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琴丨情越太平洋

兰朵约我去她家里,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间,室内整洁干净,客厅摆着一套法式沙发,颜色是深棕色的,墙角的小桌上放 一盆盛开的白菊花,正面墙上挂一幅油画,那是微笑的蒙娜丽莎,一看家里的情调,就知道兰朵是一个很有品位的女人。卧室里床罩枕头罩都是淡蓝色的,身子躺在 一片蓝色中,一定非常惬意,厚厚的海绵垫上下沉浮,定然有一种漂浮在海洋里的感觉,兰朵躺在这里,每天都在做着漂游太平洋的美梦。床头柜上摆着兰朵的一张 照片,眼睛含情脉脉,仪态万方,她的目光望着很远的地方,那里又是一片蓝色,是海洋还是天空?兰朵和我说,这张照片早就飞过了太平洋,美国人很赞赏她,说 他具有东方女性的魅力,这个评价还是很客观的,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她给我拿出两个很大的纸箱:“这里都是信,我想把它整理一下,以后翻起来看看也很 有意思。”她指着另一个纸箱说:“这里是英语磁带,这两年,我每天都在听着磁带背单词。现在,我去美国至少不会迷路,也认得男女厕所,认得饭店。”她边说 边哈哈大笑起来。

“兰朵,你真了不起,这把年龄还学会英语。”我吃惊地望着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没有学历,文化也不是很 高,看外表,始终不能把她列入知识女性的行列,她也不是淑女和名门闺秀,可以看出她是经过了很大的努力,才把自己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至少让人觉得她是一 个受过教育的女人,一个独立的单身贵族。如今她想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机会,实现自己的出国梦。

“这些信可不可以让我浏览一下?”

“让你来我家,其实就是想让你看看这些信,你看有没有一点价值?”

“你泛指的价值是什么?”

“你是作家,给我参考一下,如果有意义,我想把这些信整理成一本书。对方的来信都是婚介所给翻译的,翻译的文字水平很一般,但我的信都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她给我倒了一杯冰镇可乐,把那些信从纸箱里取出来让我一一阅读。

兰朵已经把信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分好了类,发往美国的多一些,英国的、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的信要少一些,信的前 面都有一个楔子。信是打印出来的,楔子是用碳素笔写的,字迹很工整,楔子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写了在什么背景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封信,语言虽不是很精 练,但情感真实细腻,令人感动,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中自我喁喁倾诉。

我读着读着,眼睛渐渐噙满了泪水,眼前的兰朵开始让我刮目相看,这就是生活,也就是 文学,文学和生活永远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生活永远不会产生文学,也不会产生作家。

兰朵尽管不懂这些理论,但她的真实的情感就是这种理论的体现。谈到她的婚 姻问题,她很坦率地说,自从和丈夫离异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女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年龄的衰老,而是在生活中失去主动权。最初几年,有儿子和她在一 起,她没有感到孤独,但自从儿子离家出走后,她突然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一片黑暗里,孤独包围着她,她找不到冲破孤独的出口……有钱的时候,她过着悠闲的生 活,每天和朋友喝茶,跳舞,唱卡拉OK,但手里没了钱,朋友都远离了她,最后,儿子也从她身边走开,她几度绝望得想一死了之,但还是舍不下儿子,她像粘在 蛛网上的一只蝴蝶,翅膀被缚住了,无法再起飞,尤其到了夜晚,四面一片黑暗,自己一个人置身在这间房子里,空虚将她包围,她找不到要出去的门。后来,偶然 的机会,她走进了婚介所,这里又唤起她活下来的勇气,也萌发了走出去的想法,于是,开始学英语,为了写信方便还买了一部传真机,整整一个冬季,她几乎天天 沉浮在蓝色的海洋里,一封又一封写信,不厌其烦地背诵那些蝌蚪似的英文字母……一个美国人曾经不远万里来和她相会,但这个人可惜是个跛子,兰朵没看上,后来,又有一个英国的绅士也对她很热衷,但绅士有太太,只想和兰朵发生一段婚外恋情,兰朵更不可能答应。现在她投奔的是一个美籍华人,年龄比她大十几岁,在 美国唐人街开餐馆,以前的太太是一个日本女人已去世多年,他一直想找一个中国女人做太太。婚介所为他们搭起了桥,他对兰朵还是满意的。看来,一个人打定主 意要干一件事,迟早会成功。

兰朵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一次又一次去冲击婚姻这座城堡,我被她这种精神所折服。我说这些信很有价值,如果编成书出版说不定还能一 下炒红,一个中国女人和外国男人的恋情史,或者是《情越太平洋》,干脆叫《两地书》也行。兰朵兴奋地说:“真的可以出书吗?”我说:“你的信写得很感人, 没有这种生活是写不出这种感觉的,你真实地写了一个害怕孤独想冲出孤独包围的女人,你也渴望生活,把生命中的最后一束火光 ,在太平洋彼岸点燃。”她说我不愧是作家,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富有诗意。我说生活本身就很富有诗意,我们有时候是不会捕捉它,把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情感都 白白流逝掉了,时间又是一块洗刷我们记忆的抹布,再美好的东西经过这块抹布的洗刷和擦抹,也会变得模糊不清,所以,你想让这些东西永远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如实地记下来。

我和兰朵聊了很久,好像是一对文学知己一样。天色已晚,我要回去,她说在出国之前,一定要把这些信整理出来,出书的 钱不成问题,这个费用美籍华人会给的,只要能出版就行。她要带着这本书去美国。看来女人的命运有一半是系在男人身上,这话千真万确。但我始终不能把这句话 体现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其实,这是我一生悲哀和不幸的根源,没办法,在婚姻这座城堡面前,我没有兰朵的勇气和自信,始终生活在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里。

从兰朵家出来,我一个人向家里走去,所谓的家,就是一间很小的蜗居,而且还是租来的。在广州,除了这间房子,我现在 无处可去。我独自走在珠江边,眺望两岸闪着绿光的树木,隐匿在夜色里的群楼,一辆又一辆沿江奔跑的汽车,一艘又一艘漂在江面上的游轮,霓虹灯五彩缤纷,温 柔而朦胧的夜色中,珠江也是朦胧的,此刻,我仿佛走进一个朦胧的世界里……

作 者 简 介

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理事,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六合琴声》《漂泊羊城》《等你,在最初的地方》,中短篇小说《参商情缘》长篇小说《血之梦》《 雪伦花》《浮云若梦》。2012年10月,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青年文学研究班毕业后,直接漂泊到北京,历经艰难创办了北京文悦时光文化传媒公司,出任总经理、图书总策划、主编等职务。



(0)

相关推荐

  • 答谢作家郝秀琴

    在<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中,我苦苦地寻觅着勤劳,正直,纯洁的玛吉阿米."白白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于道泉译本)还是&qu ...

  • 《平凡的世界》续:孙少平的诗和远方(01)我的梦想在大牙湾

    一.我的梦想在大牙湾 我决定要回大亚湾了,自从收到金秀的信,我就一直困惑苦恼.苦恼不知道该怎样给金秀回复,但可以决定的是:无论怎样,我都不能接受金秀的爱情呼唤.可是,我该怎么向金秀回复呢,一个大男人, ...

  • 郝秀琴丨2013年10月1日,是我的生日

    2013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公历的10月1日,这天是我的生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这样的巧合几十年都没有遇到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这一天的来临,我要感谢时间的撮合.上苍把这个日子馈赠我 ...

  • 郝秀琴丨同城同路人

    洋子比我早一年来北京,记得他初来的时候还发了一条微博:"对北京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没想到最终还是来了这里."我回应他:"对这座城市有没有好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在这里索取什 ...

  • 郝秀琴丨记忆中的北京

    又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其实,很久了,太阳都没有露脸.灰白成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主色调,雾气宛如天空挥之不去的愁云自由放任地蔓延着.远山近水,群楼树木都笼罩在雾霾中,天朦胧.地朦胧.山朦胧.水朦胧.树朦胧 ...

  • 郝秀琴丨只等香山枫叶红

    从北宫门地铁口出来,去香山的游客聚集在汽车站牌下,车子还没有停稳,游人蜂拥而至,腹胀的汽车呻吟着,沉重的车轮碾过深秋的季节,碾过喧嚣的街市. 我们几个人拼车到香山,哪知,出租车开到香泉环岛,就再也不能 ...

  • 郝秀琴丨圆明园,沉寂的废墟

    走进圆明园,正逢严冬,那种肃杀的衰败气息,如一把坚硬的爬犁,拽着我的思绪穿梭在这片残垣断壁的废墟中.一百五十年前,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已被历史的黄沙掩埋,举世闻名的园林 ...

  • 郝秀琴丨走过北京地铁

    双脚踏上地铁,我身不由己地随着如潮汹涌的人流向站台奔去,列车扭动着身躯,嘶声竭力地吼叫着从一条沉闷而昏暗的洞里窜出来,站台上黑压压的人群像中了吸星大法,发疯似的涌向那个狭窄的魔盒,两扇透明钢化玻璃门, ...

  • 郝秀琴丨行走在冬天的北京

    习惯了一个人行走,习惯了这种自由的日子.这个冬天行走在北京,北京是我漂泊旅途中的又一个驿站. 冬天的北京没有内蒙古那么寒冷,但远不及广州温暖.寒气总是让人措不及防,悄悄地钻进袖筒,窜进衣领.天色阴晴不 ...

  • 郝秀琴丨北京法源寺

    慕名来法源寺,还是起因于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一书.这部书据说获得过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虽然没有获奖,但就这么一入围,<北京法源寺>红了,李敖红了,北京法源寺也从此名声大 ...

  • 郝秀琴丨穷女人的自由

    坚强的女人啊,你的眼泪是金子, 也许,你最精彩的一笔在这里完成, 但那是在刀刃上行走, 一路鲜血染红你走过的脚印, 这是实实在在的钻心刺骨的痛啊. --题记 去看你之前,我反复强调自己,这次见面一定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