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故里 风水宝地
李渔故里 风水宝地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等书600多万字,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被后人誉为“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李渔故里夏李村,位于兰溪市西部永昌街道,距城区20多公里,人口一千多,地丰物阜,家园富庶,村民85%姓李,市公交车可以直达。
李渔的祖上在唐代的时候自福建长汀迁到浙江寿昌,然后到了宋代的时候,有一位懂得风水的李氏后裔叫李颂,途经夏李这个地方,意外地发现这个地方风水很好。因为夏李也是寿昌到金华、龙游等地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处于金衢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但这个地方的地势很特别,伊山、龙门山、长湖山三座山坡呈品字形排列,而且每座山坡高止数丈,却绵延数十里,像三条静卧于金衢盆地的三条龙,蓄势待发。李颂看得呆了,忘了自己的此行目的,心中开始规划在这里安居乐业,将来李氏后裔中也好生几个龙种出来。李颂选在三座山的中间平坦处购置了一块地,便举家迁到了这里,李颂也就是夏李村龙门李氏的始祖。自宋以来,到了李渔这一代,已经是十四代裔孙,李渔排行为佳字辈,兄弟中第九,所以家乡人又叫他佳九公。
距夏李村百米,紧贴永游公路,“李渔故里”高大牌坊耸立在村口,穿过整齐洁净的通村林荫大道,进入村庄,村周良田平坦,茶园成片,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李渔故里牌楼)
牌楼对面,跨过公路,就是中国十大著名凉亭之一“且停亭”。它始建明崇祯末,是李渔亲自倡建的一座过路凉亭,亭共两间,长6米,宽3.4米,脊高4.1米,硬山顶,小开间。凉亭南北两端墙圆拱门洞开,门额上有李渔亲题“且停亭”三字。亭外有块水泥制碑,碑文是“重修且停亭碑记”。进入凉亭,只见石柱上的楹联亦为李渔手迹:“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凉亭西侧建有“十济庵”,亭庵有门相通。李渔凉亭上的楹联暗示人们,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不要拘束,不要碌碌而为,要随性而活。从楹联中,让我们看到李渔豁达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风云的理念,李渔在兵荒马乱中,照样歌舞升平,在艰辛逆境中,过得有滋有味。这种洒脱,可当下大多数人做不到,往往被体制、被饭碗、被房子、被车子折磨得死去活来,走不出囚心樊篱,只能奔波碌碌,不能停下匆匆脚步,这种人生境况,是可以一思的。(且停亭图)
李渔的这副对联是最早体现出李渔淡泊名利休闲人生的思想。说起这副对联,夏李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相传,村里有个财主叫李富贵,建这座凉亭的时候,卖李渔的面子,出了大头,给予经费上的赞助。等建好后,他跑到李渔跟前说,给凉亭取个名吧。李渔说好啊。李富贵说,那我们俩打个赌,谁先取好,就用谁的。李渔说,且停停。李富贵说,停什么停,我都想好了,就叫富贵亭,我先想好就用我的。他刚想掉头去吩咐题碑名的时候,李渔随手把且停亭的名称写在纸上,展给他看,说,你瞧,我不是跟你说了,就叫且停停。李富贵一看就傻了眼。李渔就随口吟了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进入夏李村,大家就到李渔生平事迹园地,首先见到李渔雕像。只见李渔身穿长大褂,高达二米,加上底座一米,整个塑像高达三米有余。底座上刻有“李渔(1611-1680)”等字。雕像后面有一堵,长十数米,高三米的照壁,照壁上是“李渔故里—夏李村故迹遗存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笠翁十种曲》、《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等六百多万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戏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照壁背面是口水塘,水塘对面,正沿着水塘边,在建造仿古木结构的长廊。
离开李渔塑像,就到了村中的“永公堂”。“永公堂”俗称四分厅,也叫“祖厅”。它坐东朝西,三进两明堂,厅面阔三开间,约十四米,厅纵进深三十五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正门额题“本源重地”四字。外观马头墙,硬山顶,气势宏伟壮观,据说是夏李村唯一保存完好的厅堂建筑。
“永公堂”侧门,门额上书“积德荣昌”四个繁体字,跨进门只见前进置有木结构的戏台,后进为堂楼,现为村里的老年活动室。高高的梁上悬挂一匾额“思廉堂”,牛腿雀替,镂雕精细,狮、鹿、人物,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厅中竖着屏风。
中厅(中进)梁上有 “永公堂”匾额,厅中摆有“八仙桌”和“四尺凳”,供村中老年人打牌、麻将等娱乐用。过去这里是村里祭祖和办丧事用,现在为公共活动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永公堂图)
永公堂南面有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建有篮球场和文化礼堂。李渔早年取名叫“仙侣”,字谪凡,村西北侧有工字型仙侣长廊40多米,南侧有六角的“谪凡亭”一座,北边是村委会办公大楼,气象新颖。(仙侣廊图)
再看李渔祖居,李渔祖居坐落在村东南部,三间三进,约300平方米,门前青砖铺地,门上额写有“李渔祖居”四个大字,靠东南边留有近200平方米的草坪与花卉,简朴清雅,属明末清初的建筑,现保存完好,无人居住。李渔祖居是一座干净别致优雅的庭院,庭院内窗启帘卷,花红草绿,柳飞风柔,莺歌燕舞,恍惚中,似闻乔王二姬玉指拨弦,余音袅袅。(李渔祖居图)
李渔故居——伊园,又称伊园别业,位于夏李村北面约200米处的伊山之麓,伊山头自然村之西。园坐北朝南,背靠伊山,面临清流,面积约3亩,是明末清初李渔在故乡精心构筑的一座集园林、游乐、居住为一体的建筑。始建清顺治初,嘉庆年间,伊园随岁月沧桑而渐行湮没。现伊园部分围墙、管理用房已经修复,不久,伊园昔日的风光将会重现世人面前。
李渔坝,俗称下石坪,位于夏李村西北约700米的龙门山之麓,三八水库(晏公庙旧址)右首。坝坪长20米,(排水口为11米),宽3.7米,高4.5米,系红条石砌筑,与堰坑相配套。坪坝始筑于明代,清顺治初,李渔率村民,对下石坪等坪坝进行修复加固和堰坑的疏浚,使村上的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下石坪于1989年12月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并改名为李渔坝。
李渔故居
郭茂林 刘鑫
伊山别业名声在,夏李古村畅古风。
卧虎藏龙风水地,多才广艺李涣公。
奔波尽为艺文事,潇洒甘当识字农。
筑坝建亭民受惠,才名震世后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