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11月15日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

网络上叫好声一片,规模经济嘛,区域覆盖了35亿人口(占全世界50%),GDP超过28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3%)。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公众号推荐过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是一本曾经非常火爆的鼓吹全球化的畅销书。当然,作者随后又写了一本反全球化的著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关于RCEP的话题,推荐大家再回顾一下这两本书即可。

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好好生活和工作,边走边体验,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二)

最近连写了几篇分析债市的文章,加起来也十几万阅读量了。

这轮产投陆续出险,会把资金逼到城投身上,使城投面临新的一轮流动性充裕。

在我的理解里,城投是城镇化,在基建逐渐完善后,产投才是税收。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大拆大建,城投应该合并重组专精重大项目,产投才是未来要大力鼓励的方向。

转型必然意味着不确定性。永煤搞这么一出,金融机构普遍又怂了,把资金从进攻型的产投身上往避险型的城投身上转移。换句话说,只要不爆雷,旁氏太爽,一直旁氏一直爽。

金融机构把自身的命运不是寄托到项目的市场化收益上,而是寄托到城投信仰上。城投一边大爷的拿钱,一边心虚的很:

老纸穷的就剩裤衩了,你信我,我tm信谁去?

最近有家省属国企也想拿自有资金撸政信,里面的哥们托我帮忙介绍下项目。

又要抵押物又要高收益又要低风险,总有人想挑战下,把政信的不可能三角给凑齐了。

我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婉拒。放款容易还款难,信仰能变出钱来吗?

城投信仰究竟是什么?

我理解,城投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依托于还款来源的。有钱才有信仰。

城投和地方zf的主要还款来源无非三样:

税收,卖地,再融资。

前两个是啥样,有目共睹,不提了。更多要靠再融资。金融机构就算是金山银山,近些年,四处当救火队长,也总有被榨干的一天。问问你身边在银行的兄弟们,他们都是啥精神状态,焦虑不焦虑?

(三)

最近突然有好几位客户,托我给家里的子侄介绍实习。都是些行业的中坚力量,居然让我这个非银狗给介绍,可以想象,今年的就业情况可能有多么惨不忍睹。

前几天和哥们吹牛打屁,聊起来90后的新人,也都30岁了,连95后都出来参加工作了。

哥们说,业务减少,团队收缩,走了4个人。他发现,虽然人少了,居然一点也没影响团队的正常运转,该干的活儿,也一点没耽误。

这让我想起了80后这帮金融民工,都是被社会反复摩擦过的,年轻时,加班是常态,期间也没断过学习。

别看现在油腻的很,真搞一轮业务比拼,一个打五个都没问题。

因为每天晚上23:00写公众号文章,24:00发布,基本没有间断过。不少读者在后台关心我:

经常看到你凌晨2点才睡,早上7点又起了。别太累了。

当被问到这些话时,想起曾经被灌酒,连干三杯才还钱的片段;想起曾经连轴飞两周,一天一座城市,睡觉全在交通工具上的片段;再想想那些行军床,那些半夜要立即回复的邮件,那些会客精确到小时的日程安排等等。

与过去的林林总总对比,现在只是晚上临睡前写篇文章而已,算啥呢?

对于未来债券市场的走向,对于传统政信的流动性风险,对于非标转标的逻辑,对于基建投融资的创新模式,对于化债的落地效果等等,在此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环境下,我有些拿不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