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李白的道德经之“美言可市”

原文:

道 者 万 物 之 奥 。善 人 之 宝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 何 弃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虽 有 拱 璧 以 先 驷 马 ,不 如 坐 进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贵 此 道 者 何 。

不 曰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故 为 天 下 贵 。

翻译:省略翻译。

正文:

在道德经系列中,李白多次强调,文字只是载体,它只是用来传递信息。人们对经典之所以有这么多解读,除了经典内涵丰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误解也是历史前进的一部分。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部道德经,因为李白反复强调:你的世界取决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历代给道德经注解的名家学者很多,人们若要一本本去读完那些注解,本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学者,对道德经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也可以翻译成不同的内容,普通人又不是非要成为学术专家,大可不必刨根问底去搞清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道德经。

有的人害怕自己读的版本是错的,害怕自己看到的翻译有问题,害怕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有偏差,要么放弃阅读,要么钻进去研究哪个才是“真的”。这其实都没有必要!

因为,当你读道德经原文(不拘什么版本)到一定次数以后,你就会有相应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你从文字里获取到的。先秦典籍本身就没有标点,对初学者来说,断句是一个难题;而有些版本的个别字不同,也会对理解字句造成困扰,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同你远远得看一个人,你肯定无法一下看清楚他的全貌,看清楚他的细节。很可能因为角度不同,你甚至看错了。但随着你看得次数多,看熟悉以后,你就会越来越清晰,当你对这个人有了整体的感觉之后,你就会不断去探索细节,于是,你就会发现有一些不合理的、不对劲的,局部、细节需要调整。这个时候你因为有了整体上的熟悉,你就能够慢慢开始去处理局部了。

在李白这个道德经系列中,李白尽量不去翻译原文。学知识,提高认知,是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和技巧远比知识本身重要,体验这个过程才是每个人的一生,过程才是每个人的“获得”,而知识本身它就是一种业。

在这一章里,老子再一次强调“道”的可贵。美言可市其实很好理解,老子通篇道德经都在阐述“道”是什么,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困惑,觉得内容有矛盾,那么肯定是读者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譬如这一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有一个版本写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白话文的翻译就更有意思了,基本上市面主流翻译都是“美妙言辞能够换来别人尊敬,高尚的品行能够让自己更加尊贵”。这就是典型的误解,但这种误解本身具有社会现实积极意义,所以依照这种理解去执行并没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李白常说误解是历史前进的一部分。

先秦典籍,常常都有省略主语。“美言”和“尊行”其实属于动词,主语是省略了的“道”,简单理解就是“你把道当成美好的东西去修饰它、奉行它,它就比货物还值钱;你若从美好的角度去践行它,它足以影响千里之外,得到呼应又反馈给你”。现在人们其实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现在科学领域的量子纠缠跟这个就很类似。通俗地说就是当你心存善念,你得磁场就变了,进而哪怕千里之外的事物,也随着改变,最后会作用到你身上。

这一章,老子之所以强调“道”的珍贵,可能是因为“道”本身又极度无情。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希望好人好报,人善天不欺;希望坏人自食其果,作茧自缚,现世现报。实际上,这都属于人们的一厢情愿!虽然要承认这一点,从人的感情上来说,比较难接受,但它正是老子所说的“道”。

其实很好理解的。譬如说,“道”具象化,变成一句格言“坚持就会成功”。善良的人坚持行善,那么他视若珍宝的善念就会得以传承;而不善良的人,坚持行不善的事,他也会成功(不善之事的达成)。因为“道”不受任何约束,它不会厚此薄彼。

所以这一章,老子先说“道者,万物之奥”,意思就是任何东西都离不开道,不管是善的还是不善的,都受其支配。因此它能被善良的人使用,也能被不善良的人使用。点出了这个逻辑之后,老子才有中间的倡导“不如坐进此道”(需要翻译的可以自行百度或者查阅相关书籍)。

道,它就是它自己。它无所谓善良不善良,正义不正义。人参与进来之后,以现形社会人类规则为标准定义出来的善恶,与道无关,但与人有关。因此这章老子指出道的珍贵,是从人的视角而言,并且进一步倡导人应该坚持善念,“坐进此道”不是先天那个道,而是选择之后那个善念之道。就好比说“道是风,它吹起来凉爽,你让它吹困在炎热里的人,是善,这个应该坐进。但其实风吹困在寒冷中的人,也有同样的效果,只是同样的凉爽效果,带给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先点出道如风,风无所谓善与不善,再进一步倡导如何去选择使用风。

所以,美言可市,主语虽然是“道”,但真正操作的是“人”,粗浅的世俗理解就是“将心比心”。这属于运用层面,不属于认识“道”。如果真正认识,就应该明白美言可市其实也能换成“恶言可戕”。关键还是参与者自己的选择。说到底,这种选择,又属于愿意不愿意。譬如,你选择闻一朵花,你认为它香;而别人选择闻狗屎,也认为狗屎香。这两个“香”都是善,但若碰到一起了,就必然有一个“恶”出现。明白这点,才能真正看开现实社会中(人类社会)的许多矛盾纠葛之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章最后两句“求以得,有罪以免”,与世俗化的基督教思想看似一致,实际天壤之别。一个是稻穗,一个是稗草。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求可以用道来达成,有罪可以用道来豁免,这是老子道德经中为数不多的矛盾,李白上面已经讲了,假如读道德经,读到有矛盾之处,肯定是读者理解出问题。这里,就算是给李白这篇文章的读者留一个思考题吧。李白只讲基督教的“赎罪”,世俗化基督教的赎罪,是说忏悔就能够获得主的原谅,即无罪。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罪就是罪,用崇尚科学的西方思维来说,罪是已经造成的客观事实,不能更改,何来原谅一说?如果忏悔能够获得原谅,那不停犯罪不停忏悔又当如何?

朱元璋评价这章道德经,说:奥者幽深巨室,囊括万物之所;大道利济万物,君子以为至宝。恶人虽可暂得,不可常保,以其心不善也,即不善人之所保是也。

李白归结为:道虽无情,人有情;善恶不分,人应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