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森林可能从“碳汇”转变为“碳源”

2021年1月13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我们离陆地生物圈的温度临界点有多近?》(How Close are We to the Temperature Tipping Point of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的文章指出,目前森林与陆地其他生态系统吸收了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约30%,但是未来几十年内快速的全球变暖可能会将这些天然“碳汇”转变为“碳源”,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的挑战。

全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温度的依赖性决定了陆地碳汇强度。虽然目前陆地碳汇吸收了人为碳排放的30%,但不清楚未来这种生态系统服务是否会继续存在,更确切地说,人类并不清楚陆地碳汇作用是否存在严格的温度限制及其对植被碳吸收的影响程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最大的连续碳通量监测网络,基于1991—2015年的观测数据,构建了全球第一条陆地碳吸收的温度响应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一定的温度阈值,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会下降(具体响应取决于地区和物种的不同)。储存二氧化碳最多的生态系统,如热带森林,到21世纪中叶可能会失去近50%的碳汇能力。然而,呼吸速率在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会增加,并且似乎没有达到最高阈值。也就是说,在较高的温度下,呼吸速率继续上升,而光合作用的速率则急剧下降。在“基准情景”(BAU)的排放情况下,这种分歧将导致最早在2040年陆地碳汇强度减少近50%

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1年第02期。转载本文请备注来源及作者。

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

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成立于2015年12月,是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联合资源环境科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领域30余家产学研管机构共同打造的、开放型专业智库协同工作平台。主要面向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编制、第三方评估和公共科学普及等工作。通过构建科学家、决策者和社会力量协同工作网络,汇聚生态资源环境科技、经济、产业等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为国家、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决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