,门口一条大河,就是孕育无数川北.川中儿女的涪江. 这里其实并不险,但是战略要地,如果有重兵方可守住,但蜀汉后期哪来重兵?
-
【方志四川•言论】徐逸丰 ‖ 真正的人——感思邓颖全老师
很喜欢听一首歌,班得瑞的<伊卡洛斯的羽翼>,这首歌舒缓干净,聆听者似乎能感受到爱琴海蔚蓝.天真,触摸到奥斯匹林雪峰的圣洁.博爱,更引人向往的是乐曲背后伊卡洛斯为追求更高远.更光辉.更纯粹的 ...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巴蜀文化的人文历史符号
六.巴蜀文化的 人文历史符号 易旭东 官商仕贾,侠夫壮汉,走卒贩夫. 以平等的视角,让形形色色的舞剧上演. 唱的人,真性情:看的人,伟丈夫. 在"驷马桥",司马相如不仅实现驷马荣归 ...
-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罗学娅 ‖ 立春的故事
立春的故事 罗学娅 立春的故事,每一年都从这里开讲: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行径到黄经315度,放射出温暖的光芒,万象更新的春天,冲破冰雪筑起的起跑线,引领四季,向着新一轮二十四节气,呼涌而出. 立春了 ...
-
【方志四川•论坛】黄学清 ‖ 浅谈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浅谈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黄学清 新乡贤,指心系乡土.有声望.有影响力的农村经济能人.社会名人.文化达人等.他是群众公认的,社会认可的,不是个人自封的乡村先进群体.新时代的新乡贤与旧时传统乡贤一脉 ...
-
【方志四川•大熊猫文化】马睿 ‖ 四川历代地方志中的大熊猫名称
四川历代地方志中的大熊猫名称 马 睿 大熊猫是中国所特有的野生动物之一,主要生活在四川.据专家统计,大熊猫在古代共有60多种名称①.现将四川1949年以前的历代地方志中相关记载一一抄录,按时间先后顺序 ...
-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东坡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东坡文化 眉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被誉为千古文化之邦.这里古来便"释耜而笔砚者十室有九",有"天下读书人皆出眉州"的美誉.自唐以来,今 ...
-
【方志四川•民族文化】沙马鲁石 ‖ 美丽的彝族毕摩铜铃传说
美丽的彝族毕摩铜铃传说 沙马鲁石 彝族毕摩铜制法铃 ,彝语叫毕句,是一种毕摩用于仪式中摇动而发声以通神灵.降妖镇怪的用具. 关于法铃的源流,居住甘孜州九龙县.泸定县的毕摩们有一个十分动听的传说:在远 ...
-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牡丹
本文同时在封面新闻发布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朱丹 秦汉前,它是籍籍无名的野花,因与芍药同宗,被唤作'木芍药'.南北朝的某个午后,一位叫谢灵运的诗人在"竹间水际'发现 ...
-
【方志四川•乡土文化】挖掘传统乡土文化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办献智献力乡村振兴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中华文化千年传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连绵不断的乡土文化传承.挖掘和发展乡土文化,是必要和必须之举.站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对推动乡村文化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