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处是指泻下而言)。原文204
相关推荐
-
卷五、六 70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烦,乃邪扰二阳,故曰:未解也. 程知曰:此言过经误下,有用大小柴胡两解法也. 盖其人之邪,因屡下而深入,若表证未罢,必先用 小柴胡和其半表,而后可兼攻其里也. ...
-
试谈《伤寒论》六经病之实质
仲景利用大道至简.提纲挈领.执简御繁的思维,将一切外感疾病及大部分内伤杂病,划分出了六类病证,即六经病.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五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 ...
-
现代汉方名家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十四):矢数道明论腹诊(2)
矢数道明论腹诊(2) 9,里急 里急,指腹里,即腹皮之下的拘挛状态,呈拘紧的感觉.包括腹直肌拘挛,腹膜炎等疾病的腹部绷张突出状态也在其中.在虚性腹证,即使有便秘,也禁忌泻下剂.此时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 ...
-
伤寒六经求真(二十四)
第七编 第二章 太阴病纲领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为太阴病提纲,亦即太阴病的病理界说,提纲证状的综合反映正是伤寒胃肠 ...
-
伤寒六经求真(十四)
第四编 第一章少阳病概说少阳病是伤寒三焦气机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由于其病位的功能特性,表现为气机调节失常的病理趋势. 关于少阳病理阶段的病位,历代医家都依偎在"半表半里",而且对 ...
-
远怀说伤寒(13)——条文十四、十五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 中医随笔 第78篇 文章字数:680字 阅读时间:2分钟 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按:此条文补充了条文13一个症状--头痛,条文13说出运用桂 ...
-
四十四、【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
四十四.[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郑 论]救表救里两法,颇与病符,不再赘. [阐 释]表证误下后,里 ...
-
伤寒呕哕方一十四首
伤寒呕哕方一十四首 病源伤寒病后,胃气不和,此由初受病时,毒热气盛,多服冷药泻下,及饮冷水,病折以后,热势既退,冷气乃动,故使心下坚牢,噫哕食臭,腹内雷鸣而泄利,此由脾胃气虚冷故也.(出第八卷中) 仲 ...
-
十四、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原文343
十四.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原文343 [郑论] 按脉微而厥,乃阳衰阴盛之征,迨至烦躁,上下有不交之势,灸厥阴,原正所以扶阳御阴也.阳回即是生机,不还即是 ...
-
十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
十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法宜)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
-
二十四、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而)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168
二十四.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而)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168 [郑论] 按吐下后而表不解,盖吐则亡阳,下则亡阴,阴阳两虚,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