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深山地,再现打蓝声

本次随中影厂赴福建拍摄国染馆靛蓝基地。这是自2008年来第三次去拍摄了。

提起打蓝,业内人士不陌生,大家都会说起少数民族地区如贵州。其实,成规模的靛蓝基地在历史上还是内陆为多。

时光荏苒,很多的靛蓝生产地区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不见踪迹。现成规模较大的地方,还是在国染馆的基地福建书峰。史书记载,该地区自宋明时期就很有名了。史称“福建青”。现在这个地方,打蓝依旧,只是大家把产品叫“青黛”,不知靛蓝为何物。

基地主要由两个村子组成,有两百多户参加。其中最多的是咱们黄氏江夏堂的宗亲们。

靛池自成特色,每一组由大小不一的几个池子组成,每个池子都是有不同用途。打蓝池一般都设在山谷,也有就近路边的,比较分散。其水源均为山泉水,正可谓:好山好水出好靛。

乡亲们说,今年受天气影响,马蓝长势不太好,收成有影响,价格也比往年高。

山高林密,曲径通幽,泉水叮咚,小鸭悠闲。不知建于何年的古栈道,两旁是有200多年树龄的夹道松,默默耸立,山风亲抚,在默默述说悠久的打蓝历史。

池子边,小道旁随处可见可用作染料的鬼针草、蝶豆花。

深山里还建有名贵植物园,种植有血檀木、黄花梨、沉香树等植物,其枝叶、锯末、刨花都可以用作绝好的天然染料。。。。。。

本次除拍摄外,主要还与黄氏宗亲们一起商量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恢复老祖宗的技艺,加强品牌意识,扩大应用范围,制定靛蓝标准,产品分级以及按质定价等具体工作。

值得高兴的是,乡领导已经意识到问题,已着手成立协会,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筹建靛蓝陈列馆,发展乡村旅游等工作。

本次拍摄,也得到乡领导,村干部及村民,还有名贵植物园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有理由相信,经过十余年合作与建设,国染馆靛蓝基地会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结合乡村旅游,前景可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