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为何完胜麦克阿瑟?一个在前线听枪炮声一个在后方睡女明星
相关推荐
-
彭德怀为何因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被美国人高度评价
一场战争的胜利,作战双方的军备实力和士兵素质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将领自身的能力.回顾以往的战争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胜利的一方凭借的并不全是压倒性的实力和优势 ...
-
金城战役中,彭德怀怒斥美军:能不能管得了南韩?能不能保证
金城战役中,彭德怀怒斥美军:能不能管得了南韩?能不能保证!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威武的一刻,积贫积弱的中国,竟然又代表能在谈判桌上怒吼美军,你们的小弟管不管?不管我们替你管! 我方到底遭遇了什么,如此愤怒 ...
-
第二次战役最惨烈的作战:韩先楚立军令状,彭总:守不住别来见我
在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兴奋过三次. 第一次是朝鲜人民军打到了釜山,他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策划了"仁川登陆"行动.战役发起前,麦克阿瑟乘坐巡洋舰,和登陆部队一道踏着过膝的海水登上仁 ...
-
一八〇师竟被彻底打散,彭总痛批韦杰,范弗里特手段不逊于李奇微
彭德怀回国大闹北京城,国内才算真正了解抗美援朝战场的艰难,于是周总理千方百计安排人力和物力,加强对朝鲜战场的支援. 第五次战役之前,杨得志的十九兵团,陈赓的三兵团再次入朝作战,而陈赓因为伤病又回国养病 ...
-
彭德怀PK麦克阿瑟:4次巅峰对决后,国际上如何评价两人?
原创2021-06-08 13:05·长亭古巷 20世纪风云变幻,两次世界大战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彻底打乱了原有的世界秩序,正所谓乱世出英雄,20世纪也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战争给了这些英雄们表演的 ...
-
土耳其旅误击南朝鲜军,却缴获了国民党军旗?或是国军观察团携带
图片来自网络 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是纠集了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部队,当然了,不包括南朝鲜,那时候南朝鲜还没有加入联合国. 全盛时期,"联合国军"拥有约90万 ...
-
扬眉吐气的战争
扬眉吐气的战争 --抗美援朝70周年(1950---2020)祭 艾子吴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当年不仅震撼着全体中国人的心,也 ...
-
铁原阻击战,63军用伤亡2万多人的代价,拯救了10万志愿军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第5次战役是我军伤亡最惨烈的一次,其中尤为铁原阻击战最为惨重,我军63军几乎全军覆没,铁原阻击战也是朝鲜战争由对抗转为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志愿军63军在付出2万多人的牺牲后,与敌方十 ...
-
敢叫板麦克阿瑟的国防部长, 儿子都是中将, 一个现任战区陆军司令
麦克阿瑟是美国五星级上将.美国没有元帅,最高军衔就是五星级上将.所以,麦克阿瑟这个上将相当于中国的元帅.但是,中国有一位上将却敢叫板麦克阿瑟.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信你把麦克阿瑟叫过来,我们两人一同 ...
-
日本国父麦克阿瑟:如何实现对另一个文明的永久征服
「定哥有话说」的第377篇分享 定哥说 (ID:dinge0905) 几乎所有到过日本的朋友,都会为这个国家当今文明的发达程度惊叹不已. 于是会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与中国 ...
-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朝鲜战场上三次对决后,各国如何评价二人
前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管在哪一个年代,战争爆发就意味着严重的伤亡以及损失. 曾经不少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发展,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对外发动战争,但随着二战的进行,各国 ...
-
彭德怀拿下麦克阿瑟--歼灭一万美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共和国立国之战.这是一次极不对称的战争.美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190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1910年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同归于尽, ...
-
麦克阿瑟:入朝后小瞧志愿军,被彭德怀打到撤职,84岁含恨而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太平洋战场上,出了一个反法西斯的大英雄,他带领部队,大败日军联合舰队,消灭了成千上万的日本鬼子,为解放广大受日本法西斯奴役的各国人民立下了巨大功劳. 然而,在辽阔无边的太平洋上如 ...
-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交锋曝光,五星上将四战四败,最终告老还乡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交锋曝光,五星上将四战四败,最终告老还乡
-
志愿军一个连为抢衣服搞突袭,占领美军指挥所,全歼敌军3000多|陆战|士兵|柳潭里|麦克阿瑟
1957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朋友来了有美酒,财狼来了有猎枪".尽管环境恶劣,哪怕装备落后,无数志愿军仍毅然决然地站上了前线,死守着背后的祖 ...
-
李世民都不敢用的险计,彭德怀用来大败麦克阿瑟,歼敌3.6万人
在军事层面,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了古今两位军事家.若说古代名将,自然莫过于24岁便攻取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毛主席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而说到现代军事家,则非彭德怀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