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员难不难?专家:试比登天还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的情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曾经被老丈人嫌弃骂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范进,在中了举人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文曲星下凡的范老爷。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在当时能给一个人带来180°的惊天大逆转,但是考中了状元就意味着从此以后穿红戴紫平步青云了吗?其实不然。

人中龙凤,一品大员

在古装剧中,我们常能看到身着蟒袍,项挂朝珠,头戴花翎的重臣形象。这些伴驾与帝王身边的大臣,哪一个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那么一品官,在清朝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位置吗?

答案当然是不了,就从那些一品大员都是蓄发花白、几朝元老来看,一品大员也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高度,或许说,想成为一个一品官,难度远远地超过所谓的'考上状元'。

在清朝时期,官员们仍旧按照文武分类,其中能达到一品的武官职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仅有四个,加上从一品的官位也只有五个。而且这些职位全都是与皇家或是国土的安危息息相关,像是领侍卫内大臣和伊犁将军。不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角色,决不能胜任。

相对于武官,一品文官的职位选择似乎多了许多,也没有了体格上的要求,但想要加官进爵做一个一品文官,必须要在达到从一品的高位之上,再拥有像是大学士、太傅等等头衔。

这就意味着,想要成为一品大员,你得先受到帝王家的赏识,而获取皇帝青睐可要比提升自身素养难得多,毕竟这个事情成事者不在自己。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假话。

漫漫晋升路

实际上太傅、大学士等职位,都是代表荣誉的头衔而非职位。只是说能够拥有这个头衔的人,基本都是已掌握国家大权的重臣。尤其是大学士,想要进入皇帝的内阁,大学士头衔是基本要求。

清朝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虽没有设立宰相,但内阁中拥有较多话语权的人,便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清内阁,起初只有三位大学士,顺治帝入主中原后设立了满汉大学士,雍正时期,大学士被确立为一品官位,由从一品官员左都御史、六部尚书还有协办大学士中晋升而来。

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刚刚讨论过的事情了,左都御史、六部尚书以及协办大学士,虽说是离一品官一步之遥的从一品官员,但对候选者才华的要求也没有减低分毫。

就比如我们开头说到的范进,他乡试考中了举人,已经算是省里数一数二的人才了,可按当时的规矩,他最多也只能被分配做个知县,而知县只是个七品官,离一品官可差的太远了。

因此,想要爬到从一品官员的位置,最起码得是个进士出身,也就是成为举人中的佼佼者。拿了官职后,还得一路加官进爵,从四五品慢慢往上升迁。更何况,满清时期横在汉人官员面前的还有八旗贵胄,他们享受着比汉人更优先的升迁权力,所以,想成为一品大员不仅得做的好,还得做到甩开别人一大圈。

机会难求

从一品到一品的晋升之路,其实还有一明一暗两个规则,明面上是协办大学士优先于左都御史与六部尚书,暗面则是在六部中有尊卑顺序。

6部, 即吏、户、礼、兵、刑、工,六者本是没有先后的,但在统治阶级眼中,只有吏部户部还有礼部的尚书是有资格晋升大学士的。像是乾隆时期盛宠无限的和珅和大人,就是身兼户部吏部刑部三部的尚书之职。

那么,登上这三部尚书之位后,就意味着离大学士职位很近了吗?还是不,许多的六部尚书都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在六部之间来回转悠,有功劳了向前三部调,犯错了往后三部赶,并无升迁的机会。

再者,拥有大学士这一头衔的人,都是国之脊梁,即便是到了能告老还乡的年纪,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走。这大学士之位一做就是几十年,职位没有流动性,后来人也压根没有机会。

岁月催人老

古人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确,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人是活得比现代艰难许多。所以,寿命成为了官员们在成为一品大员之路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

清朝的科举制度相当严格,会试三年一次,一次只有三百人左右可以夺得进士之名,而且这些经历过不少次童子试乡试的进士,年龄也大多在30岁上下了。十几年晋升路熬过去,年纪轻一点的不到五十,年纪大一点的直接就熬退休了。

但要说大学士都是老态龙钟的大臣也不全对,清朝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年轻的大学士,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满族。对于不是满族人的官员来说,岁月真的是晋升路上一个大绊脚石。

所以由此说来,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之路可谓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可这也并不能阻止当时的人前仆后继地读书科举。毕竟知识改变人生,学习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绝对是出人头地的捷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