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肾性贫血中医证型及饮食有哪些?陈磊

肾性贫血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肾脏红细胞生成素(EO)产生不足,血浆中一些尿毒症毒素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而引起的贫血。由于贫血,患者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华,乏力,心悸。

中医认为这是“血虚”的表现。

肾藏精,精血同源,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必然引起阴血不足,肾阴不足则出现肝血亏虚诸证。

慢性肾衰属于关格范畴,根据病机与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虚损期和关格期,在不同病期肾性贫血可表现为不同证型。
虚损期患者呈现血虚诸证:
在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华、心悸不宁、头晕目眩的同时常见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足跟作痛、五心烦热、自汗或者盗汗、大便或干或溏、口干舌燥、舌淡有齿痕、苔腻或舌干少苔、脉浮大无力或细数等气阴两虚诸证。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血,精血同源”因而采用益气补肾以生血的方法。
益气之品可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的经济状况选用参系,如党参,人参,太子参,重者用西洋参。
关格期患者突出表现为
恶心、呕吐、纳呆、小便不畅或二便俱不通,虽有血虚则不宜补益,重在降浊健脾以生血,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苓白术散等。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配合中医饮食治疗,可选用桂圆肉、大枣、莲子肉、枸杞等一味或者两味,适量蒸服或炖服;或者药物与大米或糯米同熬粥服隔日一次。
上述药物味甘不腻,健脾补肾生血,患者易于接受,且方法简便。

▼链接点击▼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一科 陈磊

配图: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