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的另一面是传承

养正的另一面是传承

——《胜市正言》沪续六十八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领导的身份原本就不特殊,有人跟随你,你就是领导。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在创业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然而当企业从创业阶段的草莽状态发展到规范阶段,作为创业元老不得不屈从于自己带大的“孩子”时,没有理由使得企业文化出现断层。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的另一方面是传承。否则茫然向前看就会失去根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折腾很容易失正。

这就表明,领导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还是一个动词,需要具体的方案和行为与之配套。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企业家在面临把员工领到什么方向上去,而自己的方向感又不完全明朗的时候,需要员工在创客化中努力成长。任正非坦承:信息、通信和技术融合是否真正的合乎未来我不知道。无独有偶,马云和团队成员的交底是:你要是问我什么是今天最佳的管理运营模式,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那么多部门在北京协同,我今天不知道这个答案,但是我相信你们有这个答案。这并非说明企业家的目标迷茫,而是说传承显得十分重要,需要下一番养正的苦心。其中通常的做法,用《诗经》的话来说,叫做“执柯伐柯”,即用过去的斧子去砍伐未来的斧柄。传承养正的优势去开拓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这不是说养正不必汲取时代新的正能量,而是说不能对传统优势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实际上,西方式管理方法的十八般武艺被逐一尝试过之后,国内的企业慢慢开始回归国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式的管理仅仅提供了方法论,并没有提供世界观上的灵魂归宿,企业越做越大,人却越做越焦灼,越做越彷徨,于是颇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国学热”自然会应运而生。然而,当“乘飞机,听国学”成为企业领导和成功人士的风尚的时候,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需要防止其中的糟粕沉滓泛起。汲取国学中的正能量,应当归结为对优秀“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最终需要在养正中将核心价值观转换成突破成长瓶颈的核心竞争力。

传承并非对古代典籍的照本宣科,需要以年青一代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企业越来越要与年轻人对话。而今天的年轻人价值观非常多元。如果缺少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指引,企业很难赢得年轻人的认同。尤其在吸引顶级优秀的人才时,仅仅靠优厚的待遇很难达到“栓心”的效果,因为这些顶级人才去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待遇,关键是价值观的凝聚。当然,传承也需要“文”化而不是快餐式灌输,使之产生亲和力。

(0)

相关推荐