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帝国还是要莎士比亚?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就是,大英帝国可以没有印度,但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要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就得知道,印度对英国,对大英帝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印度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是皇冠上最耀眼、最有价值的部分,印度对大英帝国的重要性,超过了北美殖民地(单指后来的美国,不包括加拿大)。

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在那里的驻军一万人,每年军费三十五万英镑。那么英国能够从北美殖民地获得多少税收呢?一年也就十几万英镑而已。所以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其实是赔钱赚吆喝的。
但是印度不一样,印度给英国贡献了巨额的收入,到十九世纪的时候,印度占整个大英帝国GDP的百分之四十。
英国后来为什么放弃了同华盛顿的战争,放手让北美殖民地(美国)独立呢?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写的《西洋世界军事史》指出,实际上是英国自己主动放弃了这个战争的。因为英军要对抗的,其实是美法联盟,美军在陆地上对英军逐渐取得了优势,同时法国海军在海上也不断袭扰英军的后勤运输线,导致英国人维持战争的财政成本一路上扬,高得让英国人感觉不可接受。本来这地儿就是赔钱的好不好?还要再不断的加大投入,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所以后来英国政府觉得那还是算了吧,干脆不要了,就让你们独立好了。独立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做生意不是(那反而能扭亏为盈多少赚点钱吧),你看从大英帝国的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个贸易维持的帝国,很会精打细算的。
而印度对英国的意义,就不是像北美这样的赔钱货了。印度在英国的整个殖民体系中,那可是具有中心的位置啊,带来的利益太大了。如果你看到下面这张地图,1937年的大英帝国殖民地航运图,你就会发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以印度为中心呈辐射状的。所以英国的殖民地政策的核心,就是保护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路的安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如果失去了印度的话,其他殖民地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也就是说,如果皇冠上这个明珠,这个最有价值的部分,要是没了的话,那么这皇冠其实也就不怎么值钱了。
所以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印度独立运动兴起以后,英国方面那可是千方百计都要加以扑灭的。所谓事不关心,关心者乱。因为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大了,英国就不那么洒脱了。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印度独立,到一九四九年,英联邦成立后,大英帝国就名存实亡了。
印度对大英帝国来说,其重要性若此!可是丘吉尔却说,我们宁可没有印度,但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价值超过了印度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可是我们光从这个层面理解,其实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大英帝国是怎么来的?英国为什么能够叫帝国呢?不是王国么?不是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么?怎么能被称为帝国呢?王国和帝国,在笔格上可是大不一样的,王国的元首只能叫国王,帝国的元首那可是皇帝啊?
实际上,联合王国升级到大英帝国,其标志性的时间点就是一八七七年元旦这一天。这一天,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加冕成为印度女皇。因为头上有了印度女皇这顶皇冠,联合王国才被称为大英帝国。所以准确地说,没有印度,根本就不会有大英帝国。

那什么叫帝国呢?帝国这个概念,其实来自于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是欧洲历史上唯一的、真正的帝国。罗马帝国曾经统一了欧洲所有的文明开化地区。所以西方有个谚语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自从帝国的永恒之城—罗马,在公元五世纪陷落以后,欧洲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从那时候开始,欧洲所有的君主,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重现罗马帝国的荣光,再次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有很多杰出的君主都曾经比较逼近这个目标,最接近这个目标的人就是拿破仑(可惜功亏一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沙皇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也自称罗马帝国,他们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一脉的继承人,把自己叫第三罗马帝国,以比肩罗马帝国为目标(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拜占庭帝国,被称为第二罗马帝国)。
那么,对欧洲来讲几乎是半个蛮族的俄罗斯,为什么也敢把自己叫罗马呢?是因为俄罗斯的君主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的宗教、哲学、艺术,都是师从于拜占庭,所以拜占庭帝国对俄罗斯民族来讲,是文化的祖国。
所以俄罗斯几百年来一直死磕土耳其,就是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伊斯坦布尔(就是之前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不单纯是为了控制地中海连接黑海之间的通道,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精神上的原因: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发源地,夺回君士坦丁堡,俄罗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真正的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成为罗马帝国精神上的延续。就是类似于诸葛亮说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成帝国霸业。
参照俄罗斯的帝国雄心,回过来再看丘吉尔这句话:大英帝国可以没有印度,但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等于说,英国宁可不要帝国的宏图,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这么理解的话,大家能够体会这句话的分量是什么了吧?

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千年以来,君主们都没有实现的升格成真正帝国的这个梦想,凭什么英国可以实现呢?凭什么英国可以从王国升格为帝国呢?因为欧洲古代的那些君主,只有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过印度的一部分,就是印度河流域那一部分,而亚历山大大帝,在历史上,那可是高山仰止,千古一帝啊。现在英国征服了印度,英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其功业上,就有了比肩亚历山大的那种资本,英国自称帝国,在精神上、文化传承上也就有了底气了。
大英帝国可以没有印度,但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除了说我们可以不要帝国宏图之外,我们甚至可以放弃欧洲人千年的帝国梦想,但我们绝不能放弃莎士比亚。想想看,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那么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崇文尚礼、尊重知识这个传统所沉积出来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一个民族要产生为数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这些丰硕果实,没有这样的肥沃的土壤,是不行的,同时还需要漫长的养育时间。
有一个西方的谚语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几百年。确实,要养成一个贵族气质,最重要的是先要养成一个贵族的习惯,然后习惯会慢慢变成传统,传统变成了规范,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淀。如果这种土壤水土流失了,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起来。这个土壤其实就是崇文尚礼这四个字,社会要有崇文尚礼、尊重知识的风气,这种正能量的风气,才是不断培育莎士比亚这种大家的土壤啊。
今天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读者们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欢迎在下面留言,感谢支持!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