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摄影师之眼的培养与发现

艺术都是假的,活得真才最重要

💐

转眼间为期三个月的“第二期《摄影审美意识提升辅导班》”已经顺利结束。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吞像32名热爱摄影的朋友进行了12次课程分享。

经过对第一期课程的优化,本期辅导班分为三部分展开。在主线课程方面,通过“打破固有摄影认知,了解摄影媒介”、“以社会生活与突发事件为题材”、“作为档案的照片”、“当摄影成为艺术”、“来自日常生活与家庭的照片”、“摄影之美”六次课程加深大家对摄影的认知和对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辅导课程中,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摄影师”、“如何看画册”、“如何看展览”和两次作业点评,让大家既看到自己创作中的问题,又提供了学习摄影的部分方法论。

当发现有些学员摄影基本功不扎实时,吞像又增加了一次针对摄影创作形式的课外辅导。最终,参与学习的学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20篇摄影评论文章和390张摄影作品创作,其中组照作品10组。

教学课件总页数达到1499页

POEMS FOR YOU

学员结课作业反馈

从学员提交的结课作业中能够看到大家对社会与生活的关注和对摄影强烈的热爱。

有些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付克勤在中国沿海十几个渔村和码头历时四年创作的反映当下渔民生产生活的作品《渔歌》,唐凤侠以政府“进行老城改造、重塑古城形象”为背景拍摄自己居住环境的作品《小城世相》,韩丽萍以北京历史悠久的北运河为地理空间记录运河岸边人们生活状态的作品《运河北流》等。

摄影:付克勤

摄影:唐凤侠

摄影:韩丽萍

通过这些照片都能看到摄影师的勤奋和对社会的观察。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影像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还有刘福生、谢大宽两位学员以文字的方式评论了自己喜欢的摄影师和摄影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摄影的理解和对作品独特的解读。

虽然,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为“大片”或“艺术批判”,但相较与“摄影成功学”催生出来的成果,从中流露出的朴实和真诚是让人感动的。

学习后学员的创作成果
最后,想和大家说一点心里话

如果问我有没有在本次课程后还想和大家说说的内容?

答案肯定是关于“摄影师之眼”的问题。

众所周知约翰·萨考斯基有一本书就名为《摄影师之眼》。但我要说的与此书中的内容并无关系。

在我看来作为摄影师在日常和创作时需要有三个维度的审视,分别是对自我审视、对社会审视、对被摄对象审视。

首先,作为摄影师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是第一位的。摄影创作的主题、形式有无限的可能性,不同的摄影师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意或无意的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所有的摄影创作都是摄影师的“自传”,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私摄影”。因此,如果摄影师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识将很难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其次,我们作为个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与社会就是鱼和水的关系。

摄影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还是现在许多当代摄影的主题,都与社会紧密相关。

摄影师将镜头转向社会也打通了摄影私我属性与公共议题,奠定了摄影作品的价值。

最后是摄影师对被摄对象的审视。这部分又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

第一是,挖掘被摄对象所具有的意义;

第二是,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形式构成。第一点我们通常比较注意,而第二点大家容易忽略。

比如,我们拍摄一棵树。

首先,我们要看到被摄对象是树本身;

其次,这棵树的树干、枝叶也要在摄影师眼中要转换为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才行。

摄影师在日常就要有意识的对这三点进行关注,在创作时才能够更加从容。我将此称为“睁开摄影师之眼”。

在总结的最后,我把对本期学员的十点建议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章结尾处感谢本期辅导班各位学员朋友对课程的大力支持与信任!祝愿各位吞像的影友朋友不断创作出精彩的摄影作品!

后续我们将会逐一展出本期学员的结课作品,敬请期待!

💐

特别提示

王霄老师第2期《摄影审美意识提升辅导班》已经圆满结束,想参加第3期辅导班的朋友可以联系吞像管理员预约登记。

POEMS FOR YOU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