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霖
在两河交汇的南横口村所在的矮山的最高处,有一处古老的院落。这里是抗日英雄马作霖的故居。门口悬挂的铭牌上显示的是马清佑马作霖父子俩的名字,这是他们百年前的家。

马作霖,幼名学联,1898年生于南横口,6岁入私塾,后就读于正定河北七中。少年时他即胸怀壮志,曾书写李清照的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条幅,悬挂于卧室自勉。而他后来的生平事迹,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座右铭的伟大含义。

据说,马作霖身材魁梧,性格开朗,谈吐诙谐,为人坦率。1917年,他身揣7块银元只身出走,考入山西讲武学堂。1920年从山西讲武学堂毕业后便直接到国民党将领商震部下供职,历任排、连、营长,后升任为中校参谋,颇得商震的赏识。1931年,经他再三请求调回井陉,任井陉保卫团大队长。

他自幼辗转外地读书,后来学业有成而参军,奔赴抗战前线后,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到了旅长的位置上,随即战死武汉,时年41岁。父亲马清佑悲赴武汉象鼻山,捧回衣冠,勉强成冢。老人发奋图强,以73岁高龄又开始造窑烧瓷,要重新撑起后代生活的重担。终于四年之后,追随自己的儿子而去……
在马作霖奔赴抗战前线之前,他做的大事和军事无关,而是和南横口下面的这两条河有关。冶河也就绵河,桃河也就是甘陶河交汇处的南横口,和整个这两河流域的上的所有村庄一样,一直承受着看得见水用不上水的痛苦,加上洪涝滑坡的不断袭击,怎样治理并利用这两条河就成了两河流域世世代代的重大课题。心怀大志的马作霖为此辞去了县大队长的职务,专心治水。他实地踏勘,筹资出钱,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奔走呼号,终于说动官方派人实地勘测,绘制成了翻山越岭的绵右渠图纸,准备据此开凿,彻底解决困扰多少代人的老大难治水问题。无奈日寇入侵,他必须重披战袍,只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图纸。临行前,他嘱咐妻子梁氏,家里什么都可以丢弃不要,就是这份图纸,一定要保存好。

一直到1958年,政府正式启动绵右渠的修造计划的时候,找到马作霖的遗孀梁氏,她才从密封的匣钵中取出完好的图纸交给国家。后来先于红旗渠修建成的绵右渠,就是依据马作霖当年的图纸建成的。至此,马作霖倘地下有知,可无憾矣。
在这样简单的几句文字所描述的历史里,到底藏着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尽的爱意、难舍的真情,这大约是只有文学家才可以尽情想象的了。如今站在这个院子前的位置上俯瞰两条大河,山河历历在目,人世罔替如烟,怎不叫人叹息而又叹息。

这个位置一定是他小的时候,他求学和参军、治水和勘测的间隙里回乡的时候经常伫立的所在。现在,这里有一棵树,这棵树一定就像是当年他所伫立着的姿态。他面对家乡山河的广阔胸怀,在多大程度上正是源出于他家门前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他矢志不渝保家卫国的家国自然是整个国家,但是他头脑中最具体的图像一定是他小从长大的南横口这个地方;是他家门前这片天天可以俯瞰的具体的山河。

他矢志不渝地学习进步,正在盛年,正在为家庭为民族为国家也为个人做着最经历充沛和成熟坚定的努力,却和千千万万中华男儿一样将生命戛然而止地停摆于那个腥风血雨的岁月。日本人毁灭中国,毁灭中华民族,更毁灭了中国那一代的民族精英。
现在距离他抗战牺牲已经过去了80年,这里从来没有一块石碑,一块铭牌,连衣冠冢也已经不知所踪。如果不是现在新农村建设整修名人故居,挖掘乡村历史,外人即便身在此地亦尚不得知矣。

他当年肝脑涂地、舍生取义所捍卫的,大到整个国家,小到自己的家园,几番番沧海桑田,现在以这样的景象呈现在后代面前,至少是脱离了他的那个时代的战乱与外族直接欺凌的境地!至少是在相当程度上治理了两条大河,虽然目前更大的问题是两条河都已经常年干涸,成了季节性的泄洪道。

虽然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无奈,甚至问题重重,但是已经有了难得的和平与最基本的秩序。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和当年无数的战友,都是可以安眠于九泉之下了。的确,从一个为国牺牲的抗日烈士的角度看今天的世界,我们活在今天的人的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只需以更为高远的眼界俯瞰着它们,继续前行便好。然而马作霖们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让今人收获忆苦思甜的满足,更是以其面对问题的勇气与时不我待的行动力为楷模……

在南横口众多的名人故居前走过,看看建筑,看看历史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找到一张马作霖的照片,穿越时光和他的两目相对,想从他的一定是深邃的目光里读出些什么来。不如此似乎就绝对不足以表达自己其实已经日渐稀少的敬仰和感佩!

但是遍寻无着,无论是网上还是书籍里都没有关于他的影像。他作为去之不远的民族英雄,地域先辈,只能这样依靠稀少的文字存于有心者的想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