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非遗】下潘索面(民间艺术技艺)

(0)

相关推荐

  • 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在浦江县的檀溪镇,有个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就是潘周家村.村子里的人几乎都会做手工面,而最近几年,"一根面"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据说光一斤面粉,就可以拉出几百米长的面,因为面条的 ...

  • 下潘村:始祖潘杲宋徽宗皇帝御书“清潘”

    下潘村:始祖潘杲宋徽宗皇帝御书"清潘" 女埠街道下潘村是一个集镇,原先为建设乡所在地.下潘行政村由原来的下潘行政村和下舒行政村两村合并组成.下辖下潘.花园.鱼池.张门.下潘桥头.馒 ...

  • 浙江兰溪土索面晾晒垂如瀑布 进入产销旺季

    央视网消息:这两天,浙江兰溪下潘村的土索面进入产销旺季,当地村民将土索面制作完成后,进行晾晒的土索面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一根根柔韧细长的土索面在特制的木架上晾晒,犹如瀑布一般垂直而 ...

  • 全麦量超64%才叫全麦

    全麦粉含量是评判全麦面包的金标准.美国全谷物理事会规定:全麦粉含量占64%以上的食品,才可以稱为真正的全麦食品. 全麦面粉是用完整小麦磨制而成的面粉,保留了小麦的胚乳.麸皮及胚芽.小麦粉≠全麦粉,前者 ...

  • 重阳抒怀(文:兰溪又一村)

    标签: 设计 音乐 制图 分类: 书法绘画 (点图放大) 兰溪又一村

  • 兰溪小麦粿

    兰溪小麦粿 小麦粿是餐桌上的一样点心,是家乡的一种特色小吃.小麦粿长得像饺子,但不是饺子.小麦粿的皮比饺子皮大比饺子皮薄,小麦粿一般都是蒸着吃或者煎着吃,不会拿来煮. 我们这里做小麦粿,叫小麦粿.面粉 ...

  • 【民间故事】黄大仙与下潘索面

    黄大仙与下潘索面 元朝末年,潘氏先祖因战乱由兰溪桃花坞回迁今下潘.二百多年前潘姓祖先曾在此处居住过,但风水先生说,大堰口旺功名而不能旺人丁.后因为官上任迁到桃花坞,但桃花坞同样不旺丁.经高人指点迁往功 ...

  • 【兰溪美食】​下潘土索面

    下潘土索面 兰溪市女埠街道下潘索面是浙中一带名优土特产,其显著特点是长.软.韧.滑,柔软如丝,折而不断,它还可结成民间讨彩的"8"字形.是干面中最长的食品之一.    隋炀帝时,潘 ...

  • 【兰溪非遗】周永彬传统击鼓技艺

    周永彬传统击鼓技艺 中国打击乐以其多样和富于变化的音色,为传统民间戏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历史上鼓和锣这两样至今仍被广泛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其起源和发展多有学者研究,其种类及制造的过程. 盛行于金华八 ...

  • 【古村乡音】走进女埠下潘村:千帆竞秀土索面

    走进女埠下潘村:千帆竞秀土索面 女埠街道下潘村是一个集镇,原先为建设乡所在地.始祖为潘皓,字益白,后周广顺癸丑年(935年)从河南荥阳先迁徙于浙江处州括苍,后由括苍迁居婺州.始迁祖为潘宗礼,宋大观己丑 ...

  • 【兰溪非遗】都心板凳龙

    都心板凳龙 兰溪市黄店镇都心村的布龙与板凳龙,历史悠久,造型活泼鲜明,活灵活现. 明清村落实行都图制,清朝时,都心村为十三都所属二图,都心之名得于该村处于十三都中心位置.都心布龙与板凳龙明时由杭州地区 ...

  • 【兰溪非遗】 都心布龙

     都心布龙 都心布龙明时由杭州地区建德传入,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明代灯会上与板龙灯同时出现,龙头.龙尾用篾扎纸糊,彩绘呈彩.解放后,一度中断,1981年恢复,为兰溪市恢复迎灯之始. 都心布龙 ...

  • 【兰溪非遗】 造房上梁

     造房上梁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 ...

  • 【兰溪非遗】桐山后金村的八卦肌理及非物质文化传承

    桐山后金村的八卦肌理及非物质文化传承 兰溪市黄店镇村落坐落在三面环山的燕窝型的"凹"处,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周边有九座小山,其水都从存钱的小 ...

  • 中医非遗陈氏手穴砭术——技艺传承

    陈氏手穴砭术作为中医砭术中的一个派系,源于宫廷秘法,也是陈氏家族百年传承的独特技艺.此技法具有"观手即知健康,触手即可调理"的鲜明特色.陈家祖辈恪守"大医精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