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故事征文 ‖ 怀念我的老师(覃绍国)


怀念我的老师
得知向艳老师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永远爱着我的老师,正如老师永远爱着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
还记得,2008年夏天,几个大学生要来支教的消息如巨石落水般击碎了山村的平静。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在议论这一新鲜事。其实,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大山外、比县城里那些体面人还喝了更多墨水的人的长相。我那时只有八岁,还无法理解大人们的兴奋,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从大山外面来的人会改变我的一生。我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害怕孤独,渴望待在人群里——尽管人们并不怎么待见我。几天后,这些老师来了,因为周围的人都要去看这些“知识分子”,所以我也就跟着去了。
我照例坐在教室后排的一个靠边的座位上,有点紧张地等老师来上课。
来了,来了!
出乎我的意料,这些老师其实我们长得差不多,并没有多只眼睛少个耳朵,看来大人们骗了我。只是我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种气质,一种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气质。他们说的话,我不太懂,但他们的举动,比如和我们做游戏、唱歌、跳舞,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开始,大家看老师们没有上语文、数学这些“正统”课程,而“光记着玩了”,都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和我们玩游戏,就“吓”走了大部分旁听的家长。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啊,当看到昔日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暂时不会对他们的嬉戏有所干预的时候,他们就放开了,而且玩得很欢乐。不一会儿,我在人群中的不协调就被老师们发现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特别那位向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试着和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一起玩耍。我终于体会到了在团队中活动的快乐。尽管有时我们也会犯错,老师们总有办法消散大家不和谐的情绪,然后让我们凝结地更紧。在今后的几年里,直到小学毕业,向老师也一直尽可能多地给我们公众展示的机会(特别是最内向的我)。游戏之余,老师也会和我们分享一些小知识、小实验,特别是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原来,在我们书本之外有一个世界,在大山之外也有一个世界。我们似乎这时才知道。她问我们“想不想去外面看看”,我们异口同声地喊“想”。我有注意到,刚才还感动的热泪盈眶的家长们这时候眼神纷纷黯淡了很多。
后面的时间,我就开始关注到这位向老师了,因为她和我一样喜欢哭,特别是看到我们穿得破破烂烂、浑身脏兮兮的时候,她的眼睛就格外水汪汪的。我们邋遢吗?当时的我并不觉得,反而是感觉这些老师们穿得太体面了些。那位老师曾经跟我说,她是党员,她来我们这里支教一是为了学分,二是为了旅游。她来我们这儿,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她实在没有想到我们这里会这么穷。所以,她打算留一年时间到我们这儿教书。这些话,都是她在那年去我家家访的山路上和我说的,本来是为了解乏,没想到越说越多。我现在也觉得她也一定和我的很多同学说过。说实话,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和上课时完全不一样。我茫然地看着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短暂而痛苦地告别之后,又过了一年,当头发花白的班主任把她又带到了我们班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懵,因为一年的快乐经历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心中一个很远的梦了。还是我反应快,石破天惊地喊出:“向老师,您真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啊,真得来了?!”我得意地炫耀着我的普通话。其实,我发音并不标准,把“师”说成了“思”,把“出”说成了“曲”,把“了”说成了“鸟”。至于那个成语,还是向老师一年前教我们的。我这么一说,大家都想起了这些美好回忆,纷纷叫着“向老师好”,沉寂的课堂一下子就充满了欢声笑语。从这天起,向老师就成了我们三年级三个班一共九十来号人的语文老师,成了全校最年轻的老师。
果然,我最初的直觉是对的——这些大山外的老师的确有不一样的气质。首先,她从不打人,也不骂人。至少在教书的第一年,她很少会对孩子们凶。她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爱的微笑。在我们面前,她似乎永远是那么宽和,永远给我们一种安全感,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依偎在她身下成长。当然,有时候她也会因为工作生活上的事发脾气,这时候,她最喜欢去后山的树林里散心。而我就是陪她散心最多的学生。我们会彼此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总担心自己的不够有趣,总会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由于演技不佳,长出洋相,每当这个时候老师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更多会和我介绍外面的世界,于是我知道在长沙有比村子多好多的人,在北京有像树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在中国的外面还有个大得多的“外国”……走出大山的念想悄然在我的心底扎根发芽。
很快,一年又过去了,正当我们准备念念不舍地道别这位老师的时候,向老师思考再三,竟然又留了下来。她说,她就是喜欢这个地方,想再留一年。一年后,她又留了下来。于是,一年又一年,向老师最终还是在我们那儿住了下来。对于留下来的原因,她在后面和我们说了一些。她说她于心不忍——她来自长沙的一个低保户,她也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考上了大学,才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改变命运,我只是感觉她为了我们似乎放弃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和家人打电话会让她快乐,和朋友聊天会让她快乐,但她快乐之后总会在脸庞涂上一层淡淡的阴云。记得有一次,她的父母和同学来看望她,并让她回城里去。在那个时候,所有的家长老师都沉默了,我们跟着也沉默了。老师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吐出了几个字:“我只喜欢做我喜欢的、有意义的事。”那一天,这对年近半百的夫妇握着女儿长了些茧子的手,泪流满面。他们不知道是应该为女儿感到惋惜还是自豪。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老师一共给我们带了四年的语文课,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数学等其他课。在后面的日子,我们发现,她也逐渐变得和当地的老师一样了。她开始泼辣,开始武断,她少有笑容,更多是严肃和不苟。但生活和工作更多只是消磨了她的天真和幼稚,而让她更加成熟和坚定。向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她总会把心中的爱无私地给我们(当然有时候是恨铁不成钢)。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孩子了,因为孩子们最干净,也最柔弱。她曾向当地政府举报过校门口小贩食物不卫生,曾为学生在中午吃食堂的饭菜而翻山越岭地和家长们辩论,曾号召她的同学出钱出力为我们送来更多的爱心,等等。她不止一次地和我们说,中国很多地方还很贫困,外面世界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往这里来;她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她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那就带动更多的人一起为山区孩子的学习努力;人享受多少都是要死的,能活得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问她:“老师,您觉得我们有机会走出这片大山吗?”她总会肯定地说:“会的,就像我的理想,只要肯下功夫,肯用心去追求,总会成功的。”我们便将信将疑地跟着她学习。但也有不理解她的人,甚至揶揄和中伤她的人,她一开始是要与这些人争论的,但后面就释然了,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
自从向老师“当地老师化”之后,我们就很少看见她哭。但有几次,我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都看到了,她哭得很伤心。
第一次和一个女孩有关。那个女孩叫叶小桃,是我们班上最贫困的学生,她拿不出钱吃午饭,只好自己带饭。当然到了中午,饭菜已经凉了,于是她常拉肚子。她平时又脏兮兮的,不爱说话。大家常常取笑她。老师批评了我们,并主动帮她垫付了书本文具费和生活费。但时间一长,她自己也有点吃不消了,于是决定去那个学生家里家访,顺便讨要一下自己垫付的钱。但她回来之后就哭了。她跟我们说,她实在没想到我们班的学生居然能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那个女孩父母离异了,家里只有她和奶奶相依为命。老太太眼神不好,又瘫痪在床,她实在不忍心再说些什么,也让我们都对叶同学好一点。从那之后,老师们分摊了她的学习生活费用。半年以后,奶奶去世了,向老师把叶同学接到了自己家里。才过了半年,一个邋里邋遢的男人在校门口闹事,点名要带叶小桃走。老师们本来是不同意的,但又怕他犯浑,而且叶小桃自己也愿意和他走,于是叶小桃走了。直到小学毕业,我们都没有再见过叶同学;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再见过叶同学。每每提起这件事,向老师总会无奈地叹息:“我帮不了她啊。”
第二次和一个男孩子有关。那一年,一个叫田建国的男孩子因为见义勇为得罪了混混。那帮人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子里围住了刚放学的他,狠狠一刀下去,他眼前一黑,便倒在地上。正在这时,几个学生看到了这一幕,尖叫起来。混混眼看事情闹大,赶忙搭上了一辆小车跑了。向老师当天晚上听到了这件事,也是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在医院,男孩的父母不住地哭泣,看到她来了,女人用食指指着她,眼神中透出杀意,嘴里说不出话了;男人揪住她的衣领,狠狠地扇了她几个耳光。忽然,男孩似乎听到了老师的声音,慢慢醒了,他喊着“向老师”。大家迅速拉开这三人,把老师推到了病床前。田同学问:“老师,我以前是个混混,你说现在我算不算英雄?”向老师稍稍捂着红肿的右脸,泪流满面:“你是最让老师骄傲的学生,是大家的英雄!”男孩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事后,学校对向老师鼓励学生见义勇为的做法给了严厉批评,向老师也东拼西凑出了一大笔钱准备赔给这对可怜的老农民。但这对夫妇拒绝了,他们哭着说“孩子没有读书的命,害得老师白费心思了”。过了几天,他们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打工去了。临行前,他们准备了简单的行李,其中就有几张儿子的照片和向老师手写的奖状。直到今天,他们也没有回来;而那群混混也没有抓到。
第三次和向老师的父亲有关,五年级上学期快期末时的一天,老师接了一个电话后,脸色大变,但她还是勉勉强强上完了剩下的课。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没见到她,下午上课的时候我们没见到她,晚上放学的时候我们也没见到她,接着,第二天,第三天,我们都没见到她。第四天开始,老校长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拿着向老师的教案和练习题给我们上语文课。我们问向老师的情况,他不说,只是说向老师有事出去了。两个星期后,向老师果然回来了,同学们也都放下心,因为城里学校挖向老师的谣言,已经不攻自破。在我们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上,老师喝多了点酒,和我们解释了那件事。情到深处,她甚至当众朝着东方下跪,哭着说:“伢,女儿……不孝,我是……是……您养大的,却没有……好……好报答您……”在场者,无不动容。
第四次和我有关。那已经是快小学毕业的事了。有一天,我若无其事地和同学们说:“我爸说了,小学读完了就打工去,不要读书了。”老师当时就生气了,吼了我一顿,好像我就是我爸似的。一连几天晚上,老师都会来我家家访。她苦口婆心地劝我父亲和祖母,说孩子读书才有出息,而且孩子本来就是念书的材料,不继续读书太可惜了。眼见自己影响力有限,老师又请来了自己的几个同事、校长、村干部,甚至城里的领导都来了。终于,家里的大人松口了,他们说:“他自己能走多远走多远吧,我们不多管了。”之后,我问老师我应该怎么报答她,她就像刚来我们这儿支教时温和地笑笑,然后说:“你考上大学和我打个电话,老师就知足了。”老师又说考“大学”很难。我就说,不管“大学”是多难的题,我都会想办法做对的。老师很惊讶,然后冲我笑笑。
可我们终究还是负了老师。只有极少的同学坚持读完了初中、高中,最后考上了大学的人就更少了。至于我,那个约定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我只是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家里人,然后怀着惊喜去工地搬砖去了——我要凑学费。一个月后,我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们分别给我合写了祝贺信,还附了他们的捐款。小学老师的祝贺信中的确附了老师们的名字,其中就有向老师的,但我没有过多关注。毕竟,我和向老师只是在初二时和原来班级的人聚过一次餐,后面就再没联系了。从那之后,有关向老师的事,我不知道,也没有关心了。
直到最近,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才在微信上和我说了这件事,我也似乎这时才想起,我曾经遇见过这么一位老师。老师是今年元月份去世的,据说当时小学正在进行期末考试。向老师刚给学生们发完试卷,就觉得有些头晕。她说她先休息一会儿,并警告学生不要试图作弊,因为她随时可能醒过来然后抓个现行。学生静静答了九十分钟的题,交卷铃声响了,但她却再也没有醒来……
“医生检查说,向老师是因疲劳过度导致了脑出血……”那位同学说着,声音低沉。我沉默着,心里很难受,但就是哭不出来。
我随后查找资料急切地想了解家乡这几年教育的变化,这才发现,原来,这几年我们那个大山还是有一些学生走了出去,而山里学校的环境、设施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而这其中向老师功不可没。
向老师是一个伟大的山村园丁,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或许,她就是今天千千万万个“愚公”之一吧?他们不顾俗人的嘲笑,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短暂的生命!正是因为“愚公”们的牺牲,我们的中国才有今天的繁荣。
我今天是一个师范生,明天就是一名老师。我要接过“向老师”们的镐头,继续去挖教育的穷山恶水,去做新时代“愚公”的普通一员。
在此,愿向老师在地下安息!
END


附: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启事
“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大奖赛启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愚公移山》著名讲话发表76周年。为了把建党100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展现出来,决定在全国开展“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大奖赛。
一、活动宗旨
围绕庆祝这一主线,反映10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伟大壮举;再现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英勇气慨;讲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光辉事迹。
二、活动目的
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时代使命。讲好愚公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三、主办单位
中国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中心
愚公移山干部学院(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济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四、承办单位
济源市作家协会
五、征集要求
1.“新愚公故事”以文学的形式讲述真实故事。征文面向全国,故事包括人物故事和集体故事。题材以记实性散文为主,也可以是小通讯、小故事、报告文学。
2.作品必须经故事主人公签字、预留电话;所在单位党委部门审批意见、加盖公章、预留电话。参评作者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上述信息将作为作品著作权归属及评奖的依据,因资料不准确、不完整引起的责任由参评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