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招华先生画笔下的《茶阳之村》

来源 | 大埔网@忆茶阳风物

《情聚茶阳之村》组画

资料来源:《大埔地名志》,《全粤村情书》,《古镇茶阳》等。

整理:饶高中

巜茶阳之村》组画作者简介:饶招华,出生于茶阳镇,1974年毕业于大埔中学,1983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农学院,2017年于珠海政协退休。饶招华先生2019年创作了《情聚茶阳》系列组画,2020年又绘制《茶阳之村》组画,表现了茶阳镇特色农村的秀美景色,赞美茶阳之村美丽。组画印成巜茶阳之村2021年》挂历,赠送给茶阳饶氏联谊会发放。展露了饶招华先生热爱家乡,情系茶阳之心,亦表现了在外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茅坪行政村,位于茶阳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20千米。因以前此地长满茅草,先民除草辟壤,建村起屋,命名“茅坪”,以记旧貌。辖区有茅坪村、高乾村、蕉叶坪村、甜竹村、文富村,于2015年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

毗邻福建永定的高乾村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埔县最早成立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1927年,中共福建省永定县委负责人张鼎丞、范奉林、郑启明等到该村发动和领导革命工作。1928年冬,郑启明吸收村民严秉沛、严燕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党支部,接着又成立长北乡苏维埃政府。1929年,埔北区苏维埃政府和埔五区苏维埃政府先后在该村成立。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经常在该村活动,村里的老一辈村民都为游击队提供支持。由于叛徒的告密,国民党派出大批兵力来围剿,在村民的帮助下游击队安全撤退,但有19名村名被国民党杀害。1952年,中共中央派南方访问团到该村慰问,追认牺牲的村民为革命烈士,该村被认定为革命老苏区。2008年后,各级政府重视老苏区建设,对该村村道进行扩建,建纪念亭与烈士纪念碑,修缮苏维埃政府旧址,建革命史展览馆等。

太宁行政村,位于茶阳镇东北部,与福建永定县一山之隔,距镇政府8千米。早期称为小靖,后村民祈求太平安宁,故取名太宁村。辖区有北坎村、富足村、龙潭村、南山村、上店村、新仓美村、团村、下店村、下坑村、洋万岗村、圆楼村。

在大革命时期,太宁村民积极参加太宁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1923年春,中国共产党党员饶龙光、张高友和饶炳寰等先进教师,以学校为中心、夜校为阵地,串联发动先进青年,在太宁福兴寺成立农民协会,该协会成为全县最早成立的乡农民协会,会员1500人,并创办《太宁月刊》宣传革命理论。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途经太宁,饶龙光等人发动1000多名农民协会会员支援,攻克永定县城后,北伐军总指挥赠锦旗给太宁农民协会(含农民自卫军)以作表彰。

1927年6月5日,饶龙光等人率太宁农民自卫军和永定农民自卫军,攻占县城茶阳,成立大埔县政务委员会,饶龙光任副主席。10天后,由于国民党军反扑,党政机关和民众退回太宁。9月16日,为迎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饶龙光、张鼎丞等率农民自卫军,再次攻占县城。19日,起义军部队入城后,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李立三、彭湃任命饶龙光为工农革命政府主席。20日,朱德率领十一军二十五师入城,看望了太宁农民自卫军,并赠送150支长枪,加强农民自卫军装备。随后,太宁农民自卫军组织300人的运输队到三河坝支援南昌起义军作战。从1923年到1949年,太宁(含恋墩)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与国民党反动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张鼎丞、罗明、饶彰风等都给予该村民众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宁被评为红色根据地。

恋墩行政村,位于茶阳东北部,距镇政府8.5千米。因村落周围有七个土墩和一个片月形土石墩,称为“七星伴月”,以形取义称恋墩。辖区有恋墩村、觉莲塘村、龙溪村、排楼坝村、塔坑村。

村中有一株400多年历史的大榕树,称“石上盘龙”,古榕树自然生长在3米多高、6人才能合抱的巨石上,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伞盖遮天蔽日,甚为奇特。榕树枝上倒垂下来的气根,村民经常采集煲水食用,据传能够祛风消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年节时,村民都会前往榕树下祭拜“榕树伯公”,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近几年,榕树周围修缮成小广场,旁建有长廊,设有健身器材,整体环境优美,是村民娱乐的好去处。“石上盘龙”奇景名声远播广福两省,来观赏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无不对榕树称奇赞叹。榕树附近还有一条百年老街,驻着几十间商铺,是旧时来往闽粤古道上的驿站。

恋墩是个红色根据地,大革命时期,村民积极参于太宁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与国民党商团军浴血奋战。村中有革命烈士19人。

党坪行政村,位于茶阳镇北部,距镇政府约21千米。因古时辖编五百户为一“党”,村庄开阔平坦,故称党坪。辖区有上村、下村、华祝村、上凹村、铁坑村、燕山村。

党坪属于革命老区。1928年,村民江铁桥在党坪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队。1929年3月,长治乡苏维埃政府在村中江家祠成立。1930年,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大埔茶阳—青溪—党坪—伯公凹—福建永定—江西瑞金)经过此地。

村中以种植传统水稻、蕃薯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等,尤其以“黄金桂”半发酵茶(黄旦)最为有名,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开办首饰加工厂,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村民在自己的住宅地建造起钢筋水泥的小洋别墅,在中心桥附近组成新农村党坪一条街,一改老区昔日的贫困落后,展现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花窗行政村,位于茶阳镇东北部,距镇政府西南约16公里,合并镇前是长治镇政府所在地。清朝时,原名“蓝树窖”,100多年前。因村中江姓建祠,祠堂建在高处,祠宇横屋均砌图案花窗,于是本村秀才江史裕提议改村名为“花窗下”,嗣后改为“花窗”。辖区包括花窗村、湖塘村、坪上村、岃头村。2014年,花窗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村中座落着一所近80年历史的埔北中学。1944年春,赖德阶先生与乡绅商议,创办埔北中学,借石田石欧公学校舍,开始招生,改变了大埔北部无中学的历史。1946年春迁至洋门寨下,1948年搬到湖塘至今。1946年、1947年春,赖德阶先生到广州、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拜会乡贤、侨团领袖,筹集建校资金,解决了埔北中学早期建校经费。乡人亦热情高涨,献工献料献地(埔北中学土地范围由上湖塘村无偿捐出),促成埔北中学的建成。建成后的教学楼约20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约1500平方米。几十年来,旅外乡贤、华侨对桑梓教育事业支持,不断增建场室有:谢驾群膳厅、世进长廊、宝泰楼、罗宝泰科教楼、罗燮华教学楼、陈立贤教学楼、港贤楼等。而今,埔北中学呈现的是一派新面貌,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楼、生活区、运动区泾渭分明;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室等一应俱全,为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等提供了便利,由此向上一级学校输出无数优秀学子。近年来,乡贤们筹集资金在埔北中学设立奖学金,以此激励学子们勤奋向学。

下马湖行政村,位于茶阳镇东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因村子地形似湖塘荷叶,且村口是“双凤把水口”的山景,引过往行人停轿、下马观看而得名。辖区有下马湖村、浮口村、沐东村、培州村、上湖村、山良村、上凹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环龙原名“软腰龙”,起源于下马湖村。该村的舞龙艺术形成于清朝,在大埔已有两百余年历史。下马湖村民为祭祀祖宗,自发组织舞龙活动,竹扎纸糊成龙状,龙头内插上蜡烛,在村内外游行。在每年的春祭和元宵,村民都举行舞龙活动。1980年冬,大埔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对这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软腰龙”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了传统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的独特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可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或坐于小桥上起舞;既适合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从而形成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新时代的气息的优秀民间龙舞——花环龙。1998年,下马湖村花环龙队首次到广州东方乐园参加广东欢乐节活动,受到时任文化部长王蒙同志的亲切接见。花环龙多次参加省、市、县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多次获得各种奖章。茶阳镇在1999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茶阳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7年,花环龙被县、市、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村行政村,位于茶阳镇北部,距茶阳镇政府约16千米。因村中一条石圳崖刻“政和元年新开石圳”字样(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推测在政和元年之前,就有不少人群居住,取其年代久远而称为古村。辖下包括有古村、散石村、坪翁村、翁和村。

在上世纪初,古村未办新学前,村中曾设有私塾三处,一处是村之东片的“培兰小築”;一处是西片禇子山麓的“白书斋”;一处是案背附近的“式好堂”。1914年,先贤钟省我等创办新学古村公学,村中学子崇尚新学而入校读书。三十年代,西片曾瑞卿曾在家中设私塾,教授古典文学。

古村公学(后称古村小学)创办初期,首任校长钟省我,第二任校长钟达云和接下来的江国仁等,以严谨的办学精神,认真遴聘师资,研究施教方案,制订各项管理制度,铸就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校名噪一时,毗邻乡镇不少学子慕名负笈前来就读。学校为上一级学校培育了众多人才,誉传埔邑。

1975年,旅新、马侨胞钟卓才、钟诵文、钟灶材、钟庸彰等集资,在古村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择定龟子石下创建古村中学。第一期校舍建筑为两层的石木结构。嗣后,钟卓才先独资扩建生活区、礼堂、师生宿舍及运动场,其夫人贺素珍女士则捐建教学楼一座,使古村中学日臻完善。古村中学办学以来,教学成绩斐然,在同类学校之前列。惜因城镇化,生源减少,古村中学于2006年春撤校。

1990年,侨胞贺素珍、江井英、谢新英三位女士,慷慨捐资,在古村小学球场右侧兴建“古村幼稚园”一座,供学前班幼儿学习、活动之场所。

至此,古村的教育形成幼稚园—小学—中学完善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方便了村中学子就读,而这些,离不开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侨胞们对家乡的付出,他们的桑梓情怀永远留在乡亲们心中。

此外,作为一个山村,古村有着令人瞩目的崇文重教之风。在1990年创办了《古村之声》季刊,创刊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先贤们出版了诗词、散文、游记、专著等书籍,如钟雨农的《菜根堂诗集》上中下册、钟达云《晚晴轩诗文集》、钟词臣的《词臣乔梓联吟集》、钟有税的《中平诗联集》、钟淼材的《美西游》、《微笑》、《源隆》、乐龄俱乐部编辑的《古村诗联集》、曾垂枫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大学英语词汇语法习题精编与详解》等等著作。

安乐行政村,位于茶阳镇西南部,距离茶阳镇政府约12千米。因村临汀江大河,有一个渡船码头,又名安乐渡,祈求平安快乐而称名。辖区有程车村、角丰村、领头村、汶上村、西江村、西山村。

绿色产业是安乐村的经济支柱。从上世纪90年代始,家家户户种植蜜柚,全村达近千亩。由于阳光充足,打理得当,当地产出的蜜柚皮薄肉质口感佳,安乐柚成了收购商的心头好。另一特色农产品甘蔗,也是安乐村的响名牌,这里出产的甘蔗,茎大皮薄肉脆,汁多味甜,远销县市。得益于种植经济作物,安乐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中新楼房一幢幢,道路上飞奔着汽车、摩托车,村民们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安乐生活。

角庵行政村,位于茶阳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4千米,辖下有角里村、庵前村、自宜埔村、禾石坑村、洋陶村。因旧时有几座长满松树的山,被称为松山阁,后取角里、庵前两村名首字称为角庵。村行政办公楼驻地在洋陶村河东。

角庵村的一大特色是漳溪河两岸连绵的绿竹,景色优美。旧时洋陶绿竹,节疏竹壮,可为建筑用材,经济价值高,村民多从事竹匠,编制竹器售卖,为主要经济来源,有谚云:头食潮泥尾食露,镰刀一响钱入库。角里村盛产各种蔬菜,供应圩镇居民。近年来,角庵村洋陶竹林绿道成为摄影师拍摄、居民骑行休闲的好去处

1987年,旅马侨胞饶师泉先生为解决两岸渡船通行的困苦,独资在漳溪河上建起一座金婚桥,改变了村中通行难的旧貌;同年,饶师泉先生出资在漳溪河东岸举建一座洋陶小学,并设立奖学基金。

迪麻行政村,位于茶阳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由迪昌坝、麻沙湾村组成,取两村首字称名。

迪麻村庄北高向西倾低,西临汀江河,常受洪涝灾害。1974年,县农建团和村民一起筑堤防涝,建有2200长,13米高,6米宽的防洪大堤,及配套的电动排灌站1座。村中主产水稻,兼种甘蔗、萝卜等作物,尤以晒干后的萝卜丝名传千里。

村中代表人物有:饶阶平,清嘉庆年间,与梅县白渡宋湘、百侯南山张翱、三河汇东张丹崖、百侯侯南杨中龙并称“五虎”,五位才子结伴游江南,时称“五虎下江南”。邝黻廷,清光绪年间贡生,士林誉为“大埔书橱”,1929年受聘《大埔县志》纂修兼校勘。

西湖行政村,位于汀江河岸,笔架山下,距离茶阳镇政府3.5千米。因临近汀江河,水静如湖,村建于河口,得名“小湖口”。村中“”湖山禅院”是茶阳八景之一,据民国县志载:康熙五十九年修湖山禅院,因前临大江,水若平湖,秋夜月明,澄澈可鉴,放棹其间,如临西湖,故村名又取为“西湖”。辖区有:大坑口村、大輋村、高輋村、江子下村、牛栏坪村、彭屋坝村、上村、下村、河背村、田瓜寮村。

村庄境内,三面环山,东临汀江,当地村民以传统耕种为主,本地盛产龙眼、香蕉,果质优良。

西湖村十个小村组中,田瓜寮村是红色游击区。1942年2月,中共闽南特委和埔南埔北党组织决定,由朱曼平、李碧山、魏金水、张招娣组建中共闽粤边委员会,设机关于田瓜寮村。田瓜寮村是当时游击队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曾设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由于猫公石茶阳电站的建造蓄水,田瓜寮村无进村道路,村民已搬迁至圩镇。

广陵行政村,位于茶阳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8.5千米。因山多林密而取“广阔山林”之意,因林与陵同音,后改称广陵村,别名陵江村。辖下有广陵村、艾沙村、曾公坑村。

村中逢源阁是广陵人祖辈读书的场所,后改为广陵小学,1所广陵幼儿园,2个图书室。近年来,村中乡贤筹集资金三百多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高考学子,以此激发学子们勤奋向上。此风尚得到茶阳民众的热烈赞赏。

广陵村近年在春节期间,成功举办全民捉鱼娱乐活动,凝聚了村民感情,弘扬了和谐、团结、友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

茶阳村美(吴伟新)

情聚茶阳丑岁新,新图画面出新奇。

老榕盘石恋墩富,文化古村民乐居。

埔北广陵尤重教,大宁茅坪是苏区。

党坪别墅角庵竹,古镇之村处处美。

(0)

相关推荐

  • 中国传统村落,石屋古村,原始而自然

    宁波有个著名的石头村,名叫许民村,隶属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地处宁海县城与茶院乡之间的许家山上,通常称为许家山石头村. 自古以来,许民村人就地取材,以石头为材料,砌石墙,筑石屋,铺石路,建石桥,凿石井, ...

  • 东莞市大岭山镇——殷氏宗祠(54)

    2021年3月13日(星期六)上午,走访大岭山东莞市明仕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事情谈完后,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地处村中心的广场边,门口一棵百年大榕树,遮天蔽日,是村民 ...

  • 【走进乡愁】走进马涧镇东方何村:东江畈徐氏清代自浦阳迁来

    走进马涧镇东方何村:东江畈徐氏清代自浦阳迁来 马涧镇东方何行政村由原来的东江畈行政村.寺方行政村与社何行政村3个村合并而成. 原东江畈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东北3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山脚沿,因主村东江 ...

  • 饶招华先生画笔下的《茶阳之村》!

    <情聚茶阳之村>组画 资料来源:<大埔地名志>,<全粤村情书>,<古镇茶阳>等. 整理:饶高中 <茶阳之村>组画作者简介:饶招华,出生于茶阳 ...

  • 画笔下的元阳梯田

    2008年深冬我再一次走进元阳,徜游在元阳梯田边.清晨,当鲜红的太阳冒出山顶,朝霞映红天际的梯田被朝霞染得金波闪闪,整座山野像披上一件五彩的霓裳,夺目耀眼. 我站在梯田边观测着梯田的变化,行走在梯田边 ...

  • 大埔茶阳太宁村义训堂:红色家族诞生的地方

    在茶阳镇太宁村,有一座典型的土木结构客家民居建筑,名为"义训堂".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个红色大家族,在大埔革命运动史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太宁是大埔最早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的村庄.据 ...

  • 茶阳太宁村义训堂:红色家族诞生的地方

    大埔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宣) 导语 在茶阳镇太宁村,有一座典型的土木结构客家民居建筑,名为"义训堂".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个红色大家族,在大埔革命运动史上作出了卓绝 ...

  • 茶阳太宁村红色印记

    大埔茶阳太宁村(旧含恋墩村),地处大埔北部小靖盆地,曾是大埔县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村庄,被我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和著名作家杜埃誉为"大埔县农运中心",红色资源十分丰富. 从1926年 ...

  • 《情聚茶阳之村》组画

    巜茶阳之村>组画作者简介:饶招华,出生于茶阳镇,1974年毕业于大埔中学,1983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农学院,2017年于珠海政协退休.饶招华先生2019年创作了<情聚茶阳>系列组画,2 ...

  •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历史沿革 茶阳太宁村义训堂:红色家族诞生的地方

    在茶阳镇太宁村,有一座典型的土木结构客家民居建筑,名为"义训堂".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个红色大家族,在大埔革命运动史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太宁是大埔最早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的村庄,据 ...

  • 大埔茶阳这村8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靠的是...

    茶阳镇太宁村既是省定贫困村,又是"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二批建设点.近年来,太宁村通过发挥"红色村"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

  • 航拍大埔茶阳太宁村!

    大埔茶阳太宁村,曾是大埔县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村庄,被我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和著名作家杜埃誉为'大埔县农运中心',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许多革命遗址遗迹修缮一新,一幅促党建.助振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