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崇见闻录下

​八、朝阳的武术门派与承德武林往事

2013年5月,辽宁传统武术大赛在凌海举行,有一位来自朝阳地区、时年64岁的王家相表演了道家龙门派的象形拳。王家相在演练猴棍时,不仅能跌岔,而且还能用头翻跟头。我采访这位武林老者时才得知,他是龙门派武学大师许诚灵道长的徒孙。许诚灵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北京白云观来朝阳定居,在辽西地区传播道家武学,以鹤拳鹤剑等象形功夫为主,并对入室弟子传授了龙门派丹法。

朝阳地区武林门派众多,在1989年我就曾寻访过隐居在朝阳山区的很多奇人。由于地理位置毗邻承德,所以朝阳的文化生态深受承德的影响。其实连沈阳武林的地功鸳鸯门也是源自承德,在辽宁地区开门立派的洪占春先生原本就是清末承德府的捕快。前一段时间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打狗棍》,说的就是承德的江湖旧闻和武林往事,虽然少不了虚构夸张,但也并非全都是空穴来风。1990年,我拍摄大型纪录片《高山烛光》时,采访辽宁省广播电视厅朝阳微波站期间,刘站长跟我说:与朝阳毗邻的承德有一处叫“小江南”的地方,出的大米非常好吃,菜品也非常有特点,建议我们去玩玩。我们就开着广电厅的面包车过去待了两天,果然是个好地方。我还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几位武林同道,从他们那儿了解到清代时期的承德至少有几十座王府,家家都养有保镖护院,尤其是八卦掌的一代宗师董海川更是在承德居留达十八年之久。董海川的八卦武学在承德自然有传承,董先师与外八庙的喇嘛也多有交流。辛亥革命后,这些镖师大多隐居乡间,很多武林绝学也就在承德民间流传了下来。但因为这些镖师过去大多都是英雄豪杰,有江湖恩怨,所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行藏,武学传承更是非常保守。那次去承德我只见识到了佛门八卦掌和地功鸳鸯门的功夫,知道了鸳鸯门有一位前辈宗师就叫燕尾子李三。

九、吴国衡的轻功

都说地功鸳鸯门过去有轻功,但洪占春先生从承德来沈阳谋生后就不传了。不过洪先生的早期弟子确实有精通轻功的高手,据说有一位吴国衡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飞贼。家师刘常春先生年轻时曾去过吴国衡的武馆,想要拜师学艺。但吴国衡却嫌常春先生年龄偏大,吴国衡说要想练出真功夫就不能超过十六岁。常春先生临走时,吴国衡露了一手轻功,随意纵身一跃竟达七八米远。吴国衡后来入了黑道,成了江洋大盗,多次显露轻功,一时成为沈阳街谈巷议的热点。建国初期,吴国衡被捕后关押在凌源监狱。他想依仗自己的轻功越狱,飞过几道铁丝网后,就被岗楼上的机枪给射杀了。

20世纪九十年代,我与鸳鸯门的董其昌大哥和关铁云师兄交往密切,经常观看他们练功。多次采访关铁云师兄,拍摄过关师兄演练的鸳鸯拳套路,拳架非常低,很吃功夫。相信如果按照传统的练法,常年穿砂衣绑沙袋打拳行功,肯定能练出轻身功夫。据说鸳鸯门还有专门练轻功的桩法和配药。

十、千山王道长的金山派功夫

1992年,我为中国人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蒋建球先生拍摄纪录片,蒋先生是著名的摄影作品“老英雄孟泰”的创作者,原籍上海,后来为支援东北建设定居鞍山。蒋先生虽是南方人,但性格豪爽,朋友众多。为了记录蒋先生拍摄日出的镜头,我和摄制组在十月初的深秋时节夜宿干山。酒足饭饱之后,蒋先生说带我去五龙宫喝喝茶解解酒。五龙宫是当时的辽宁省道教协会王会长的住地,蒋先生跟王道长是老朋友,给宫里捐过香火钱。

王道长很热情,井水泡的茶当然是非常甘洌可口。我看墙上挂着剑,就开始和王道长请教道家功夫。当时王会长并没有说自己练的是什么功夫,只是详细地向蒋建球先生和我讲解养生功法。我感觉有点像陈先生传授给我的峨眉派静坐功夫,就是后来周潜川给命名的“归一清静法”,以凝神观想丹田前卧牛之地的五色之光为主。王道长听说我修炼八卦掌,就问:孩子,你既然会练八卦掌,知道转天尊吗?我说据考证是八卦掌的原始功夫。王道长说没错,我来教你吧。

数年前,我想去五龙宫拜会王会长,向他请教有关丹道修炼遇到的疑难问题,不想王会长已经羽化。后来询问了辽宁省道教协会的工作人员,才知道王道长修炼的是金山派功夫。

十一、吴先生独特的太极拳行功秘法

从干山下来后,我们和蒋先生的第一站就去了黄山。在黄山山下竹林中的一簇红花下,我结识了从上海来的吴先生。吴先生不仅是大江西派丹法的传人,也是太极高手,曾师从于马岳梁和吴英华先生,算起来应该是我的长辈。吴先生觉得我根器很好,所以慨然传授我西派丹法和肘后飞金晶功夫,真传的东西都很简单,我的悟性还算不错,所以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学会了。在山上的一天一夜,我更多的是向吴先生讨教太极拳的修炼秘钥。

此后我一直用身外虚空的心法走架行功,修炼九九八十一式小架时,身上总是暖洋洋的,真的不知是我在打拳?还是拳在打我?练完拳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我骑车回家时,不管是看到不动的物体,还是运动的车和人,都像是影子,恍恍惚惚的仿佛是一张半透明的照片,不像是实体。

十二、阎志高的太极桩和转天尊

大型系列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1991年开始策划采访,直到1993年才制作完成,拍摄周期很长。这倒让我有时间和机会游历全国的名山洞府,遍访丹道和武林界的高人。永年那时候还不通火车,也没有高速公路。开了很长时间的车才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墙基本保存完整,城外有大片湿地,荷花开的很茂盛。

听河北电视台的朋友说广平府的驴肉和粉皮很有名,于是就在街上找老店品尝,顺便寻访一下太极高人。有一位老人听说我是沈阳来的,就问我是否知道阎志高?我练过杨式和吴式,但从来没接触过武式太极拳。那老者说郝为真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数阎志高和李香远了,阎志高后来就是去你们沈阳教拳的,肯定有不少传人。回沈阳后我就开始寻访阎志高的传人,后来又听说有霍梦魁一支,就先后拜刘常春和吴本萍二位先生为师,其间又跟陈云王月先生的儿子陈一鸣、弟子姜铁森、王善德和阎祝山学拳,并在一起练拳多年。

阎志高的九九八十一式武式太极小架应该是太极拳套路的巅峰之作,而霍梦魁先师传下来的武禹襄原传太极拳更是绝传的珍品。但令我受益最深的还是阎志高传下来的华山道门的龙游身和燕双飞,尤其是太极桩和转天尊。家师常春先生传授我太极桩和转天尊时非常郑重,特意领我去他在天柱山上隐修的道场,那儿有一棵三百多年的古松。关于太极桩我不想多说,因为自从《武林》杂志登载了我用内功给张旭琳治愈了淋巴结核的纪实文章后,就有人打着太极桩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实太极桩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桩架,窍要在于它的心法。而阎师爷传下来的转天尊和五龙宫王会长教给我的转天尊都差不多,但都缺九式转天尊的最后一式。后来我从陈先生传下来的坤门八卦转掌中,才找到了以天罡印用大脚趾走圈的转天尊最后一式。

阎师爷传下来的太极桩能练出凌空劲,我的弟子赵培业对神奇的功夫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问我:如果在太极桩上下大功夫,能不能修炼成剑仙?哈哈,想修炼成剑仙可没那么容易!首先要炼成金丹换骨,让任督二脉之间的穴道通透结成网脉,再去磁场强的有铁矿脉的大山中闭关修炼。待修炼至出元神后,能凝聚磁场中的金气后,才算是入了剑仙的门径。

十三、郝明志先生的马派八卦功夫

我能在小河沿练上十多年,一是为了学到阎志高和霍梦魁的小架武式太极拳,还有就是跟康国福先生和郝明志先生学程有功一脉和马维琪一派的八卦掌。程有功传下来的掌法非常简练,远没有我师父刘敬儒先生的八大掌那么复杂。但郝明志先生教我的马维琪一脉的风轮劈掌和反背捶都要走下盘,非常吃功夫。马维琪先师的反背捶之所以称之为绝手,完全是因为身法诡异、旋转横击。我跟郝明志先生在一起练拳十来年,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马维琪及其弟子杨汝霖先生的轶事。

郝明志先生还教过我一套马维琪先师的“五形功”,很难练。郝先生让我每天练功时,都要以打拳的方式爬山,真吃功夫呀。郝明志先生的转掌时除了走蹚泥步,还走鹤形步和横截腿。一条腿提起来后能独立很长时间,落下后再走。郝先生不专门练掌功,他说把气走到手上就什么都有了。

十四、金家功夫与峨眉鹤形功

鹤形功是我十多岁时在北京跟陈先生学的,当时陈先生说:等你个儿长得差不多了,就绑上沙袋,肯定能练出轻功。2003年戴涌波专程来沈阳拜师学拳,向我和曹英峰演示了金家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金家功夫。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这就是鹤形功的起手功夫,只是心法稍有不同。

其实我在四川见识过好几家的矮桩拳法,起势都跟鹤形功差不多,看来巴蜀武学的各家各派之间都有一定的渊源。如果说金家功夫与心意六合门有什么师承关系的话,我倒觉得开合功的起势与蹲毛猴的收势“提腰托带”有几分相像。鹤形功比金家开合功复杂得多,与福建白鹤拳渊源颇深,据说是峨眉派的五枚大师传下来的内炼功夫。

十五、周明和尚在锦州留下的武学

周明和尚姓霍,法号周明。近年来我曾多次到锦州采访霍周明先生的传人,跟郭满祥和王学东等兄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全面系统的拍摄和介绍了白猿通背二十四手、锦八手及朱砂掌功夫,对于锦州独特的周明武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周明和尚自幼在内蒙古的寺院里出家,跟当时隐居在寺院里的武学大师学习六合大枪和俞家少林韦驮门。后来到北京佛学院学习,拜在贺振芳门下学习原传的白猿通背二十四手,同时追随赵铁铮习练锦八手,又跟孙剑秋学习八卦掌。数年后霍周明先生的武学造诣非同小可,独自来关外重镇锦州谋生。由于霍周明身怀四门绝技,所以后来居上,成为锦州武林界的四大家之一。

周明武学以手快著称,2013年我采访了霍周明的弟子杨快手,并专门做了一个系列报道《武林探秘一一手有多快?》。我的电视新闻稿是这样写的:“今天,天下体育的记者就领你去认识一位85岁的武林老者。我们跟随锦州市武协副主席郭满祥去拜访他的老师兄一一隐居多年的杨德祥老先生。杨老先生过去号称'杨快手’,一生与人交手百余次,未尝败绩。既然是'杨快手’,我们就很想见识一下杨老先生的手究竟有多快。于是老先生给师弟郭满祥找来一顶帽子,明明白白告诉他:就打你帽檐,你可以随意躲闪和防守。结果就是:五十岁的郭满祥无论怎样防守,都没能接住耄耋老师兄的手。”

周明武学的朱砂掌和如意步堪称绝技,器械有小八刀和小九枪等,招招都简洁实用,昆吾剑法也是与众不同。

十六、我所见过的太极真功夫

1975年我整整休学一年,在北京跟陈先生学功夫,回到沈阳时已是年底了。那天下雪,我到中山公园闲逛,没想到在山根底下的回廊里竟然还有几个人在研究太极拳。应该是三老一小,老者都是六十开外,小的也就二三十岁。其中一位红光满面器宇轩昂的老者说自己要到辽化去教法国专家太极拳了,另一位戴帽子的瘦小老者很虔诚地说了一些祝贺的话,然后邀请这位大师摸摸手。没想到俩人一搭手,器宇轩昂的高手竟然不得劲不占势,那瘦小老者却是举重若轻占尽先机。两位收势后,那位高大的老者有点尴尬。

于是那位年轻人提出要跟瘦老头试试手,老头说:你随便来!年轻人也是练家,拳脚很快,但那瘦老头双手一拦一封,年轻人就被扔了出去。一开始打的还算规矩,后来年轻的练家被摔急了,拳脚就毫无章法的一通乱打。没想到这让瘦老头更显得游刃有余了,身法稍微一移动,一只手就将那年轻的练家凌空扔在了雪地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太极拳实战,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欣赏到不参假的太极散手应对自由搏击了。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太极拳界大部分都是舌战了。王善德先生与张义敬先生关于太极拳是否应该大松大软的争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吵得沸沸扬扬。我与善德先生相交近二十年,亦师亦友,深谙先生的太极理论和太极功夫。善德先生教我推手时拿住我后背的膏肓二穴留下过青紫的指印,他在与人推手时还能干净利落的借力打力,但应对拳击和散打时却无能为力,我的那些太极老师和师父也都不能应对不搭手的自由搏击。

有一位老练家说:古人的功夫好,今人的理论高。这话一点都不假,自从李雅轩先生和吴图南先师提出太极拳的大松大软理论,现在已经被繁衍成很多家,各种说法和练法更是光怪陆离。其实这些所有师心自用的太极理论都不如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叶谋霖先生说得明白: “所谓真正的'松’,是用意念再结合地心引力,将我们身体的拙力·骨肉·液体的重量统统都抽掉,从而换取一股阴阳气。久而久之,这股阴阳气就会转变成刚柔劲。同时,练习时想象整个人缩成一点。”叶谋霖是董虎岭先生的弟子,董英杰的徒孙。董英杰先生是上个世纪初独得杨武两家太极真传的武学高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打过擂,用太极功夫力挫英国拳击手,非现在的这些嘴把式可比。

现在很多自诩有凌空劲儿的,其实连太极拳的架子都没打好,低头猫腰没精打采的。太极拳的松绝不是让你变成一摊烂泥,而是松的越好周身的太极棚劲就越大。不是都推崇吴图南先生的松吗?看看人家的“顶头悬”,练了九十多年拳,把脖子都练长了!我敢说吴图南老先生之所以能活过一百岁,绝对受益于“顶头悬”。吴图南先生的很多太极拳理论都不错,可他竟然说武禹襄跟杨班侯学过拳,就让人啼笑皆非了,绝对是歪曲历史!武禹襄学拳的时候杨班侯恐怕还没出生吧?即使是力挺杨家的顾留馨也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不得不引用史料印证:杨班侯的拳多学于武禹襄。

都说太极拳练意练气,从吴图南先生的《宗气论》和李瑾伯先生的《对“气”的理解》这两篇文章中知道:元气可养,卫气可练。卫气行于皮肤表里,可被后天神识所指挥,所谓的意到气到说的就是卫气。卫气行于体外与虚空中的精微物质接触就形成了人体辉光,这已经被当代科学所证实。而人体辉光的强弱最能体现人的健康状态。《列子·黄帝篇》中,神巫季成观察列子的老师壶子时,就是通过看壶子的辉光来判断吉凶生死的。而壶子是得道之人,自然可以用意念变幻辉光的强弱颜色来迷惑季成。

所以吴图南先生认为培养元气,修炼卫气,可以在双方未接手的状态下,就用自己的卫气控制对方的卫气从而产生凌空劲,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实太极拳行功时以腰为主宰,就是为了强化肾间动气,元气越强体表的卫气就越厚,再一行功走架就会感觉到空气的阻力。以用意不用力的方式去克服这种阻力,久而久之就练成了太极功夫。

十七、内家武学的真谛

都说内家武学要练精气神,要以丹田为中心修炼混元内功。这些都对,但我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觉得修炼脊柱神经体系更重要,因为科学的修炼方法会使身体内产生具有再生功能的物质一一端粒酶,这种物质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端粒酶与肾间动气的关系密切,肾间动气滋养骨髓。

我师爷骆兴武当年跟郝恩光学形意功夫时,郝先生对他说:形意八卦虽说是一家,都是练丹田混元气,但八卦主练龙气而形意则偏重虎气;你如果能将这两门功夫都练成,就可以称作龙虎武师了。据说龙虎二气的说法源于倡导太极八卦形意三家合一的程廷华、李存义和张占魁这三位前辈,他们都是形意八卦兼修的一代宗师。那时候河北派的形意拳家都是虎扑加崩拳一练就是十年,练的就是一击必杀的丹田虎气。而八卦掌讲究以身带步,其实就是以脊骨带动全身转换。形意八卦合练就是修炼龙虎二气,在程廷华和李存义那个年代,八卦形意门还有虎踞龙盘两个桩法,是修炼龙虎二气的静功。

后来河北形意门补齐了十二形,觉得龙形也能修炼脊骨,于是就把龙虎二形合练称之为龙虎二气。

十八、并没有消逝的武林

听说李仲轩的那本《消逝的武林》一度卖得很火,看他的拳照,功夫很一般,是否得过薛颠真传可就不好说了。我这不是对长辈不敬,从我家师刘敬儒跟戴家心意的渊源,以及我跟哈尔滨和沈阳的戴家拳的师承关系上算,李仲轩先生也肯定排不上我的长辈。

其实武林并没有消失,在这篇文章里,很多我非常熟悉的武林门派都没有写。像辽宁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戳脚翻子拳和宋太祖长拳,还有七星螳螂拳和燕青门功夫。营口有元功拳和明太祖长拳,锦州地区有唐维禄一系的形意拳,大连有通背拳和迷踪艺,沈阳还有昆仑派和杜心武的自然门,丹东有我本门的吴氏太极拳,本溪的醉八仙更是堪称武林绝品。至于我涉猎过的就更多了,如福州和泉州地区的白鹤拳,广州的太虚拳以及四川地区的内外家功夫等等。据我所知,这些门派传人众多,基本都能恪守传统门规,且对于自己所练所学充满信心。

传统武术分为显学和隐修两种形态。我也只能把传统武术的显学部分披露出来,至于隐修高人的功夫肯定是不能写的。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几位高僧和仙家在显露神通和异能后,不久就圆寂了,或遭天谴而失去道行。比如姬桓创立的中山剑客武学体系,历代在隐修群体中都有传承。据说传到扶桑伊贺谷的忍者功夫就与中山剑客世家有一定的渊源。但在三百多年前,曾经在伊贺谷和甲贺谷中生活的忍者就突然间消失的干干净净了。1994年10月我到日本采访拍摄期间,寻访过日本的古代武技。可惜只参观到了忍者博物馆,没有人能准确地再现正宗的忍者功夫。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无声无息消失的墨家死士和中条山剑客也成了史学界的悬案,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和猜测。有些道家的神秘武学可能确实已经失传,而更多的隐修者则是恪守道门规矩和仙家戒律,而不敢招摇过市。前些年《精武》主编吴宪民来沈阳,我们多次谈起哈尔滨有一位戴家心意拳门的隐修老者,已经是百岁高龄了,但依旧行拳如飞。只是他练功从来不让人看,有时在松花江边,有时在太阳岛。

我自幼练过击剑和拳击,后来又系统学过泰拳和散打,但因为我见识过真正的传统功夫和隐修高人,所以我对传统武学还是情有独钟。当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的变迁,传统武学只能用于全民健身和文化传承,所以隐修高人更不可能现身了。

无须讳言,目前我们的传统武术确实受到了世界主流搏击运动的冲击。2013年,我们辽宁广播电视台引进了UFC节目制作模式,人们见识到了世界上顶级的简单实用的搏击技术,很多年轻人对MMA和泰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沈阳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好几家由外籍教练执教的巴西柔术和终极格斗道馆,不过收费都挺高。

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到小河沿北陵和北塔东塔去学传统武术,中华武林的香火不能断。不过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创新绝不是多编几个新套路,传统武术的症结就在过于繁杂,没用的东西太多,主要是缺乏规范化。我们在传承和弘扬的同时,不能夜郎自大,要借鉴跆拳道柔道的成功经验,甚至要研究一下近年来泰拳和格雷西柔术进入国内的原因。

(0)

相关推荐

  • 自学修炼吴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我喜欢研究投资.股票.收藏和太极拳.原来在学校和公园学习过24式,42式太极拳,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停停学学,虽然学完全部拳式,但没长期坚持,没有什么作用.2006年在图书馆看到李和生的杨式太极老六路书 ...

  • 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直隶省完县(今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疃村人.9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他"资质聪颖,性情温和.幼从李魁垣读书习拳,继从李 ...

  • 武当功夫: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现实中真正的武当功夫,跟小说中的有何区别?

    武当功夫记忆 金庸老先生笔下有两部小说,<倚天屠龙记>和<太极张三丰>,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两部小说并不陌生,由小说翻拍的电影和电视剧,也是众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 ...

  • 【原创】曾林松:长武印象(下)

    原创作者:曾林松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长武印象>(下) 到长武的第二天,宣传部便安排我们参观了位于昭仁镇的昭仁古寺,我惊奇于这座李世民为纪念浅水塬大战,下令建造的寺庙,经过历代 ...

  • 十二花田 || 刘武军 || ​泉下应含笑,山川与日新

    诗词一组 作者 | 刘武军 编辑 | 烟雨红尘 点绛唇.梨花 远眺山林,千畦万町皑皑雪.一湾明月,十里皆澄澈. 细辨枝头,何似翩翩蝶.香未歇,玉肌冰骨,谁忍轻离别? 人月圆.上元节 满城星缀人潮涌,争 ...

  • 「雄武堂」下杆发力有三种?快来看看怎么练!

    所以今天我们就请来了高提士高尔夫技术导师张雄武,继续上期的话题,讲讲该如何练习和习惯自己的下杆发力! 横移发力训练 双脚并拢上杆,上杆到一半时,左脚向左踩,踩实后下杆. 向上发力训练 上杆时下沉蓄力, ...

  • 「雄武堂」下杆精髓是什么?留意你的杆身位置!

    高提士高尔夫技术导师张雄武今天教你怎么去构架你下杆?到底是用下半身启动还是上半身,还是手?看完以后你就明白了! 下杆时候杆身的理想位置在右大臂的位置,这样不会过分从里面或者从外面下杆,会获得一个比较好 ...

  • 绥远起义通电,董其武在签名下方扣上小茶碗,事后孙兰峰才知深意

    董其武将军 图片来自网络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接受了国民党军队无数次的起义.投诚和投降,虽然形式各异,但无一不是以军队作战的方式来进行的.只有"绥远起义"这一例是特殊情况. 1 ...

  • 文华武邑——武邑学宫(下)

    武邑学宫(下) 据考证,那时候的"武邑学宫"规模宏大,坐落在武邑县城东街路北:学宫四周有三米多高带瓦檐的垣墙,南北长约三百米,东西宽五十六米,面积约为一万八千平方米.正面临街处是中 ...

  • 沿河而下的缅甸军方部队,遭到民武的攻击

    实皆省消息,5月5日早上8点左右,坎迪镇高亨村附近,军方部队与民武爆发战事. 当地民众表示,沿河而下的军方部队遭到民武的攻击.民武从山坡上发动进攻,是否有人员伤亡暂不清楚.应该是军方部队与红掸民族军( ...

  • 《诗经》课堂:《大雅·下武》/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533期)

    天语说: <诗经大雅>的三十一篇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乐和召公教化成王,出于政治原因,大雅的雅声由此而产生.也许是为了证明周人政权的合法性,天命在周,周虽旧邦, ...

  • 文华武邑——观津书院(下)

         接上期,光绪十三年五月,范当世撰写<重修观津书院增建试院记>,光堵十四年七月,范当世南归赴乡试.之后,观津书院在历任知县.教谕的管理下,依然保持着纯正的学风,各方优秀士子层出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